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向阳》——臧克家笔下的五七干校
(2015-06-17 15:32:57)
《忆向阳》——臧克家笔下的五七干校
臧克家的旧体诗集以《忆向阳》影响最大。1974年12月至1975年4月间,臧克家诗如潮涌,连续写下了五十多首关于湖北咸宁向阳湖“五七干校”生活的旧体诗。
臧克家的干校诗是一种新型的田园诗,它既不同于古典的田园诗,也不同于现代的乡土诗。在《忆向阳》中,没有陶谢王孟的山水田园诗的静谧和冲淡,相反,内蕴着革命年代的紧张和欢快的气息。无怪乎,当有朋友来信说臧克家的《早出工》一诗受了王维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时候,臧克家不禁哑然失笑。他说:“我是从真实生活经验出发的写实,他竟把‘摩肩不识面,但闻报数声’的匆促紧张、赶赴战场一样的劳动场面和辋川隐士的孤寞寂静的情境对比。我回他信说:如果勉强寻找的话,‘唐诗三百首’里的‘塞下曲’:‘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差可拟’。”(臧克家:《高歌忆向阳(序)》)显然,臧克家不乐意把自己的干校诗比作王维的古典山水田园诗,因为辋川隐士孤寞寂静的心境,是与臧克家匆促紧张的干校生活格格不入的。有趣的是,臧克家居然想到了古典的边塞诗,他在自己的干校诗中觉察到了边塞诗的意味。换句话说,臧克家的干校诗是一种掺入了边塞诗豪情的田园诗。臧克家原本是想到农村去劳动,去做一个现代的陶渊明,写出冲淡恬静的田园诗的,没曾想事与愿违,想做陶渊明而不可得;但做不成王孟也就罢了,竟然做出了几分高岑的滋味,这恐怕是臧克家的意外收获。但臧克家并没有古人戍边流放的愁苦,而是一味的斗志高扬,这就与他所置身的革命语境相关了。所以,臧克家的干校诗,准确地说,应该属于革命的田园诗。这种新型的田园诗不同于他曾经苦心经营的现代乡土诗,因为,《忆向阳》中既没有上世纪30年代《烙印》和《罪恶的黑手》里的愤怒和批判,也没有上世纪40年代《泥土的歌》中的愁苦和悲哀,以及故作静谧的恬淡。臧克家做不了陶谢王孟,他无法超越自己的时代和政治,他只能做一个革命的新型田园诗人。他信奉黄遵宪的诗训:“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没能成为陶谢王孟的现代翻版并非不幸,《忆向阳》使臧克家成为了独特的“这一个”!
臧克家干校诗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他用诗意的笔触,对“五七干校”的劳动生活作了全面的描绘。这里既有对干校劳动场景的正面反映,也有对劳动之余生活场景的间接描绘。正面描写干校社员的田野劳作场景的诗有《微雨插秧(二首)》《向阳湖》《割稻》《月夜拖拉机翻地》《板车拉粮》《创业》《收获》《丰收,送粮入仓》《老黄牛》《秋收大会战》《秋收夜战打谷场(二首)》《赞干校中小学学员》《挑粪灌园》《牛班》等。其中,《微雨插秧(二首)》极具代表性。诗云:
横行如线竖行匀,巧手争相试腰身。袅娜翠苗塘半满,斜风细雨助精神。(其一)
诗情错赏旧农夫,烟雨蓑衣稻满湖。泥腿而今塘水里,此身自喜入新图。(其二)
第一首简直就是一幅雨中插秧的山水田园图画。写实与写意相结合,且隐含谐趣。第二首意义重大,它点明了臧克家的新田园诗与古典田园诗的最大不同:像王维、孟浩然那样的古代田园诗人,他们其实是田园的局外人,他们的超然和淡泊是建立在自身的知识分子身份上的,古典知识精英的隐逸思想支配了他们观照田园的艺术方式,即使是亲身参加体力劳动的陶渊明,他那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超逸境界,也不是一般的农夫所能体会的。与古代田园诗人不同,臧克家是以田园的局中人的身份来观照田园的,作为“五七干校”的一名社员,他已经几乎消褪了自己的知识分子身份。受当时的民粹思潮的影响,臧克家正在进行“脱胎换骨”式的劳动改造,就像伟大领袖教导的一样,真正做到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与工农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所以诗人在第二首中对古典田园诗人的旧式情趣作了微讽,着重表现了“泥腿而今塘水里,此身自喜入画图”的劳动喜悦。对于长期远离稼穑的知识分子而言,繁重的体力劳动虽然辛苦,但这种喜悦也不是不可理解的。有了身体力行,臧克家对农事有了更深的感受。他在《牛班》中写道:
朝霞正灿然,驱牛同下田。翻地深三尺,老草根朝天。
牛背一片明,泥溅全身斑。蚌壳暗深藏,刺脚如箭穿!
