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若懂我,与我悲,与我喜
(2020-12-03 21:13:58)分类: 随笔感悟 |
你若懂我,与我悲,与我喜
——听张晓梅老师《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之感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公元763年春天,那时杜甫52岁。公元762年冬季,唐军在衡水打了胜仗,叛军头领纷纷投降。杜甫听到这个消息后欣喜若狂,写下此诗。诗的前半部分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做返乡的准备,全诗处处渗透着“喜”字,酣畅淋漓地抒发着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因此被称为作者“生平第一快诗”。
随着课程标准的深入推进,我对课的关注点重点放在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培养上。诸如关注课堂上学生听说读写的学以致用,关注学生情感体验的润物无声,关注语文能力形成的水到渠成,都是被我列为观课议课的重点。今天,就张晓梅老师执教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课,略谈二三点听课心得,以抒听课后的欣喜之情。
一、视角之宽,点与面的相得益彰
1.以诗为眼,直入诗词世界。
开课伊始,晓梅老师用王立群教授给《中国诗词大会》做的序“在中华文化当中,文字是根,成语是枝叶,诗词是树,古根固然没有枝叶,但是无树,枝叶又有何用呢?”作为开课的第一句话。仅一句,就将学生的视野拉伸到了整个诗词空间,将学生对诗词的认识延展到了对整个中华文化的认识,且能够潜移默化地将中华文化中古诗词的定位刻印在了学生的心中。字词句是根与枝叶,而诗词是树,无树,根不深,叶不茂,自然而然地将传统文化之根刻印在学生心中,且在刻印的同时,给予了水的浇灌。
2.以诗为引,感受时代烙印。
开课第二句话,晓梅老师用课件出示杜甫的三句诗,且是以半句的形式呈现的,“今春看又过,
二、情感之深,悲与喜的浑然天成
1.素养为核,三读得招,突破朗读能力的指导模式。
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并掌握朗读技巧,语言表达也会随之发生一定变化,从而形成朗读能力,这便是语文素养的提升。晓梅老师的课堂中,在“初读”环节的设计中,突出了三次朗读,一读得一招,招招见能力。一读,要读得字正腔圆。达到字正腔圆,必须达到准确流利,这是对诗词朗读最基本的要求。二读,要读得抑扬顿挫。能够抑扬顿挫,必须对诗的情感与韵律理解内化,这是对诗词朗读的提升。三读,要读得清楚明白。做到清楚明白,必须对文本及背景深刻领悟,这是对诗词朗读的升华。看似简简单单的三个层次的朗读,实则蕴藏着教师的良苦用心——因为语言基本功训练始终是语文教学的奠基工程,包括朗读、书写、运用等等。而朗读,则是语言表达内化外显的一种音频形式,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并不是一朝一夕一次训练就可以达成的。晓梅老师在五年级学生中提出的三个读的要求,恰恰是承接学生前四年的学情而提出的朗读提升工程,意义深远,作用弥久。
2.情感为脉,因果索解,凸显诗词解读的想象模式。
王崧舟说:精神契合,是诗意语文力图在课堂上建构的一种生命化理解。在这场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文本、学生、教师乃至听课者的精神契合。
晓梅老师在三读之后,有一解。解的是“青春作伴好还乡”,从诗中知道,杜甫远离家乡,客居异地,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生活,不得不了解这段凄凉的历史。
这一了解,就了解到了大的时代背景——安史之乱。在充分发扬学生自主的理念下,晓梅老师让学生畅谈所了解的安史之乱。之后,课件出示司马光《资治通鉴》的内容:“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让学生重点理解“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的大概意思,继而引出杜甫随着逃难的人群离开他的故乡,一路历经千辛万苦,来到四川, 你能想象杜甫一路经历了哪些苦难?学生在想象杜甫经历的逃难生活时,晓梅老师出示杜甫的相关文章,用诗句解读诗句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随文入境,感受逃难路上的忍饥挨饿、缺衣少食、难以入眠等艰苦生活。如,出示“痴女饥咬我,啼畏虎狼闻。怀中掩其口,反侧声愈嗔。小儿强解事,故所苦李餐。一旬半雷雨,泥泞相牵攀。”“布裘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当学生通过杜甫的诗句,感受到安史之乱所带给作者的苦难时,老师话题一转,用激情的语言再次升华学生的感受:“这样的生活,杜甫整整度过了七年啊!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概括,你能想到哪个字?”以情激情,情境交融,学生脱口而来“苦”“难”“险”“愁”“饿”“伤”“悲”......这样的情感喷发是水到渠成的,这样的认知感受是自然生成的,这样的语言表述是文本与作者、背景与读者、文本与读者的有机融合。新型的学习诗句的方式亦于诗句的吟诵中、背景的感知中、想象的情境中重组重构。
3.文本为根,举象显情,实现情境交融的感悟模式。
悟其文,感其情。晓梅老师在这节课堂中,用诗一样的语言,向学生搭建了心灵放飞的舞台,让学生和文本、和作者同呼吸,共悲喜,积淀着语文情愫,提升着语文素养。
三、胸怀之广,家与国的水乳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