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曰:世事无相,相从心生。
——《无常经》
一个人有怎样的心境,就会有怎样的面相。
2018年10月6日凌晨4:20,阿奇和先生从北京海淀区西二旗的家出发,一路高速无阻,当天计划目的地为陕西周至或宝鸡,但经西安外环却遭遇严重阻车达一个多小时,安全起见,我们临时决定下高速宿咸阳机场附近。携程搜最近的宾馆,导航引入一个集体搞民宿的村落,“宁泽商务宾馆”,评价不错,120元一天,装修很新,干净、整洁,天色太晚,村里找到一家餐厅填饱肚子,跑了15个多小时,真心有点累了!
2018年10月7日,吃过早餐,7:30驶入福银高速转G30宝鸡方向,穿越无数隧洞,终于在10:20分看到“甘肃欢迎您”,然后进入天水麦积区。
经桃花坪,一个绿意环抱的美丽村庄,发现路边摆卖很多崖柏根雕,停下车既是休息又可欣赏,大件的心里痒痒却不敢买,毕竟还有很长的路程,出手买了几件小品,价格很低,天然少雕琢,甚是喜欢。又买了一大袋子野生小猕猴桃,仅十元钱,在后面的行程中一路走一路熟软,酸甜鲜美,口感极佳,满满的维生素。

12290米长的麦积山隧道过后,我们离麦积山石窟越来越近了,转过一个山弯,远处那突兀于群山之间的山峰就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的麦积山石窟,它如同一座巨大的、孤立的麦垛矗立在小陇山中,这里便是阿奇和先生朝圣的第一站。
阿奇已经是第二次拜访这座伟大的“东方雕塑艺术陈列馆”了,早在2002年,阿奇曾与同事来过,并在这里留下一顶帽子,凌空栈道、悬壁雕像、遗失的帽子,好像是阿奇对这里的全部印象,那时还很年轻,那时只爱风景。
这次却完全不同,我们请了山下的导游,一路走一路讲,导游用她专业的知识为我们讲述着麦积山石窟的由来与历代雕塑艺术的演变,以及石窟历经数代的宗教故事。她手中备有两本相册,立于山下一隅,仰望着高高的麦积山,她一边翻着相册一边做着详实的讲解,而当翻到乙弗皇后的雕像图片时,阿奇惊住了。
121窟
胁侍菩萨与弟子 北魏 (导游图册)

44号窟,乙弗皇后的雕像。(导游图册)
丰腴而圆润的面容,长眉凤目,雍容素雅,目光温婉慈爱,如观音现世,悲悯天下之态,她不是观音,而是西魏皇后乙弗氏。
导游讲到乙弗氏雕像时,声音似乎发生的细微的变化,于是,一部动人心魄的爱情故事牵动了阿奇。古今多少爱情流芳千古,而皇室的爱情更会经历重重艰难,江山社稷是横亘在爱情面前的高山大河,是逾越还是坠崖?是终成眷属或是生死两茫茫?古时,女人似乎永远是爱情中的牺牲品,而乙弗氏却在这场爱情中用生命成为人们心目中佛一样的女人,当雕塑艺人一刀刀将乙弗氏的面容与观音菩萨的形像融合一体时,这个女人便如眼前这幅雕像成为佛一样的存在。
好吧,也来记录一下这个佛一样的女人吧!(故事情节参考网络改编)
乙弗氏(510-540年),河南洛阳人,自幼天资卓越、貌美绝伦,又生性不苟言笑、贤淑聪慧,北魏正光六年,16岁的乙弗氏嫁与南阳王元宝炬为妃,因着她“后性好节俭,蔬食帮衣,珠玉罗绮,绝于服玩;又仁恕不为嫉妒之心,帝益重之”的高贵品性,于后宫佳丽的妒忌中理性淡然的存在而深受皇帝钟爱,元宝炬称魏文帝后立为乙弗氏皇后。
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后,两国都想拉拢北方的柔然国以牵制打击对方,西魏当时立国之初,国弱民贫,何以笼络北方强敌柔然,和亲成为最直接有效的方式,迎娶立后,乙弗氏为丈夫的江山与子民,被迫让位,出家为尼,青灯伴佛,然而新皇后仍然嫉妒不休,深爱着乙弗氏的文帝又一次忍痛将乙弗氏迁往秦州,就是现在的甘肃天水一带,与她的儿子武孝王元戊相依为命,时日不久,文帝心念结发之情,空虚不安,派人嘱咐乙弗氏重新蓄发,等待时机迎回长安重立皇后,事情败露,新皇后派人告知父亲,柔然借机挥军南下,西魏边境告急,无奈,文帝忍痛赐死,乙弗氏平静淡然,为保身边婢女活命,叫来僧侣,摆上供品,命所有婢女出家为尼,并亲自为她们削发,然后自我了断,终年31岁。
乙弗氏死后,被安葬于麦积山开凿的仿殿堂式的窟龛内,称“寂陵”,远在长安的文帝无法忘记为他而死的爱妻,留下亲笔文书,自己死后由乙弗氏配祭,后合葬于永陵,追谥为文皇后。
讲到此,阿奇鼻子有些发酸,而导游姑娘也似乎长出了一口气。
佛曰:世事无相,相从心生。乙弗氏佛心善面,虽是一场令世人叹息的悲剧,却也应了佛教的大修行,化身为佛千古被众人供奉与敬仰,人与佛的距离,似乎并不遥远,众人修佛而未成佛,只是修行不及,未领悟其真谛呀!
有人称这尊乙弗氏佛像为《西魏的微笑》,所谓大慈大悲、美丽矜持也成为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所造佛像的特点,而 乙弗氏佛像更是到了这种接地气的佛像雕塑的顶峰,她顺应世俗对“美丽庄严”的审美,让天上的佛与世间的大善大美完美地结合,更是佛教思想的直白传递,所谓相由心生正在如此吧!
东崖大佛

