渊源流长的蒙阴人文历史文化
纵览蒙阴人文历史文化,有几十万年人类生存史,五千年文明史,两千余年建县史。从古到今,代代创造,世世传咏,积淀再积淀,形成了蒙阴丰厚的人文历史文化。百里蒙山,百里汶河,养育了世世代代的蒙阴人,也孕育了蒙阴古老的历史文化和悠久的历史文明。如果说蒙阴历史是一条金线,那么蒙阴历史文化就是这条金线上的一串串珍珠,那样晶莹,那样璀灿。蒙阴历史文化是一部庞大的历史教科书,是一笔蒙阴人享用不尽的巨大精神财富。
蒙阴有寒武纪时期距今五亿万年三叶虫化石。蒙阴有闻名世界的白垩纪时期距今一亿三千万年盘足龙化石。一九二二年,中国地质学家谭锡畴
等人,在本县采集到盘足龙化石,一时间闻名中外。瑞典人维曼以研究的名义将此化石带回本国。该化石现存瑞典普萨拉大学。
根据当代史家的最新研究:上古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多与蒙山一带有着密切的关系。如黄帝轩辕氏部族以龟为图腾,其族主要活动在蒙山与汶泗流域,蒙山之龟蒙顶便是轩辕族的一个地理标志。世传之尧会盟于蒙山之阴,为纪念尧之功绩,巨山建有尧山庙
。
夏代曾将全国划为九州,蒙阴属于徐州之域。西、东周时期的古遗址遍布全县。
县境内吕家庄、南芙蓉等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遗址,已发现鸵鸟蛋化石、犀牛角化石、蚌化石、三叶虫化石和新石器时代石刀、石斧、石镞、陶鬶、陶豆等器物,这说明早在五、六千年以前,先民就在此生息。2009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蒙阴境内有不可移动古文物有古石窟石刻26处,古遗址133处,古墓群34个,古建筑14处。
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成王封天皇伏羲氏后裔,于颛臾国国王主祭蒙山。《蒙阴县康熙志》载:“蒙阴……夏属有施氏地,后癸三十有三伐之者也”。
考证古文献记载的封禅及地名,古人封禅之山应是蒙山。古文“泰”、“太”与“大”互通,古人所谓的封禅“泰山”实为封禅“大山”。据《汉书·郊祀记》:“昔无怀氏封泰山,禅云云。”其注郑氏曰:“无怀氏。古之王者。在伏羲前。”服虔曰:“云云,山在梁父东,山名也。”晋灼曰:“云云山,在蒙阴县故城东北,下有云云亭。”云云山就是蒙阴县旧寨镇西北的“司马寨”,为一座低山,其下有春秋遗址,明朝建过书堂,村名书堂延续至今。《史记·封禅书》正义:“(封)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又曰:“(禅)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言禅者,神之也。”据此可知,“封”为在大山上祭天,“禅”则为在大山之下的小山上祭地。既然管子所记12家封泰山时在“云云”,而“云云”就是蒙阴县境内的司马寨,这便证明先秦帝王所封泰山就是蒙山。
在春秋战国时期,蒙阴成为齐、鲁两国频繁争夺的地区。《沂州府志》记载:“堂阜,庄公九年(公元前685年)管仲脱囚于此。”《左传。桓公。子纠争国》载:“管子请囚,鲍叔受之,及堂阜而税(同脱,释放)之。”“堂阜脱囚”亦成为著名历史典故而载入史册。 至秦汉,蒙阴的经济也趋于繁荣。齐鲁以盛产桑麻著称,至汉愈盛,有“齐鲁千株桑麻”之称,其种植量居全国第一。汉武帝时,于泰山下筑渠以引汶水,灌溉田地万顷,位于小汶河流域的蒙阴农业得到空前发展。。
公元八年,王莽宣布取代汉,改国号为“新”。 县则设县宰。故宫博物院藏 “蒙阴宰之印”,是蒙阴县建于西汉的实物证据,对研究蒙阴悠久历史人文文化将起到重要作用。
