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阿奇集结了一群玩伴在那个南方百年不遇的雨雪冰冻中到了云南的普者黑、坝美村,罕见的冰霜包裹着正在盛花期的油菜花田,葱茏的树木结满了冰挂,寻了某县城最好的酒店,空调却因室外温度过低而无法运行供暖,被子一夜都没被身体暖过来,我们一路将所有的衣服层层叠叠的套在身上,最后到了元阳,望着厚重如城墙般的大雾迷茫了近在咫尺的梯田,心也跟着哇凉哇凉的,雾里看梯田,只剩下憧憬与遗憾。
龙脊梯田,是此次桂林之行阿奇的重点,只为弥补多年前的缺憾。应该是与梯田的缘分未到吧,雾锁龙脊,梯田未能完美地呈现,更因着雨没能走到龙脊最为经典的“金坑梯田”,与那里梯田的恢弘与磅礴失之交臂。同是迷雾缭绕,但龙脊的平安梯田却比元阳梯田多了些许仙气和能见度,若隐若现的梯田更是平添了几分神秘与朦胧中的秀美,别样的龙脊梯田,别样的美丽遇见!
2020年9月11日,听了一夜的雨,好担心从阳朔驱车过来的小莫会出现安全问题,其实是可以在桂林包车的,联系了两三位出租车司机,谈好的价格又打来电话增加很多条件,价格差不多是没问题的,但不喜欢这种多变的方式,担心行进途中再有变就不愉快了。试着问阳朔包过车并一起爬老寨山的小莫有没有朋友在这边开车,小莫说不如还是我来吧,只是从阳朔过去需要多加点费用!正合吾意,有小莫在,没有后顾之忧了!
从阳朔到桂林近百公里,小莫在阴雨中穿行,途中发来消息,有堵车会晚些,“不急的,山路、下雨,小心驾驶!”。
今天是我们在桂林的最后一天,收拾好行李一起装入小莫的后备箱,晚上九点多要飞回北京。雨依旧绵绵地下着,我们在山路上奔跑,薄雾在山间游弋,朦胧着视线中的一切。小莫的车开得平稳谨慎,七十多公里的山路在阴雨中变得有些漫长,心情是复杂了,这样的天,会不会又遇到在元阳梯田的状况呢?阿奇与妮子表情有些凝重,那时妮子还小,但记忆尤新,那几日因为太冷,我们把妮子穿成了小面包。
小莫没来过龙脊,也为他买了一张景区票。服务中心挤满了游客,雨衣、雨伞、雨鞋成为热销货,人们忙乱地武装着自己。雨似乎又大了些,地上积了水,走起路跳来跳去,煞是狼狈。
第一站,黄洛瑶寨。
经吊桥,穿过色如黄泥水般的黄洛江进入寨子,这是座红瑶寨,龙脊十三座寨子中唯一的红瑶族寨子。红瑶族女人们自古就有着蓄长发的传统,那一头令人艳羡的长发哟,乌黑浓密,若把盘于头顶的长发解下来,便如一帘瀑布,顺滑飘逸,就连上了年龄的老人,虽稀疏了,但依旧能将头发如戴上帽子般盘于头顶,据说村中最长的头发有1.7米,女孩子们3岁便开始留发,也只有在18岁成人礼时才剪一次头发,如此,村子中的女人们个个长发盘头,难怪这里被叫做“第一长发村”,村子也被评为“吉尼斯群体长发之最”!当地的女人们是不用买洗发用品的,她们用自制发酵后的淘米水洗发已经成为一种传统,寨子中的小卖店会有一种叫“小淘米”的洗发用品,该是取自寨子中女人们洗发的秘方,用了它也可以拥有这样的长发吧!
雨不急不缓地下着,穿行在临河的那条主街上,与服饰艳丽的瑶家女人们于窄巷中相遇,五颜六色的服饰搭配,精美手绣的装饰,件件都如艺术品般在视线中流动,目不暇接。只是,道路狭窄,混迹于旅行团之间,脚下的积水与木制吊脚楼滴下的雨水给欣赏的兴致弱减了不少,趁着团队挤进一间屋子看表演,冒着小雨在寨子周边转转,感受一下红瑶人家的生活环境。
有趣的是,红瑶寨中好像都是女人们在忙碌,招呼客人与做生意的几乎都是女人,这倒让阿奇忆起多年前正值春节期间去龙胜的红瑶寨,女人们忙着接待游客,男人们却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抽着烟,闲聊着点着一只只细小的鞭炮,脸上写满了无所事事的懒散。
上图中间图片中的水果叫八月炸,也叫八月瓜,药用价值很高,第一次见,没敢买,那只手的主人与男朋友买了尝过,表情怪怪的,来吧,借来拍个照呗!
黄洛瑶寨中有几栋讲究的木楼,雕花精细,右图中是装在门前廊柱上的,问过说只为装饰。






