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设计
(2016-09-19 09:40:30)
标签:
365 |
分类: 教学设计 |
第三单元《测量》教案设计
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1-22页,第22页“做一做”,完成练习五第1—2题。
【教学目标】:
1、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知道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
2、会用毫米做单位进行测量,明晰测量的步骤与方法。
3、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能利用有关长度单位进行一些直观判断。
【教学重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会用毫米做单位进行测量。
【教学难点】:体验1毫米的实际长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过有关长度的知识,要精确地测量物体的长度,需要什么工具?(直尺)我们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米和厘米)谁能用手势比一比,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导入:我们已经认识了米和厘米,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其他的长度单位。
二、教学新知
1、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拿起你的数学课本。现在,请大家估计一下,我们的数学课本的长、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厘米。(长大约25厘米;宽大约18厘米;厚大约1厘米)
2、提问:大家都对数学课本的长、宽和厚度进行了估计,谁估计得比较准确呢?我们可以用直尺量一量,来进行验证。
3、学生动手测量验证。
4、组织汇报测量结果:如长是26厘米零1小格;宽是18厘米零3小格;厚不够1厘米,只有6个小格。
5、指出: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我们可以用毫米作单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毫米。(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认识毫米
1、初步认识1毫米。
(1)请同学们拿出直尺,在你的直尺上,1小格就是1毫米,1毫米是直尺上的1小格。(板书:在直尺上,1小格就是1毫米)
(2)你能在直尺上找到这样的1小格吗?同桌两个人互相指一指。
提问:用手指指一指行吗?有什么问题吗?(手指太粗指不清楚)那怎么办呢?(可以用铅笔尖指一指)组织学生用铅笔尖指出1毫米。
(3)数一数:1厘米里有几个1毫米呢?请大家来数一数。
提问:1厘米里有几个1毫米?谁能告诉大家?(1厘米里有10个1毫米)
组织学生再找一些1厘米,数一数。
(4)小结:通过数1厘米里面的小格,我们发现,只要是1厘米,它里面都有10个小格,就是10毫米。因此,1厘米=10毫米(板书)
2、进一步认识1毫米,建立表象
(1)提问:刚才在直尺上指1毫米的时候,为什么用手指指不清,要用铅笔尖呢?(因为1毫米很短)
(2)那么,1毫米到底有多长呢?你能用手给大家比一比吗?
让学生比划,挑3—5名学生;然后同桌互相比划一下。
(3)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毫米做单位呢?谁能给大家举一个例子?
如“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身份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光盘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直尺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银行卡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猜一猜,几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让学生捏一捏课本纸,实际感受一下。交流汇报,指出:像我们数学课本张样的纸,把它捏紧,10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三)用毫米测量
1、以毫米做单位,用直尺测量数学课本的厚度。你是怎样量的?
生1:一小格一小格的数,6格,就是6毫米。
生2:在每个1厘米之间,有1根刻度线稍微长一些,从整厘米数到这根刻度线的地方就是5毫米。还多出1小格,因此是6毫米。
2、画线段。(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1)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
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7毫米。
B、在刻度尺上输出37毫米(3厘米=30毫米),然后画线段。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引导。
三、巩固新知
1、谈话:同学们,学习的价值在于应用。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毫米”这位新朋友,并探索出了“1厘米=10毫米”。你能运用刚才所学的知识完成下面的练习吗?愿意挑战一下自己吗?
2、学生根据本课的新内容完成“做一做”第1、2题。
(1)第1题让学生根据图示读出刻度尺所测量的物体长度。明确先1厘米1厘米地数,不满1厘米的再1毫米1毫米地数,这样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学生读数,再指名汇报。
(2)第2题让学生先估算,再测量,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说理由。
3、完成“练习五”第2题。
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1、提问:同学们,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完成了今天的学习任务。谁能说一说,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提问3—5人)
2、教师概述:今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毫米,知道了“1厘米=10毫米”。有了毫米,测量就更准确了。
五、布置作业
实践作业:练习五第1题
附:板书设计
|
第2课时:分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页例2,完成练习五第3,5—7题。
【教学目标】:
1、懂得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要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初步建立1分米的观念,并学会用其量物体的长度。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2、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
3、能主动求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与同学的交流,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并在学习中获得自信。
【教学重点】: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
【教学难点】:掌握用分米量的方法,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直尺、米尺、纸条。
【教学过程】:教学重点: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毫米,谁来说说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 (米、厘米、毫米)
2、请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一只蚂蚁长约5(
一只小花猫高约40(
3、一张课桌宽约(
4、揭示课题:当长度比1米小而又比10厘米大,用什么单位来计量最好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板书课题:分米)
二、教学新知
(一)认识分米
1、谈话: 同学们,在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时,用米表示太长,用厘米表示太短,于是人们创造了长度单位“分米”。人们把10厘米看作1分米。现在,请大家拿出直尺,找出10厘米,这一段的长度就是1分米。
2、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0厘米。
3、1分米有多长?同学们用手势表示一下。同桌两人互相比一比,另一人可以用直尺量一量,看比的准确不准确。(黑板上贴出1分米长的纸条)
4、提问:分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分米等于10厘米。(板书)
(二)体验1分米
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如:开关板的边长大约是1分米,手掌的宽度大约是1分米,粉笔盒的长大约是1分米,左外眼角到右外眼角的距离大约是1分米,钢笔的长度、黑板擦的长度……等大约都是1分米。
(三)分米与米的关系
1、拿出米尺,提问:你能在米尺上找出1分米吗?