蓑衣雨濛濛,晴日汗涟涟。人知牛辛苦,狠斥轻着鞭。
不插五月秧,整天赶时间。革命同步伐,归来晚霞鲜。
这首五古几乎全是用白描手法写出来的,如“人知牛辛苦,狠斥轻着鞭”等诗句,捕捉的生活细节非常准确真切,非有亲历农桑稼穑之体验不可得,颇有新乐府的古意。即令杜甫、白居易的新乐府中也未见有对农事如此真切的描绘者,就更遑论静穆远观的陶谢王孟韦柳诸人的诗了。再看他的名作《老黄牛》:“块块荒田水和泥,深翻细作走东西。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如同上世纪30年代的成名作《老马》一样,这首《老黄牛》同样寓意深远。《老马》既是写苦役中的老马,也是写苦役中的底层民众,还包含了臧克家自身的人生苦难体验(臧克家:《关于〈老马〉》)。同样,《老黄牛》既是写辛勤劳作的老黄牛,也是写像老黄牛一样辛勤劳作的农民大众,当然,它也是诗人自身精神状态和人生命运的一种隐喻。诗人赴干校劳动时已年过花甲,且体弱多病,他在深翻细作的老黄牛身上看到了自己——“老牛亦解韶光贵”,年迈的诗人也不想懈怠人生,消磨时光,老黄牛那种“不待扬鞭自奋蹄”的精神风貌正是晚年臧克家的人生写照。
干校的劳动生活是丰富而繁杂的,除了在田野中大规模地种植和收割水稻之外,向阳湖的干校社员们还必须承担一些配合田野劳作的辅助劳动,如夜间值班,做饭,养猪,种菜等等,五花八门,这些都在臧克家的干校诗中有着诗意的描画。如写夜间值班的诗《夜值班、电影散场、战友归营》:“一列空房对水偎,我与明月共徘徊。遥闻众犬村村吠,笑声浪浪入耳来。”就写出了干校值夜班的诗意人生。这样的诗作还有《雪夜值班》《防汛,大堤夜值班》等。再如七古《菜班》一诗,真个是把干校的种菜生活写出了诗情画意,情趣盎然。诗人写道:“自芟野草自开荒,亲手种菜亲口尝。阳春带雨剪嫩韭,夏日黄瓜尺半长。傅粉冬瓜似石磙,菜花引蝶入厨房。清晨荷锄雁行出,傍晚带月始回房。……”颇有陶渊明“戴月荷锄归”的况味,但没有陶渊明的超然寂寞,却平添了几分尘世的生趣。“傅粉冬瓜似石滚,菜花引蝶入厨房”,这样的诗句不仅对仗精妙,而且信手拈来,意趣横生,臧克家不愧为诗坛老手,诗笔轻灵而圆润。还有《饲养班》一诗,同样是长篇七古,同样写得情趣盎然,不同的是多了许多谐趣。诗云:“猪族一家数十口,三代同居屋数楹。大小有名听呼唤,碧草丛中见黑鬃。哙哙终日声悦耳,时见濯身塘水中。突出窠圈到处窜,小猪撒欢如顽童。白昼不断刀板响,送草除粪日匆匆。……”读到这样的诗句,怎不让人忍俊不禁呢?真得钦服诗人的老辣,居然能把常人看来毫无诗意的生活描绘得如此引人入胜、栩栩如生,臧克家的诗家慧眼,于此可见一斑。但五古《炊事班》一诗,在艺术上就相形见绌了,明显不如《菜班》和《饲养班》写得饱满鲜活。
臧克家的干校诗,既善写劳动场景,也长于勾画劳动前后间隙的各种生活镜头。真正是做到了“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描绘干校的劳动生活,有干校风俗画的意味。如《劳动大军早发》《早出工》《划船过河下田去》《场地午餐》《工地午休》《大风雪,收工暮归》《小船送得午餐来》《收工晚归望落日》《晚收工》《假日》《月夜营地乘凉》《夏日早起学〈毛选〉》《连队图书室》《工休小演唱》等等。