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备得好不好,应以能否促进教师进行“有效教学”,学生得到发展为根本,否则即使教师课备得再周详,再合乎模式,书写再工整也只能称之为“低效备课”,只有课前进行的是“有效备课”才能保证课堂上的“有效教学”。如何促使一般性备课向“有效备课”转化呢?从以下几方面作初步探究:
一、课前该做哪些准备
教师拿到一篇新课文,一般总是急于写教案,教案定下来课前准备便算大功告成。其实写教案不是最主要的,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写教案之前的一段教学准备上。我们习惯上从教材和学生两方面作准备。就这两方面,“有效备课”倡导的做法更接近学生和教学本身。
1、从备教材到解读教材
首先对教材要进行个性化解读。教材不是教师的“圣经”,而是教师要去加工和创造的东西,教师有责任去能动地乃至个性化地解读教材。对于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教师要敢于突破教参上的条条框框,打破陈旧的观点,敢于融入自己的独特见解,给文章注入个人的学识,生活的经历,时代的观点,让它成为一个纳百川的开放体系。只有这样,教师才会放手去改组教材,拓展教材,超越教材,让教材亲近自然,接近学生,服务生活,从而保持教师自我处理教材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其次要把教材变为“学材”。归根到底这是一个教材观的转变问题。教师必须明确“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即把教材看成是一个例子,一个发展学生能力的“媒介”。作为以“导读”身份先行阅读的教师来说,已不是纯粹的个人化行为,一方面他要亲历阅读过程,另一方面要进行“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揣摩阅读过程中的需要、障碍等。因此我们不仅要读懂课文本身的语言形式和思考内容,还要把它纳入教学的范畴,把握课文所承担的发展学生能力、人格、个性等方面的内涵,把它设计成“学材”,这才算读懂了教材。
教师还应亲身体验教材。教师研究教材要打破坐在办公室里,以读教材,分析教参为主的单一静止方式,应该像学生那样去体验学习过程。因此教师大可离开书桌,去图书馆,去网络查一查,找一找资料,去大自然中嗅一嗅,摸一摸,能够操作的自己一定要先行动动手,可以去社会上了解的自己要去调查访问。带着这种真切而鲜活的体验走进课堂,才会和学生产生学习共鸣。所以“有效备课”要克服这种只分析不体验,只书写不实践的纸上谈兵式备课,积极倡导教师手脑并用,调动多种感官全身心投入。
2、从备学生到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
查阅一下教师的教案,不难发现备学生这一项工作成了例行公事,分析学生情况流于形式,教师几乎不考虑学生真实的想法,很少真正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与发展,分析学生怎么学其实质是为了方便自己教,生怕“节外生枝”,把学生看成是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一个配角。
奥苏贝尔指出:“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因此“有效备课”提倡教师走近学生。鉴于以往备课教师在备学生时总是端坐办公室任头脑中浮现学生的情况,据此大致推测,现要求教师在写教案前一定要直接接触学生,深入到学生中去。就一篇课文可以先和学生谈谈读懂了哪些内容,收集了哪些资料,还想知道些什么,又碰到了哪些困难,在预习过程中用了哪些学习方法等等,这才是真正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资源。这样的课前沟通才是真正备学生,而不是像以往那样在教案上处处给学生设防,想方设法把学生拉入设定的教学模式中。
“有效备课”还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备课。备课不是教师封闭式的个人行为,既然我们承认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那么他们就有权利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包括备课学生也应有发言权,改变教案生硬冰冷的一贯面孔,让学生的童言稚语和真实想法融入其中,这才能增强对学生的亲和力,最终被学生接受和喜爱。故“有效备课”鼓励教师课前与学生多交流,把自己的思路和想法告诉学生,征求他们的看法,得到学生的支持,这样的反馈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变“教案”为“学案”,“教少学多”,对症下药,而学生也能真正体验到一种被尊重、被认可的的幸福感。