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把握,科学设计微型课
——20分钟赛教课后之思考
延安实验小学
孙郡霞
2016年3月16日,聆听了校内8节语文赛教课。本次赛教严格按照2015年的省市级教学能手赛教课的程序进行,抽签定课,封闭备课,20分钟时间,考量的是教师的基本功与知识储备,考察的是教师对知识点的处理与课堂设计的智慧。8节课各有千秋,老师们虽然年轻,但是站在课堂上的风度与气场不亚于教学“老将”,处理教材的能力独具特色,20分钟微型课的知识把握也恰到好处。听课之后,回味良久,觉得还是略作记录,为今后上微型课的教师们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确定内容——小而精
要在有限的20分钟时间内上好一节课,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稍不注意,便会出现知识落不实、知识面太宽、知识进行不完的情况。如何确定上课内容,就成了上好微型课的关键。
从听课情况看来,如果教师对教材不熟悉,重难点把握不准确,课文内容过长又有难度,不妨考虑上感知课。包括通读课文,处理字词,熟读课文,梳理脉络,训练朗读。如果有时间,可以加一点对下节课知识内容的铺垫。当然这些知识的选取与处理要张弛有度、轻重有别,不可平均用墨。如果对教材熟悉,又或者是层次清晰、内容短小的课文,不妨进行研读课。研读课设计的内容,主要以课后习题或文章中的泡泡为重点突破。如果是教材安排一个课时需要完成的文章,也可以将两种融合,但一定要轻重有别,直入重点。无论选择哪一项内容,设计过程中一定要考虑有特色,有亮点,有与众不同之处,这样,才能在设计上有别于常规课堂的教学设计,才能给听课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课前交流——短而趣
一般赛教课,用的都不是自己班级的学生。说课之后,只有二三分钟的交流准备时间,如何在很短的时间内和学生达成默契,吸引学生的眼球,课前交流环节就至关重要。今天,有这样三位教师的做法就很有特点。
王蓉老师,和学生用文言文交流,她说上半句,学生接下半句,对话如下:
师:吾乃延小之——
生:师
师:姓王,汝可称吾——
生:王师,王先生
师:今与诸生相见,甚喜,汝——
生:亦喜
师:真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王老师用不一样的语言开场,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地进入了上课的状态,可见用文言文这样的语言开场,魅力不可小觑。
李静老师,因为她对五年级各班学生比较了解,所以开门见山地说:“同学们好,这个上课的教室大家来过吗?”学生齐声回答“来过。”她接着说:“是啊,因为你们很优秀,所以会经常来这里上课。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在这里再上一节课。”因为学校安排的上课教室是录课室,一般很优秀的展示课或录像课才会用这个教室上,所以李静老师因地制宜,借学生所处空间表扬学生的优秀,让学生从心底涌起一份对上课教师的尊重与热爱之情,爱屋及乌的心理暗示就由此而生。
冯菁华老师,因为她带二年级,所以带来一个关于二年级学生的笑话,然后便声情并茂的开讲:有一节课,她正在津津有味地讲课文,有一位学生老是低着头不听讲,她便把这位学生叫起来,问他在干什么,为什么不听讲,这位学生死活都不开口。气得她说“今天不给我说个一二三,你就别坐下。”然后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位学生说话了吗?说了什么?一位学生站起来笑着说:“这位学生说了,一、二、三”。冯老师说:“确实如此,这位孩子就是小声说了一、二、三。”听课的师生们哄然大笑,师生的陌生感就在这样轻松有趣的笑声中消失了。
三、课堂教学——准而亮
因为只有二十分钟的时间,所以在设计教学环节和确定知识点时一定要准确而有亮点。这次的赛教课,有亮点的地方不胜枚举。
逯芬老师和王蓉老师在《冬阳·童年·骆驼队》对课题的导入中,都从课题的三个词语入手,让学生想象课题所呈现的画面。逯芬老师还抓住了课后资料袋的作用,将文章的写作背景与作者做了一个简单的处理和介绍,可谓设计巧妙。
董芳老师、王烁老师、李静老师用自己深厚的文化功底,对所执教的课文及作者进行了简单又富有诗意的介绍,语言娓娓动听,用词优美准确,颇能吸引听者的注意,产生心灵共鸣。