第二站,平安梯田。
离开黄洛瑶寨,变成毛毛细雨,密度极大,颗粒却极小,形成雾的幔帐,车子踟蹰着向前,终于不可以再前进了,这里有个停车场,进景区的外来车辆一律到此停止,余下的该用脚步来丈量了!
龙脊梯田是一个景区统称,包括平安北壮梯田和金坑红瑶梯田两个景区,央视12台片头的宣传图片和影视作品大部分取自金坑梯田,已经定格成人们心目中龙脊梯田的形象。雨似乎并不理会旅者的心情,依旧忘情地下着,不大,但却连绵不绝。从停车场向上,最近的平安梯田也需要一个多小时才能爬上去,已近午时,上到金坑梯田需要五六个小时,这样的天,我们的体力以及计划下午五点多离开赶往机场,显然是不可行的,只能去平安梯田,而即使如此,遥看山间的腾腾雾气,是否能一睹梯田的壮美还是个谜!但,即来则安,实际讲龙脊梯田指的也是平安梯田,也算不失目标吧!
走过山脚下的寨子,沿石板小路上山,石板路被雨水冲洗得光滑而锃亮,浓雾中的植物显得愈加翠绿,山路旁的水道流淌出清脆的声响,清凌凌的水欢脱着、奔跑着,突然听到“嘎嘎嘎”的声音,弯下腰,嘿,几只鸭子正挤挨着躲在树木探出的枝桠下躲雨,我们的脚步惊扰了它们。我们三个相互提醒着,顺着指示图标的方向小心上行,不多时,阿奇的鞋子和裤脚已经湿漉漉了,一座风雨廊正好可以让我们调整一下。
风雨廊中一位阿婆守着一个小火炉,几只烤蛋、一节玉米,低头正专注缝着衣服,阿婆见我们走来,抬头微笑着说着夹生的汉语“上去啊,买个蛋吧!要不...”,阿婆转过身用手指向身后木板条上的一些东西,“还有,竹笋干、蘑菇......”“不了阿婆,一会儿回来再买吧!”,后来,竟因着这句话后悔了很久,因为下山并未走回这条路,风雨廊的阿婆,不知那几个蛋当日有没有卖出去!
山间的雾越来越大,能见度范围很小,思绪也仿佛蒙上了层层雾霾,腿像灌了铅似的,举步维艰,其实更多的原因还是觉得要白费力气了,想起在元阳等了好久才看到一两层梯田时的心境,真是无力向前。转过一处山弯,出现一座寨子,路口立着指示牌,一处向上通往“九龙五虎观景台”,通向寨子的方向标着“七星伴月风景区”,转向寨子,没走多远有个木廊,可以歇脚,也可以避避雨,阿奇想要寻个卫生间。
依山而建的寨子错落着,上下张望,不觉中已经来到了半山腰,下着雨,四下不见一人。轻轻推开一扇木门,是个后厨,厨房中两个忙碌的女人,“请问,能用一下卫生间吗?”,择菜的女人抬头望了阿奇一眼,本打算得到拒绝的阿奇却收到应允的答复,“去吧,楼上!”,谢过,转向侧面楼梯上到二楼,却蓦然发现了一片新天地。
二楼是个餐厅,不规则的布局,原木构成整个餐厅的主调,不同风格但又趋于相同致趣的陈列饰物分布于各处,餐桌、餐椅除了台面用加厚玻璃外,全部是原木依形制作,走近窗口,是个非常不错的观景台,楼梯一侧横幅“龙脊一楼”。飞快下楼告诉妮子和小莫,那种感觉如同发现了新大陆,是呀,寨子中如何就隐藏着如此别致之地呀!带着妮子上楼参观,一个年轻的女子跟了上来,“下着雨,不如就在这避避吧,反正现在上去也看不到什么!”,是一楼炒菜的厨娘,择菜的女人已经端上来三杯热热的茶,“喝点水,暖暖!”,好暖心的店家,不如,午餐就在这里解决吧!“推荐您尝下我们这儿的土鸡,真正漫山跑的,肉质很好的,正好吃饭的人不多,可以给你们一鸡两吃,一份煲汤,一份煮笋,再点个素菜刚好。”听起来蛮不错的,“再加个竹筒饭吧!”想来,无论餐食烹制水平如何,在这雨雾的山间,在这半山腰的寨子中,在这样别致得不可思议的地方用餐,真心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似乎按下的暂停键,不再想着赶路,不再想着一定要看到什么才不虚此行,更不再苛责老天的不怜以及运气的不佳,一杯淡香的热茶、一方倚窗的木椅,呼吸中溢满原木的气息和着大自然花花草草的香气,这不正是一直期待而又可遇而不可求的那种境域吗!
邀请小莫一起用餐,大家似乎都忘记了此行的目的,聊着天儿,品着美食,好像从未喝过这么美味的汤,加了菇,笋是鲜嫩的,与鸡肉炖在一起融合出独特的味道,竹筒饭更是加了腊肉粒和不知名的颗粒,粘糯香醇,没想到在这乡里,年轻的厨娘居然烹出如此餐食(后来知道她是这里的经营者),或许本就无需更多的烹制程序和佐料,本真的食材散发出本真的滋味就是最好的。
从迈入“龙脊一楼”,一直都有种不真实的感觉,不觉中在这里停留了近两个小时。
龙脊始祖田。这里是壮族梯田的发源地,秦汉时期已经形成梯田耕作的方式,唐宋时期得到大规模开发,明清时期基本就达到了现在的规模。
寨子边的芋头地。初见时诧异,怎么会种这么多的滴水观音?小莫说,这是芋头!哈哈哈
倚在“龙脊一楼”窗前,见雾中的梯田。

