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你若懂我,与我悲,与我喜

(2020-12-03 21:13:58)
分类: 随笔感悟

你若懂我,与我悲,与我喜

——听张晓梅老师《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之感

 延安实验小学  孙郡霞

  我是怀着喜悦之情看着孩子们离开课堂的。

  张晓梅老师这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堂教学,独辟蹊径,融人物特点于诗意,融读者情感与诗情,融作者心境于时态,读中感知,读中领悟,一波三折,当走出教室之时,杜甫那忧国忧民之悲、思乡念乡之愁、天下安澜之喜已经深深地刻印在听者之心。我想,这便是教育的魅力与影响吧。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公元763年春天,那时杜甫52岁。公元762年冬季,唐军在衡水打了胜仗,叛军头领纷纷投降。杜甫听到这个消息后欣喜若狂,写下此诗。诗的前半部分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做返乡的准备,全诗处处渗透着“喜”字,酣畅淋漓地抒发着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因此被称为作者“生平第一快诗”。

随着课程标准的深入推进,我对课的关注点重点放在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培养上。诸如关注课堂上学生听说读写的学以致用,关注学生情感体验的润物无声,关注语文能力形成的水到渠成,都是被我列为观课议课的重点。今天,就张晓梅老师执教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课,略谈二三点听课心得,以抒听课后的欣喜之情。

一、视角之宽,点与面的相得益彰

1.以诗为眼,直入诗词世界。

开课伊始,晓梅老师用王立群教授给《中国诗词大会》做的序“在中华文化当中,文字是根,成语是枝叶,诗词是树,古根固然没有枝叶,但是无树,枝叶又有何用呢?”作为开课的第一句话。仅一句,就将学生的视野拉伸到了整个诗词空间,将学生对诗词的认识延展到了对整个中华文化的认识,且能够潜移默化地将中华文化中古诗词的定位刻印在了学生的心中。字词句是根与枝叶,而诗词是树,无树,根不深,叶不茂,自然而然地将传统文化之根刻印在学生心中,且在刻印的同时,给予了水的浇灌。

2.以诗为引,感受时代烙印。

开课第二句话,晓梅老师用课件出示杜甫的三句诗,且是以半句的形式呈现的,“今春看又过,          ”“烽火连三月,             ”“露从今夜白,            ”,让学生谈谈从这样的诗句中,认识了怎样的杜甫?继而引出“为什么杜甫会如此思乡?我们学习了他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就很能明确几分了”这样的导语。短短数语,意义非凡。学生在补充诗句的同时,能够结合对杜甫的了解,畅所欲言地交流其对杜甫的认识,对这三句诗句的理解。这样的呈现形式,跳出了就诗教诗的束缚,将杜甫这个人物特点置身于其所书写的诗词之中进行理解,可谓视野之宽。宽在由一诗之教学到作者整体诗词之特点,宽在由一诗之情感到作者整体诗作之情感,宽到由一诗之背景到整个时代之背景。

二、情感之深,悲与喜的浑然天成

1.素养为核,三读得招,突破朗读能力的指导模式。

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并掌握朗读技巧,语言表达也会随之发生一定变化,从而形成朗读能力,这便是语文素养的提升。晓梅老师的课堂中,在“初读”环节的设计中,突出了三次朗读,一读得一招,招招见能力。一读,要读得字正腔圆。达到字正腔圆,必须达到准确流利,这是对诗词朗读最基本的要求。二读,要读得抑扬顿挫。能够抑扬顿挫,必须对诗的情感与韵律理解内化,这是对诗词朗读的提升。三读,要读得清楚明白。做到清楚明白,必须对文本及背景深刻领悟,这是对诗词朗读的升华。看似简简单单的三个层次的朗读,实则蕴藏着教师的良苦用心——因为语言基本功训练始终是语文教学的奠基工程,包括朗读、书写、运用等等。而朗读,则是语言表达内化外显的一种音频形式,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并不是一朝一夕一次训练就可以达成的。晓梅老师在五年级学生中提出的三个读的要求,恰恰是承接学生前四年的学情而提出的朗读提升工程,意义深远,作用弥久。

2.情感为脉,因果索解,凸显诗词解读的想象模式。

王崧舟说:精神契合,是诗意语文力图在课堂上建构的一种生命化理解。在这场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文本、学生、教师乃至听课者的精神契合。

晓梅老师在三读之后,有一解。解的是“青春作伴好还乡”,从诗中知道,杜甫远离家乡,客居异地,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生活,不得不了解这段凄凉的历史。