李静老师在讲授《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中,对表示颜色的四字词语的理解与拓展更是独具匠心,是我听到的最特别最感兴趣的方法。她说:描写颜色的词语我们积累了不少,除了文中的四字词语外,谁能用比喻的方法再来说一说表示颜色的词语,比如红似火,学生在她的引导下,陆续说出了白如雪、黄似金、粉如霞等词语。老师话锋一转:“如果把这样的词语用在我们的说话和文章中,会增色不少的。”这样的切合点,即抓住了课文中表示景色奇丽的重点词句,又积累了描写颜色的词语,还渗透了将颜色写丰富、写生动的方法,可谓一举三得。
冯菁华老师在《威尼斯的小艇》一课中,理解词语这个环节设计巧妙又扎实。在学生认读“纵横交错”一词后,她问学生:“这个词语的构成有什么特点?”当学生回答含有一组反义词时,她引导:“你能说出含有反义的成语吗?”让学生在认读理解词语中,加深对含有反义词的这类成语的认识与积累。当学生认读到“操纵自如”时,她又问:“你干什么的时候能够操纵自如?”让学生联系生活理解这个词的含义,并训练着学生的表达能力。
王烁老师在进行《牧童》一诗的教学时,知道学生已经学过,便将本节课的重点放在了赏析环节,重点介绍了“六七里、三四声”虚指的写法,抓住诗中“铺”“弄”“卧”感受诗的意境,牧童的心情,并结合板书,梳理作者
“由远及近”“由景到人”“目见耳闻人至”的写作思路,可谓环环相扣,水到渠成。
曹晓燕老师在进行《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时,从单元导读开始,用对读的形式直接进入人物形象这一单元重点,切中文章核心。之后在对词语“欿架”和“一叉一楼”的理解时,通过动作演示进行理解也很有特点。
李莹老师《晏子使楚》可谓名篇,但是李老师的开课却令人耳目一新。她从历史人物(晏子)的故事讲起,并让大家理解古代把什么样的人成为“*子”,从而让晏子这个人物形象先入为主地根植学生心中。在处理字词环节,重点指导了“官职大夫”与“医生大夫”的区别,指导书写了两个难写的字。有侧重,有新意,匠心独运,难能可贵。
四、设计思路——清而明
课堂教学的设计思路是教师实施教学的蓝本,一节课成功与否,与教师的思维方式有很大关系,与教师的设计思路密切相关。面对错综复杂的知识体系,陌生的学生与教材,紧张有限的备课上课时间,只有做到合理取舍,重点突出,条理(板块)清楚,基本算是踏上了成功的道路。一节好课可以让听课者沉醉其中,忘却疲劳,如果授课者不能做到思路清楚,知识传授条理分明,听课者便会失去兴趣,心生倦怠。
纵观今天的几节课,老师们在设计思路与设计理念上基本做到了清而明。比如,李莹老师的课堂,属于感知课文的内容,从授课过程来看,明显可以看出,她的思路是“故事导课知人物——初读感知识字词——再读梳理清脉络”,而“初读感知识字词”则是她这节课亮点显示之处。冯菁华老师的课堂,从课题入手进行质疑,通过“提出问题——初读识词——解决问题”这样的设计思路进行的。最让人赞叹的是李静老师对《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一课的设计,她通过“抓中心句——找奇丽与奇特之处——美丽指什么”这三个环节,将一篇内涵丰富、韵味深长的美文理解感悟的深刻透彻,在听课者的心里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生本理念——真而实
说到生本课堂,每一位教师都能够如数家珍,列举一系列的案例。如何在二十分钟的课堂上体现生本性,却是一个难题。姑且认为,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无论怎样的课堂,生本性都要落到实处,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主动交流,自觉感悟。比如,李静老师在20分钟的课堂上,几乎留给了学生5、6分钟的自学时间。其他老师也都不同程度地设计有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这样的教学理念,才使得今天的语文课堂精彩纷呈,令人回味。
因为感动,感动年轻教师成长之迅速,感动年轻教师学习之刻苦,所以记之;因为感慨,感慨年轻教师对教材解读之准确,感慨年轻教师对教学理念实施之扎实,所以思之。
此思,仅属个人观点,若有不同,原此思此记,能与喜好教学研究的同仁们一起探讨,共同成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