教师也可以就某一问题和学生展开讨论,把课堂行为延伸到课前,拓展学习的时空,让学生觉得不只是课堂上才是学习。我就深深体会到让学生参与备课的好处。一位教师教学《彩色的翅膀》一课,把宝石岛上为什么不结西瓜作为一个大问题来讨论,从而弄明白植物结果与昆虫之间的关系,可学生了解我这一思路后说:“老师小瞧我们了,昆虫传播花粉植物才能结瓜的道理我们早已弄懂了,我们真正感兴趣的是课文的题目。”于是教师把原先的问题调整为“《彩色的翅膀》这个题目你为什么喜欢,为什么觉得它美?”结果学生兴致勃勃地读书讨论、交流,认识到“彩色不仅是昆虫的,也是小岛的颜色,大自然更是彩色的,是战士们用美好的心灵换来了这彩色的世界。”“有翅膀就能飞翔,就能飞进梦想。”“彩色的翅膀让我们想到了未来是美好的,未来是一个彩色的梦,这个美丽的世界是属于宝石岛上那些爱生命爱生活的战士们的!”听着孩子们精彩的发言,我庆幸自己走进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区。
二、课堂教学该关注什么
课堂上该关注什么,所有的教师都会说当然是关注学生了,可我们做到了吗?我们关注的是课堂教学的有序,教学内容的完整,教学目标的达成,说到是关注教案在课堂上的实施情况。因而造成了教师眼中只有教案,没有学生,与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课堂教学到了该关注学生的时候了!
1、眼里有学生
布卢姆曾指出:“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因此,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定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想法,因此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过程的开放也许会影响某些课时的教学进度,但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这个问题。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否并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素质,这是学生发展进而也是教学发展的根本后劲。
2、备好教学设计
我们要引导教师从一般性备课转变到对教学的设计思路上来,实施策略性教学。教学设计的构想是灵活可变的,可以视课堂情境的变化而做出修正。教学设计下的课堂教学更重视教师的机智与学识。教师工作的对象不是相对静止的物,这就决定了教师的专业生活方式必须面对教育情景中的不确定性、即时性,所产生的不同情况都有需要教师去解决、探究。如课前计划过于充分的教师,上课时对学生反倒不敏感,导致较少鼓励学生谈自己的看法和进行讨论。因此“有效备课”提倡教师备简案。备简案并不是鼓励教师偷懒,而是要教师把写教案的时间和精力放在研究教材、学生、课前准备上,构思好最优化的教学设计,这对教师的教学机智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崔博士还指出,课前计划毕竟是带有主观性的设计蓝图,实施时的灵活性非常重要。因此课堂上要把贯彻实施教案变为根据课堂情景进行调整。有研究表明,准备计划详尽的教师所教的学生在学习态度上的表现要比准备计划简略教师所教的学生差些,这就表明如果教师不随机应变,过于详尽的教案就有可能起副作用。特别是对于教同年级双班的教师,应是备课用详案,上课用简案,视学生、课堂情景而动。只有这样,教师才有可能腾出空来关注学生的学习、发展和需求。
三、课后我们又该做些什么?
1、备课应成为教师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
备好课,上完课,这节课并没有结束,课后我们还需要静下心来反思。反思什么?将自己课前的设计与课堂的实施作一番回顾与比较,哪些地方成功,哪些地方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还可以去问问学生课后的感受,及时将这些一课一得写下来,这是最真实的教学一线手记,也是促使教师走上研究之路的有效途径。因此没有反思的教学不可能深刻,不进行反思的教师不可能成长,反思型的教师必有收获,这样的备课最终将带领教师走上研究的幸福成长之路。
2、给备课管理一个宽松的环境。
对教案的管理只能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我们要摒弃目前教案管理中过于繁琐的规范化、标准化,对所有教师采用同样的模式进行统一管理的倾向。管理的要求过于具体、过于详尽、过于死板不利于教师、学生的发展。教学实施的本质是一种艺术,需要个性化,而没有个性化的教学,就不可能有独特的教学风格。因此我们不妨把管理权部分下放给学生,由学生评价教师的备课,可以把备课管理延续到课前、课后,促使教师自省、反思、成长,而不仅仅局限于备课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