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喜欢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那“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总能时时在脑海中形成影像。阿奇无缘欣赏到朱自清先生眼中荷塘上的月色,以及月色中的荷塘,但那泻于荷叶和荷花上的月光,却让阿奇生出几许遐想,那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又让阿奇的内心无比荡漾。




抛开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彷徨苦闷的爱国情怀,单就那份情致已足以让阿奇沉醉,月光下荷塘的恬静不是每个人都能去感受的,那些月光下斑驳的光影阿奇无缘领略,那些田田的如舞女的裙一样的荷叶便也只能在白日里去赏了,虽少了些月光下的神秘感,但仍旧让人迷恋。


于是,总是心念着一份《荷塘月色》的情怀,去赏那些日光下的荷塘,不必像朱自清先生那样去体会一份寂寞,也不必如他那样满怀着心事一个人独行,但却可以像他那样“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




夏日的荷塘总是热闹的,无论你来得多么早,总有比你更早的人已经在塘边遛着、赏着、拍着,也有择荷塘一隅打着太极或舒展着腰肢,孩子们端是不会闲着的,沿着荷塘边跑着、跳着、叫着,尽情地撒着欢儿,后面一定会有大人们关切的呼唤声,但一切似乎并不互扰,赏花的人大多只静静地用各自的方式与这满塘的荷用眼神、用心境对视着,唯有快门声为这赏添加着一份节奏感。






倒是这阳光下的荷塘与月光下的荷塘是一样的,“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想着朱自清先生的描写,阿奇竟自无从去形容眼前这一塘如此尽兴地开着、放着的荷了,只把那些文字对着这一塘的荷花对号入座着,袅娜的、羞涩的,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



每一年的荷花季,阿奇都会同先生一起去赏,起初,就是很单纯地围着荷塘慢慢地走,看这一朵丰腴雍容,那一朵娇艳妖娆,这一朵含情脉脉、那一朵奔放豪情。后来便每每都背上相机,想要将那份花开定格、将那份花落留存,将那些风过连绵荡漾的碧叶记录。







忽而,一只蜻蜓落于刚刚出水的小荷的叶尖上,一只螳螂正停驻在花蕊中,几只燕子和麻雀正嬉闹于荷叶花间,于是,阿奇和先生将单纯的拍荷转化成别样的捕捉,那荷塘中上演的动与静,花的艳、叶的浓、鸟儿的灵动当是月色中的荷塘不曾拥有的景致,是呀!阳光下的荷塘是光鲜的、生动的、热烈的。



花开本就是一种情怀,朱自清先生月下赏荷只因心情不能平静,而阿奇赏荷却是刻意寻着那样一份不平静,心是无杂念的,看到的荷便是荷、赏到的叶便是叶、闻到的花香便幽幽的沁人心脾,这赏简单、纯粹,想着朱自清先生描述的美,抛开着他内心的那份极不平静,为着花开的一份情怀,为着这一年一度尽情的荷塘......











怀着这样一份《荷塘月色》的情结,阿奇和先生将圆明园中浓郁的荷塘韵致努力的定格,花、叶、蕊、果实以及荷间嬉戏的精灵们都成为我们韵摄的主角,整理片子时竟是哪样都不舍删掉,那就慢慢编辑,一一留存吧!
后注:又到了赏荷拍荷的季节,特殊原因,阿奇今年没去与荷赴约,旧文重
发,当是与荷灵魂相见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