举凡出工、收工、午休、午餐、洗衣、乘凉、读书、演唱……应有尽有。作为诗人的臧克家,他在回忆中写诗,大有把干校生活打捞一空的意思。这些诗,有的写得轻快,如《划船过河下田去》:“夏日雨多水漫桥,河边深处半拦腰。手中双桨如飞翼,斩浪轻舟快似刀。”有的写得朴实,如《场地午餐》:“收工天正晌,坐立人满场。茧手擎大碗,入口饭菜香。”有的写得雅致,如《工地午休》:“大地为床好托身,风吹香稻醉人心。日中小憩蓄精力,借得茅檐一尺荫。”有的写得浪漫,如《小船送得午餐来》:“田间战罢收工回,河畔纷纷洗垢埃。碧翠绕弯远影动,小船送得午餐来。”有的写得亲切,如《假日》:“临到休假日,说闲亦半忙:案头还信债,池畔洗衣裳。”还有的写得清空安详,如《月夜营地乘凉》:“贪凉阡头坐,好风池上生。群蛙频击鼓,萤火似流星。明月中天照,人影地下清。微微蒲扇摇,喁喁絮语轻:‘菜畦百担水,明日天大晴。’”如此古朴宁静、含蓄凝练、意在言外之作,真令人拍案叫绝,置之古人诗中亦无愧色。
李遇春: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臧克家的干校诗是一种新型的田园诗,它既不同于古典的田园诗,也不同于现代的乡土诗。在《忆向阳》中,没有陶谢王孟的山水田园诗的静谧和冲淡,相反,内蕴着革命年代的紧张和欢快的气息。无怪乎,当有朋友来信说臧克家的《早出工》一诗受了王维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时候,臧克家不禁哑然失笑。他说:“我是从真实生活经验出发的写实,他竟把‘摩肩不识面,但闻报数声’的匆促紧张、赶赴战场一样的劳动场面和辋川隐士的孤寞寂静的情境对比。我回他信说:如果勉强寻找的话,‘唐诗三百首’里的‘塞下曲’:‘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差可拟’。”(臧克家:《高歌忆向阳(序)》)显然,臧克家不乐意把自己的干校诗比作王维的古典山水田园诗,因为辋川隐士孤寞寂静的心境,是与臧克家匆促紧张的干校生活格格不入的。有趣的是,臧克家居然想到了古典的边塞诗,他在自己的干校诗中觉察到了边塞诗的意味。换句话说,臧克家的干校诗是一种掺入了边塞诗豪情的田园诗。臧克家原本是想到农村去劳动,去做一个现代的陶渊明,写出冲淡恬静的田园诗的,没曾想事与愿违,想做陶渊明而不可得;但做不成王孟也就罢了,竟然做出了几分高岑的滋味,这恐怕是臧克家的意外收获。但臧克家并没有古人戍边流放的愁苦,而是一味的斗志高扬,这就与他所置身的革命语境相关了。所以,臧克家的干校诗,准确地说,应该属于革命的田园诗。这种新型的田园诗不同于他曾经苦心经营的现代乡土诗,因为,《忆向阳》中既没有上世纪30年代《烙印》和《罪恶的黑手》里的愤怒和批判,也没有上世纪40年代《泥土的歌》中的愁苦和悲哀,以及故作静谧的恬淡。臧克家做不了陶谢王孟,他无法超越自己的时代和政治,他只能做一个革命的新型田园诗人。他信奉黄遵宪的诗训:“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没能成为陶谢王孟的现代翻版并非不幸,《忆向阳》使臧克家成为了独特的“这一个”!