(挑3—5名学生上台对照米尺给全班同学指一指。)
2、数一数,1米里面有几个这样的1分米?
(1)挑几名学生数给全班同学看。
(2)全班同学一起数;1分米、2分米、3分米……9分米、10分米。
3、提问:1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呢?(1米里面有10个1分米,所以1米=10分米)
板书:1米=10分米(读一读,记一记)
(四)实践活动。
1、现在同桌合作,借助手中工具测量我们课桌的长、宽、高,比一比谁测量得准确。
2、指名汇报交流。
三、巩固新知
1、谈话:同学们,学习的价值在于应用。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分米”这位新朋友,并探索出了“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你能运用刚才所学的知识完成下面的练习吗?愿意挑战一下自己吗?
2、完成练习五第3题。
3、完成“练习五”第5题。
让学生先估计再测量,最后集体反馈订正。
4、完成“练习五”第6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时说说是怎么画的,画线段时要注意什么。
5、完成“练习五”第7题。
(1)学生独立填上合适的单位或数。
(2)组织交流。
四、课堂小结
1、提问:同学们,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完成了今天的学习任务。谁能说一说,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提问3—5人)
2、教师概述:今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分米,知道了“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有了分米,我们测量物体的时候就更方便了。
五、布置作业
课外作业:请同学们回家也做个小小测量员,任选几样自己喜欢的物品,先估一估它的长度,再实际测量一下。
附:板书设计
|
第3课时:长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页例3, “做一做”,完成练习五第4,8,9,10题。
【教学目标】:
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理解已学过的长度单位中相邻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
【教学重点】: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能说出换算时的思考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长度单位。
(1)说一说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
(2)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是什么?把这些长度单位按照从小到达的顺序进行排列。
板书:米—10—分米—10—厘米—10—毫米
2、口答下列问题。
1厘米=(
1分米=(
1米=(
3、思考后回答,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1)1米等于多少厘米?
(2)1分米等于多少毫米?
板书:1米=100厘米
4、谈话:刚才我们复习了长度单位的有关知识,今天我们来学习长度单位的换算。(板书课题: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二、教学新知
(一)教学2厘米=(
1、观察课本第23页例3中5角硬币的图片。
2、提问:从图中我们知道一个5角硬币的直径长度是多少?(板书:2厘米)
如果换成用毫米作单位又是多少呢?
3、我们可以怎样想?根据提示讨论。
1厘米是(
2厘米是(
就是(
让学生讨论,并指名回答。
4、让同学连起来说一说:2厘米就是2个10毫米,即20毫米厚。
5、小结:当我们要把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换算成以毫米微单位的长度时,我们根据1厘米等于10毫米,想几厘米就是几个十毫米,也就是几十毫米就可以了。
(二)教学80厘米=(
1、观察课本第23页例3中课桌图片。
谈话:从图中我们知道了课桌的高度是80厘米,它以厘米为单位,这样的长度如果以分米为单位,是几分米?你们能按照刚才换算厘米和毫米的步骤来说一说80厘米=(
2、学生独立思考后,讨论交流,教师提问:
(1)10厘米是1分米,80厘米有(
(2)(
(3)80厘米等于(
板书:80厘米=8分米
3、小结:当我们要把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换算成以分米为单位的长度时,我们根据10厘米等于1分米,想几十厘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也就是几分米。
(三)思考:把分米换算成米,该怎么想呢?试一试:40分米=(
三、巩固新知
1、谈话:同学们,学习的价值在于应用。刚才我们一起长度单位间的换算。你能运用刚才所学的知识完成下面的练习吗?愿意挑战一下自己吗?
