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六年级语文要素解读--转载

(2019-11-28 14:37:44)

统编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语文要素解读及落实建议

 

高启山

 

一、对 “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的理解

 

1.“借助资料阅读”的教学基础:

 

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借助资料的目的是“体会思想感情”。 体会,是指体验领会,也用于人对某种境界或事物的感受。读文章“体会思想感情”是读文章后能够对文章作者或者文中的人物所表达的情感态度和“带有鲜明感情色彩的观点”进行体验感受。如《圆明园的毁灭》,就是作者对敌人鲜明的很,国家鲜明的爱,对事件鲜明的“遗憾”,进而生发出来的“自责”和“自强”的信念。

 

2.“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与“结合资料,体会思想感情”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相同点:

 

都是阅读时,遇到不懂的问题,需要借助查阅来的资料来帮助读懂文章。

 

不同点:

 

本单元,借助资料的目的是实现更好的“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3.关于“借助相关资料,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理解”的含义:

 

百度上说,理解,就是因每个人的大脑对事物分析决定的一种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一般也称为了解或领会。理解与概念和问题都有密切关系,有时是互相重叠的。 “理解主要内容”包括“了解、领会主要内容、主要观点是什么”,还包括从内容的角度“为什么表达这样的意思”、从写作的角度来讲,为什么这么说、这么写。

 

我们可以将“课文表达的主要意思”看作一个结论,而这个这个结论是跟当时当地的背景有密切关系的。而文章(课文)并不能把所有的内容都写进去,或者,在当时那个时代,人们读文章就能够自然的联系相关背景资料(读者自身的经验)来理解。研究认为:“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既有先前的知识来解读文章不明之处,或是对照前后文的文义推论连接上下文所蕴含的理路,以促进阅读的理解和阅读的速度,当可掌握更多作者援助之精髓,这样的阅读模式,阅读者以自身生活经验的推骨,揣测作者留存在字里行间的线索,连接成为文片的理解属于较高层次的推论理解,所依凭的是对文章脉络的遵循,有所依凭的解读文意,对于所谓的跨时空交流,尤其不容藐视的道理存在(一一陈纯纯,博士论文《阅读理解策略教学对小学生阅读能力及后设认知之影响》”"理解的内涵" 2012.3)。但是,现在的读者却没有那个时候的经验和背景,所以就会产生读不懂——为什么会是这样的?这就得结合相关资料。——知识的、背景的、作者自身特殊经历的。教学用书说:一方面是对五年级的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一方法的延续和推进,体现针对不同难度的文章,资料发挥的作用不同,另一方面,因为鲁迅所生活的年代,离学生校远,当时的语言表达也与现代的语言表达有差异,所以必须借助资料才能真正读懂课文。

 

4.教材对“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编排

 

《少年闰土》中的“看瓜刺猹”,“四角天空”所代表的旧时代富贵孩子生活背景等。这些对“作者对闰土的情感态度产生”有着密切关系。如果没有对这些资料的理解,学生就很难对作者的情感态度有深切的理解和体验。所以,尽管课文在课后“学习提示”中没有提示“借助资料理解”一类的要求我们还是应该引导学生借助这些资料来阅读——《教师教学用书》(p214)提出的“教学目标”明确表述:“3.能抓住关键词句、借助资料,体会‘我’的内心世界”。 (需要说明一点:《教师教学用书》p217页提供了“教学资源”——关于《故乡》的写作背景。这个背景,对“教学资源”中给出的“《故乡》节选”有帮助,对于理解《少年闰土》课文内容帮助不大。如果不拓展阅读《故乡》,就没有必要使用)

 

 

《好的故事》中“梦中美丽景色”与“撕成碎片”的关系,就得结合当时鲁迅“昏暗的夜”的有关资料,所以,教材在课后安排了一个学习提示:结合“阅读链接”中的材料,说说对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的理解。《有的人》中“骑在人民头上的人”、“名字刻在石头上的人”等等,也得引导学生去查阅资料,借助资料,读懂这些含义深刻的诗句。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鲁迅生活的社会背景、生活中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热爱的经历,对学生理解鲁迅,很有帮助。这得结合着有关鲁迅的资料,包括“好的故事”等。教材在课文前的“学习提示”中要求 “在结合资料和同学交流:课文中的鲁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从教学用书的分析和课后练习提示看,“借助资料”理解主要内容,侧重的是时代背景与人物表现的关系,借助资料主要是为了理解人物表现的特点,从而体会思想感情。这里的主要内容,是人物的表现——人物为什么这么说这么做。

 

 

二、通过事情写一个人,表达自己的感情。

 

1.对“习作要求”的理解。

 

“通过事情写一个人,表达自己的感情”,对学生写人物而言,在于“表达感情”——表达对这个人物的看法、态度、对这个人内在品质的评价。

 

2从三年级开始教材对“写人训练”的安排。

 

关于写一个人,小学三年级就开始练习。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要求“写一个人尝试着写出他(她)的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