臧克家干校诗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他用诗意的笔触,对“五七干校”的劳动生活作了全面的描绘。这里既有对干校劳动场景的正面反映,也有对劳动之余生活场景的间接描绘。正面描写干校社员的田野劳作场景的诗有《微雨插秧(二首)》《向阳湖》《割稻》《月夜拖拉机翻地》《板车拉粮》《创业》《收获》《丰收,送粮入仓》《老黄牛》《秋收大会战》《秋收夜战打谷场(二首)》《赞干校中小学学员》《挑粪灌园》《牛班》等。其中,《微雨插秧(二首)》极具代表性。诗云:
横行如线竖行匀,巧手争相试腰身。袅娜翠苗塘半满,斜风细雨助精神。(其一)
诗情错赏旧农夫,烟雨蓑衣稻满湖。泥腿而今塘水里,此身自喜入新图。(其二)
第一首简直就是一幅雨中插秧的山水田园图画。写实与写意相结合,且隐含谐趣。第二首意义重大,它点明了臧克家的新田园诗与古典田园诗的最大不同:像王维、孟浩然那样的古代田园诗人,他们其实是田园的局外人,他们的超然和淡泊是建立在自身的知识分子身份上的,古典知识精英的隐逸思想支配了他们观照田园的艺术方式,即使是亲身参加体力劳动的陶渊明,他那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超逸境界,也不是一般的农夫所能体会的。与古代田园诗人不同,臧克家是以田园的局中人的身份来观照田园的,作为“五七干校”的一名社员,他已经几乎消褪了自己的知识分子身份。受当时的民粹思潮的影响,臧克家正在进行“脱胎换骨”式的劳动改造,就像伟大领袖教导的一样,真正做到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与工农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所以诗人在第二首中对古典田园诗人的旧式情趣作了微讽,着重表现了“泥腿而今塘水里,此身自喜入画图”的劳动喜悦。对于长期远离稼穑的知识分子而言,繁重的体力劳动虽然辛苦,但这种喜悦也不是不可理解的。有了身体力行,臧克家对农事有了更深的感受。他在《牛班》中写道:
朝霞正灿然,驱牛同下田。翻地深三尺,老草根朝天。
牛背一片明,泥溅全身斑。蚌壳暗深藏,刺脚如箭穿!
蓑衣雨濛濛,晴日汗涟涟。人知牛辛苦,狠斥轻着鞭。
不插五月秧,整天赶时间。革命同步伐,归来晚霞鲜。
这首五古几乎全是用白描手法写出来的,如“人知牛辛苦,狠斥轻着鞭”等诗句,捕捉的生活细节非常准确真切,非有亲历农桑稼穑之体验不可得,颇有新乐府的古意。即令杜甫、白居易的新乐府中也未见有对农事如此真切的描绘者,就更遑论静穆远观的陶谢王孟韦柳诸人的诗了。再看他的名作《老黄牛》:“块块荒田水和泥,深翻细作走东西。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如同上世纪30年代的成名作《老马》一样,这首《老黄牛》同样寓意深远。《老马》既是写苦役中的老马,也是写苦役中的底层民众,还包含了臧克家自身的人生苦难体验(臧克家:《关于〈老马〉》)。同样,《老黄牛》既是写辛勤劳作的老黄牛,也是写像老黄牛一样辛勤劳作的农民大众,当然,它也是诗人自身精神状态和人生命运的一种隐喻。诗人赴干校劳动时已年过花甲,且体弱多病,他在深翻细作的老黄牛身上看到了自己——“老牛亦解韶光贵”,年迈的诗人也不想懈怠人生,消磨时光,老黄牛那种“不待扬鞭自奋蹄”的精神风貌正是晚年臧克家的人生写照。