别有洞天的“龙脊一楼”。屋顶安置着民宿主人在各地拍的照片,水准很高,据说他原在某新闻部门工作,难怪,淘得那么多有趣的东西,也真会寻地儿,这里的装修与装饰也同主人的摄影一样有水准。三楼是住宿,房间很小,价格不菲,但旺季仍是供不应求,更是得到“歪果仁儿”的青睐。


黄洛瑶寨买的手编镯子


崖柏雕琢的达摩



整根粗木的树洞,木色金黄,一人该是合抱不来的,原生的色彩,不知是什么树,但一定很难得。







下午3:30

九龙五虎,是指顺梯田走向的九条山岭的脊梁,五虎是五个像老虎一样蹲着的小山包,聚散不定的烟雨中九龙五虎时现时隐,煞是有趣,此时应该算是有四条龙吧!
烟雨中穿行
终于到了七星伴月景区,一忽间,远处的云雾相拥着向山下涌去,快看,那里真的像极了龙的脊背,那条蜿蜒的田间小路正如龙的脊骨,两侧自然流线向下的稻田如龙的肋条,顺山势伸展一直隐入烟雨云雾之中,可谓神龙见首不见尾,这烟雨迷雾倒似乎恰到好处!
这里的梯田大多会以一座山顶为中心螺旋状阶梯式下行,小些的山包更像一只只大螺蛳,而庞大些的山则呈现出巨大而舒缓的波浪式的线条,层层相临,接而不连,绵延不绝,远远望去,几乎没有哪一处山没有覆盖着稻田,唯有山间那片恍若世外桃源的寨子怡然其中。2300多年,从刀耕火种到如今,那层层山峦已经幻化成如此美的存在,阿奇相信这里祖祖辈的壮族、瑶族人民都具有艺术家天赋的,无心之作已惊天,不是吗!
烟雨将奇美的梯田献给渴望欣赏的旅人,少时便又蜂拥着掩住了大部分的视线,知足了,犹抱琵琶的美更让人遐想,而留有遗憾则更具期待,给下一次的到来埋下充足的理由。
4:40,我们已经开始计算停留这里倒计时的时间。

云雾聚上来遮挡了大部分梯田,妮子犹豫着要不要穿着民族服装拍个应景照片,看看时间,该下山了,可转眼云雾又散去了,或许是天意!阿奇果断催着妮子,快去换衣服,不留遗憾。出租服饰的师傅很给力,看我们赶时间,加快了给妮穿戴的速度,于是......

算是闪拍,十几分钟搞定。
这里应该就是七星伴月,没看出哪个是星,哪个是月,即便如此,也是美得让人心醉。







几乎是跑着下的山,我们必须在5:30下到山下,然后赶往机场,还好,一切尽在掌控中,只是那晚小莫赶回阳朔很辛苦!
一周的时间,我和妮子从桂林到阳朔,再从桂林到龙脊,我们遇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事情
,也遇到很多热情相助的有缘人。算是吐槽吧,桂林是我行走的地方中旅游管理明显不够完善的地区,做为一个资深旅游开放地区很多地方实在差强人意,比如乱收费、比如过高的景区门票及销售乱象...离开桂林时发现市区街道警察、警车极多,车载收音机中传来桂林正在争取文明旅游城市的消息,不禁为之一振,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结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