请导游为我们拍下到此一游,在这里分手,我们开始正式浏览。

我们从东崖开始攀登,高大而陡峭的石阶令阿奇很快就气喘吁吁,而凌空栈道更是让人举步维艰,直到恐高的先生在进入最高那层前遗憾地止步,更有一中年男士脸色苍白,紧握栏杆无法挪步,还好,阿奇可以,只是不敢四下乱看,很是小心翼翼。
遥想公元384-417时开凿石窟的艰难,由古至今,佛教信徒选择崇山峻岭的幽僻之地开凿石窟用来修行,远离世俗、远离闹市,而像麦积山如此突峰独立,峭壁悬崖,如此难于登临该是最佳清修之地,所以这里才会有此“千崖万像,转崖为阁”“横镌石壁,暗凿山梁”,更有历经数代帝王崇尚佛法,才有今日麦积山石窟无以伦比的艺术宝藏,后人之大幸!

千佛廊






虽然大多石窟都有将军把门或是铁网守护,依旧有祈愿之人的供奉。


散花楼,又称“上七佛阁”



力士

天龙八部




阿奇在最高处寻见先生正小心下行,我知道他有多么不甘。






一个人的游览,或匆匆而过,或细细端详,匆匆而过的因着石窟深陷,光度灰暗无以辨别,也有游人密集不愿近前,而细细端详的却品出无限意味与古人所创造的凝固不朽的艺术之美。
麦积山始凿于后秦,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十多年朝代,一千多年的岁月,一代一代的工匠们技艺的传承与变新,后秦的雄健彪悍、北魏的秀骨清像、西魏的柔美温婉(以乙弗氏为代表)、北周的丰满夸张、两宋的写实求真......(资料摘选网络)
慢行慢赏,那些灵动着艺术气息的泥塑中,除去守护力士与护法天龙八部威严、肃穆,佛、菩萨、弟子、供养人......的面容总会透露出一种现实生活中凡俗的那种淡然的静美,可亲、可近,修行与敬仰,似乎哪一样都当以修佛的心态,如乙弗氏般远离贪、嗔、痴、妒、慢、疑,仁心、宽厚、淡泊世间风物,或许正是佛曰:世事无相,相从心生吧!
游览结束,与先生于山脚下相向汇合,再回首仰望这千佛万像的石窟险峰,领悟虽浅薄,但于已却是收获颇丰,朝圣第一站,不虚此行!
后记:
阿奇游记的特点,结尾一定与吃有关。
山脚下,一个个简易凉棚中飄出的酸辣香袅袅地飞入鼻腔,不绝于耳的吆喝声更是充满无限吸引力,带着西北人的独有的调调,“呱呱、捞捞、削削、嘫嘫.....”不能通通装入胃里,若想尝遍得多少碗儿呀?老板娘听出了阿奇和先生对话中的纠结,“你们可以把这呱呱、捞捞、削削、嘫嘫配成一碗儿,调料是一样的”,嘿嘿,问题就这么解决了!然后一碗杂拌儿被油泼辣子、蒜泥、醋、芝麻酱等一干调料瞬时搅拌成诱惑味觉的色调,再配上几根当地野生青菜,料足足的、味儿浓浓的,好爽!若不是天太凉,真想再来两大碗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