干校的劳动生活是丰富而繁杂的,除了在田野中大规模地种植和收割水稻之外,向阳湖的干校社员们还必须承担一些配合田野劳作的辅助劳动,如夜间值班,做饭,养猪,种菜等等,五花八门,这些都在臧克家的干校诗中有着诗意的描画。如写夜间值班的诗《夜值班、电影散场、战友归营》:“一列空房对水偎,我与明月共徘徊。遥闻众犬村村吠,笑声浪浪入耳来。”就写出了干校值夜班的诗意人生。这样的诗作还有《雪夜值班》《防汛,大堤夜值班》等。再如七古《菜班》一诗,真个是把干校的种菜生活写出了诗情画意,情趣盎然。诗人写道:“自芟野草自开荒,亲手种菜亲口尝。阳春带雨剪嫩韭,夏日黄瓜尺半长。傅粉冬瓜似石磙,菜花引蝶入厨房。清晨荷锄雁行出,傍晚带月始回房。……”颇有陶渊明“戴月荷锄归”的况味,但没有陶渊明的超然寂寞,却平添了几分尘世的生趣。“傅粉冬瓜似石滚,菜花引蝶入厨房”,这样的诗句不仅对仗精妙,而且信手拈来,意趣横生,臧克家不愧为诗坛老手,诗笔轻灵而圆润。还有《饲养班》一诗,同样是长篇七古,同样写得情趣盎然,不同的是多了许多谐趣。诗云:“猪族一家数十口,三代同居屋数楹。大小有名听呼唤,碧草丛中见黑鬃。哙哙终日声悦耳,时见濯身塘水中。突出窠圈到处窜,小猪撒欢如顽童。白昼不断刀板响,送草除粪日匆匆。……”读到这样的诗句,怎不让人忍俊不禁呢?真得钦服诗人的老辣,居然能把常人看来毫无诗意的生活描绘得如此引人入胜、栩栩如生,臧克家的诗家慧眼,于此可见一斑。但五古《炊事班》一诗,在艺术上就相形见绌了,明显不如《菜班》和《饲养班》写得饱满鲜活。
臧克家的干校诗,既善写劳动场景,也长于勾画劳动前后间隙的各种生活镜头。真正是做到了“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描绘干校的劳动生活,有干校风俗画的意味。如《劳动大军早发》《早出工》《划船过河下田去》《场地午餐》《工地午休》《大风雪,收工暮归》《小船送得午餐来》《收工晚归望落日》《晚收工》《假日》《月夜营地乘凉》《夏日早起学〈毛选〉》《连队图书室》《工休小演唱》等等。举凡出工、收工、午休、午餐、洗衣、乘凉、读书、演唱……应有尽有。作为诗人的臧克家,他在回忆中写诗,大有把干校生活打捞一空的意思。这些诗,有的写得轻快,如《划船过河下田去》:“夏日雨多水漫桥,河边深处半拦腰。手中双桨如飞翼,斩浪轻舟快似刀。”有的写得朴实,如《场地午餐》:“收工天正晌,坐立人满场。茧手擎大碗,入口饭菜香。”有的写得雅致,如《工地午休》:“大地为床好托身,风吹香稻醉人心。日中小憩蓄精力,借得茅檐一尺荫。”有的写得浪漫,如《小船送得午餐来》:“田间战罢收工回,河畔纷纷洗垢埃。碧翠绕弯远影动,小船送得午餐来。”有的写得亲切,如《假日》:“临到休假日,说闲亦半忙:案头还信债,池畔洗衣裳。”还有的写得清空安详,如《月夜营地乘凉》:“贪凉阡头坐,好风池上生。群蛙频击鼓,萤火似流星。明月中天照,人影地下清。微微蒲扇摇,喁喁絮语轻:‘菜畦百担水,明日天大晴。’”如此古朴宁静、含蓄凝练、意在言外之作,真令人拍案叫绝,置之古人诗中亦无愧色。
李遇春: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分享: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全球四分之三劳动者没有稳定工作
后一篇:评臧克家的组诗《忆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