这一了解,就了解到了大的时代背景——安史之乱。在充分发扬学生自主的理念下,晓梅老师让学生畅谈所了解的安史之乱。之后,课件出示司马光《资治通鉴》的内容:“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让学生重点理解“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的大概意思,继而引出杜甫随着逃难的人群离开他的故乡,一路历经千辛万苦,来到四川, 你能想象杜甫一路经历了哪些苦难?学生在想象杜甫经历的逃难生活时,晓梅老师出示杜甫的相关文章,用诗句解读诗句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随文入境,感受逃难路上的忍饥挨饿、缺衣少食、难以入眠等艰苦生活。如,出示“痴女饥咬我,啼畏虎狼闻。怀中掩其口,反侧声愈嗔。小儿强解事,故所苦李餐。一旬半雷雨,泥泞相牵攀。”“布裘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当学生通过杜甫的诗句,感受到安史之乱所带给作者的苦难时,老师话题一转,用激情的语言再次升华学生的感受:“这样的生活,杜甫整整度过了七年啊!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概括,你能想到哪个字?”以情激情,情境交融,学生脱口而来“苦”“难”“险”“愁”“饿”“伤”“悲”......这样的情感喷发是水到渠成的,这样的认知感受是自然生成的,这样的语言表述是文本与作者、背景与读者、文本与读者的有机融合。新型的学习诗句的方式亦于诗句的吟诵中、背景的感知中、想象的情境中重组重构。

3.文本为根,举象显情,实现情境交融的感悟模式。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诗。全诗的诗眼就是一个“喜”字。但是,晓梅老师不惜浓笔重墨,用大量诗句呈现杜甫七年逃难路上的艰难不易,其用意很明了,就是用“悲伤”的兵荒马乱的生活衬托文本中“剑外忽闻收蓟北”之欣喜。用“苦难”的忍饥挨饿的逃难生活衬托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之情。所以,在学生深切感受“兵难”之后,老师轻轻地一句“经历过这些之后,再看这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表达的又是什么?”一个字,异口同声。这是学生对文本的深刻领悟。老师继续引导:有人评价这首诗,一处有喜,处处都是喜。你从诗中可以看出,哪里透着喜?学生的学习激情被点燃,文思如泉涌,不但找的准确,理解透彻,从朗读中也能感受到杜甫激动欣喜的情绪。

  这一部分的教学,可以说是课堂的高潮。晓梅老师引导学生用第一句开始谈,是这样说的,“为了不漏掉喜悦的诗句,我们从第一句依次往下找喜”,学生读出“剑外忽闻收蓟北”时,老师应对“这是喜从天降”,从后边的教学看,这一句引导是例子,是为了感知和积累词汇的训练,也是语文基本功的训练。在学生读出“初闻涕泪满衣裳”这句诗时,老师相继问“这是喜极——”,学生回答“喜极而泣”,当学生读出“却看妻子愁何在”时,老师说“这是——”学生自然而然地回答“喜笑颜开”,诸如此,“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欣喜若狂就水到渠成地被学生回答了出来。同时,引导学生读出诗句中的喜笑颜开与欣喜若狂。当文本与情感相遇时,不其然地就撞击出了情感。什么是有感情地朗读?情到深处言自真,这就是有感情地朗读啊!不用刻意教,不用刻意练,在情感熏陶感染中,有感情朗读的能力自然就提升了。

  依托文本,依托文本中的具体镜像,融自己的情感于其中,这便是诗文感悟、诗文理解、诗文解读的最好方法了。

  六处喜,各不同。六处喜,是现实之喜,晓梅老师说,有现实之喜,就有联想之喜,哪一句写了联想?联想到了什么?学生踊跃回答之后,引导学生理解“一个‘即’,写出了什么?”“回家的速度快”“归乡心切”“归心似箭”等等都是学生的理解。

悟其文,感其情。晓梅老师在这节课堂中,用诗一样的语言,向学生搭建了心灵放飞的舞台,让学生和文本、和作者同呼吸,共悲喜,积淀着语文情愫,提升着语文素养。

三、胸怀之广,家与国的水乳交融

  “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我们的语文课堂,不仅仅是教给学生语言文字的应用,更重要的是坚定正确的育人方向。晓梅老师的课堂,升华点便在于最后结课环节:杜甫只是因为自己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重返故乡而喜吗?适时补充杜甫的另外两句诗:“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安得广夏千万间,大批天下寒士俱欢颜。”

    让学生思考,从这两句诗中,你可以看出他的“喜欲狂”是为谁而喜为谁而狂?学生深入思考,升华情感“为大批天下寒士”而喜而狂。老师随机总结:是啊,他为战乱平息、国家重归统一而喜;他为老百姓不再流离失所而喜;他为天下百姓能够安居乐业而喜。这个“喜”中,包含着天下太平的期盼啊!所以,这首诗,被称为杜甫的“生平第一快诗”。至此,你对杜甫又有哪些新的认识,请提笔简单写下你的感受。

    情到深处文自成。学生埋头疾书,交流中,学生的认识感悟令人感动和赞叹,这便是诗词的魅力,语文的魅力,语文课堂的魅力啊!

    王崧舟老师说,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语文味,人情味,书卷味。语文味要有“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写”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爵字”的品味。人情味要有情趣,有情感熏陶,有价值引领,有人文关怀。书卷味要有浓浓的文化气息,内含丰富的文化底蕴。《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样的语文课,正是有语文味、有人情味、有书卷味的好课!

    若每节语文课皆如此,多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