蒙阴境内蒙山是历史名山,也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春秋时孔子曾多次登临蒙顶,有“登东山而小鲁”的亲切感叹。《蒙阴康熙志》:“孔子登蒙山有孔子小鲁处,石刻在龟山之巅”。蒙山前有“子宿”村,村中原有“子宿碑”,群众口传至今。楚人老莱子曾耕于蒙山。东汉的蔡邕、唐代的范十都曾隐居蒙山。李白、杜甫、白居易、宋真宗、苏轼、张养浩、萧颖士、公鼐、康熙、乾隆皇帝等,或游览蒙山,或驻足蒙阴,吟诵赋诗,千古绝唱,留有不朽的诗篇和人文遗迹。
蒙阴历史地域文化,已完全融入中原文化。蒙阴历代人才辈出。东汉刘洪是中国古代历法奠基人,是中华珠算的鼻祖,蒙阴是中华珠算的故乡;秦将蒙恬战功卓著,彪炳中华,既是中华毛笔的发明者。秦灭六国后,蒙恬为长城兵团的首领;两晋、唐、宋、元时期的儒释道文化交融,使蒙阴的历史文化底蕴得到进一步升华。明代蒙阴历史文化成就达到极致,蒙阴公、秦、李三大家族是蒙阴最有影响的旺族,有“公家牌坊,秦家府、李家碑”之说。这一时期,蒙阴士林名流、官宦家族名震朝野,支撑着明代半壁江山。其中最著名的馆阁世家、文学世家、国学世家之东蒙公氏族“五世进士.父子翰林”,被誉为明末江北进士第一家。两代帝师公鼐,诗坛巨擘,理学名臣;秦氏家族秦士文、秦桢予兄弟,金榜题名,一门兰贵;李柰家族三世进士、父子九登科;张氏家族张时、张谟祖孙两参议,以才入仕;宋氏家族宋钦、宋铠兄弟两御史,正色立朝;王氏家族王之臣、王之翰清廉高洁。至清代,康熙皇帝南巡三下江南,驻跸蒙阴,传为佳话,小东关村“康熙皇爷三下江南”龙亭御碑遗迹尚存;刘氏家族刘步庭,以武至仕,刻碑尚在;王氏族王余吉之道光乙酉科举人卷
,见证了王氏家族“三槐堂”遗风,王侣笔墨超妙“蒙阴古八景图”,是蒙阴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蒙阴特殊的地理地貌哺育了蒙阴特殊的人文历史文化。蒙阴境内的蒙山为山东第二高峰。孔子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登东山而小鲁”的感叹(东山即蒙山)。明代诗人公鼐《望蒙山》诗:“蒙山最高是双峰,上有烟云几万重。我欲峰头一伫立,却从天外数芙蓉。”更成了描摹蒙山景色的绝唱。县境的东北部,山峦密集,郁崛奇瑰,地貌学上称“方山”,俗称崮。沂蒙七十二名崮,蒙阴县占三十六崮。蒙阴崮见证了中国历史,阅尽人间沧桑。乱世之秋岁月,赋予了蒙阴崮特有的文化内涵。蒙阴崮,崮中有寨,寨中有崮。每一座崮,每一个山寨都是一部历史教科书,有讲不完的历史故事。
蒙阴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秀丽的蒙山景色,独特的喀斯特岱崮地貌,淳朴的民俗构成了蒙阴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生态风景。
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蒙阴不仅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人民生活水乎的提高等方面有着飞跃的发展,在文物古迹、生态文明建设、风景名胜保护、旅游事业发展等方面也都取得了重大成果。蒙阴悠久人文历史文化,必将对蒙阴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http://s13/bmiddle/6b9460e3hd2ee0fae8121&690 渊源流长的蒙阴人文历史文化" TITLE="[转载]千年古县之蒙阴之二 渊源流长的蒙阴人文历史文化" />
旧寨马家良出土野牛角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