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散文《贫困中的母亲》李海茂2022.8总第14期

(2022-07-30 22:14:46)
标签:

文化

百姓

分类: 散文
散文《贫困中的母亲》李海茂2022.8总第14期
散文《贫困中的母亲》李海茂2022.8总第14期
散文《贫困中的母亲》李海茂2022.8总第14期
散文《贫困中的母亲》李海茂2022.8总第14期
贫穷中的母亲

李海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年的清明循环往复,小时过清明,我只知道它就是一个节日而已。往后,到了青年,中年,便知道了这是一个追思祖先,传承血统的节日,而今到了花甲之年,又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了,我来自父母,父母来自祖父母,祖父母来自曾祖父母,祖祖辈辈,繁衍生息。其实,人就像树有根,尽管盘根错节,但扎向大地的根只有一处,水有源,无论它流向哪里,流有多远,我们都能找到它的源。这样想来,清明的祭祖不就是一种血脉的传承吗?五百年前是一家,我们都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
       清明节,家乡还有做清明的习水俗。
       做清明就是在这一年多个兄弟姐妹中由一家负责当年清明的花销,包括酒席伙食、香烛蜡烛、冥钱和烟花爆竹等的费用,人数少的两三桌,人数多的则五六桌到十多桌不等。这一天,嫁出去的姑姑,姐妹多家与子孙一起去扫墓,以寄托思念。
       知道自己来自哪里,是父母养育了我,所以清明也是一种感思的教育。母亲1934年5月出生,她在娘家排行老三,上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哥哥,只读过小学二年级,但在她那个年代中是很幸运的人了,因为在那时大部分的女孩子都是没有进过学校门的。
       六十年代,一家八口人只有一千斤左右的稻谷,碾成米就是六七百斤,多的时候也就七八百斤,这要吃上一年,还包括过年过节平时招待来访的客人。如何巧安排,细打算在母亲心脑子里计划着,盘算着。因此,红薯、南瓜、马铃薯等农副产品就要交叉搭配着混合吃。记得小时候我们吃过米糠糍粑,说是米糠糍粑,其实全是米糠做成,只是外表与糍粑(圆扁)相似,仅此而已,那粗粗的,涩涩的难以咽下的味道至今依稀记得。印象中吃得最多的是米和着红薯(红薯切成条晒干)、南瓜、马铃薯、四季豆,豆角做成饭,冬天很多时候的主食是蒸着饭和红薯,爸爸妈妈全吃红薯,爷爷奶奶和我们兄妹吃饭,但饭是很少的,外加红薯就是一餐了。很多人家到了过年米都没有,靠借米或买米过年,自我懂事起,我们家有一年向人家借过米,以后的米一直吃到收割季节,有时还接济有困难的亲戚朋友,一年结存一年,成了比较“富裕”的人家。
       六七十年代,在我们湘南地区,杀一头猪,一般是一百三四十斤重就是一年的肉食了,除了杀猪这一餐是没有限量的,再就是过年了。母亲把没有吃完的猪肉用盐腌制一周,然后制成腊肉就要吃上一年了,因此,吃肉就要家里有客人来时才有可能吃上,平时是很难见到肉的,就是煮菜的油也就手指大点的早就切好的板油,客人来了多放一点。
       到了八十年代,生活逐渐好转,客人拿来的糖果、饼干,母亲只拿出少量的来吃,备用的留给亲戚朋友的小孩来了,让他们也享用。我们兄妹说什么时候那个亲戚拿来的饼干还没吃时,母亲就会说,有吃的时候要想着没吃的时候,食物要留着慢慢吃,因此,很多时候这些干货留到发霉了,变质了才发现。等到她的孙子孙女长大了对母亲说,变质了的食物吃下去对身体有害时,母亲才面露难色。
       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母亲精打细算让我们一家老小不成挨饿,也让我从母亲的身上学到了生活要勤俭,同时让我懂得了自己来到这人世间,就要明白自己的角色,承担相应白责任。
       母亲2016年3月去世,去世前两个多月都是瘫痪在床的,妻子回家悉心照顾了一个多月,她的儿子一一我却没有尽到孝心。在母亲年轻能吃的时候没有来吃,还把好吃的给了我们兄妹吃,等到我们兄妹的生活条件此较好了,想吃什么就可以买什么吃却吃不了多少了。这给我留下了人生中无法弥补的遗憾。
       清明是传承,是教育;清明是感恩,是责任;清明更是一种精神。

【作者简介】李海茂,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员,梅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梅州市作家协会校园文学创作委员会委员,梅州市楹联学会会员,丰顺县作协监事,梅州市首届中小学“嘉应名教师”。在国内报刊发表文学作品300多篇(首),有多篇作品收入国家级出版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