2、组织练习。
50毫米=(
40毫米=(
20厘米3毫米=(
(同桌交流,选一题说说自己的想法,相互作出评价,全班交流)。
3、练习五第10题。
四、课堂小结
1、提问:同学们,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完成了今天的学习任务。谁能说一说,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提问3—5人)
2、教师概述:今天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间的换算,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如何进行单位间的换算,掌握了长度单位间换算的方法。
五、布置作业
附:板书设计
|
第4课时:千米的认识和换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6页例4、27页例5, “做一做”,完成练习六第1—5题。
【教学目标】:
1、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千米(公里)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公里)等于1000米。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理解已学过的长度单位中相邻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
2、掌握千米和米的换算方法。
【教学重点】: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会进行换算。
【教学难点】:掌握千米和米的换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说说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用手势比一比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分别有多长。
2、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1)测量铅笔的长度。
(2)测量硬币的厚度。
(3)测量课桌的高度。
(4)测量教室的长。
(5)测量方城到北京的路程。
3、揭示课题:
(1)如果要测量方城到北京的路程,我们可以选用哪个长度单位来测量呢?
(2)揭题:用米测量太麻烦了。方城到北京的距离比较远,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
二、学习新知
(一)联系生活,初步感知“千米”。
1、指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听说过“千米”,比如:
(1)火车已经行驶了180千米。
(2)公路上汽车限速每小时60千米。
(3)方城离南阳有67千米。
(4)方城到四里店乡有35千米。
2、提问: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过“千米”?(让生答)
3、小结: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千米又叫做公里,可以用“km”表示。【板书:公里(km)】
(二)联系生活,初步建立“千米”观念。(例4)
1、提问:1千米有多长呢?说能说一说?
2、同学们去过体育广场玩吗?我们的体育广场里的跑道,一圈刚好是400米,2圈半是1000米。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就是1千米。
板书:1000米=1千米
3、全班齐读。(指导学生朗读:用不同的停顿来区分)
4、从我们学校向东,这条路叫文化路。方城县委就在文化路上,你们知道县委在哪个地方吗?其实,从我们学校到方城县委的距离,大约就是1千米。
5、你能从生活中找出1千米吗?
(三)教学简单的换算。(例5)
1、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1000米=1千米,1千米=1000米
(1)3千米=(
(2)5000米=(
2、练习:
4千米=(
9千米=(
三、巩固新知
1、谈话:同学们,学习的价值在于应用。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你能运用刚才所学的知识完成下面的练习吗?愿意挑战一下自己吗?
2、完成课本27页上边“做一做”。学生独立填写,然后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六1、2、5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4、完成练习六第3题。让学生利用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进行推算。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里的一个新成员:千米。你们有什么收获吗?(了解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学会千米和米之间的简单换算,并了解了它的实际用途。)
五、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练习六第4题
2、课外作业:在父母带领下,实地走一走1千米的路。
第5课时:估测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7页例6, “做一做”,完成练习六第6—15题。
【教学目标】:
1、巩固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建立1千米(公里)的长度观念。
2、巩固千米和米的换算,能够熟练地进行换算。
3、提高估测能力,加深对长度观念的理解掌握,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教学重点】:对具体情境中的距离使用合适的长度的单位进行估测。
【教学难点】:正确地进行估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回忆学过的长度单位,并用手势比划出来(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
1千米有多长?(1千米=1000米)说一说生活中的1千米。
2、填一填:6千米=(
3、导入: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不需要或者不必要准确地测量出一个物体的长短、一段距离的长度,只需对物体的长短、距离的长度进行估测就可以了。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估测。(板书课题:估测)
二、教学新知
1、教学例6:估一估,从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
(1)同学们,你家住在什么地方?离我们城区三小大约有多远?你会估计吗?为了帮助大家学习估计自己家到学校的距离,我们首先来学习课本第27页例6.
(2)自学课本第27页例6,看一看图中的小朋友们是怎样估计自己家到学校的距离的?
(3)提问:例6中的3个小朋友分别是怎样估计的?(提问3—5名学生)
(4)小结:估计自己家到学校的距离的方法有很多,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选用合适的方法来估计。
2、应用:
(1)说一说,你家住在什么地方?距离学校有多远?你是怎么进行估计的?
(2)估计一下,我们教室的长、宽各是多少?(三间教室长10米左右,宽5米左右)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六第6题(估计从教室到校门口大约有多远。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
2、完成练习六第9题。(先让学生独立判断,再集体评讲。)
3、完成练习六第10题。(让学生独立练习,评讲时找出每一种路线,再比较。)
4、完成练习六第14题。(让学生小组讨论,再集体汇报。)
5、完成练习六第15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评讲。)
四、课堂总结
1、提问:同学们,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完成了今天的学习任务。谁能说一说,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提问3—5人)
2、教师小结
五、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练习六第8、11、13题。
2、课外作业:练习六第7题,第12题,阅读第30页“生活中的数学”。
第6课时:吨的认识和换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1-32页例7、例8, “做一做”,完成练习七第1—5题。
【教学目标】:
1、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2、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的简单换算。
3、培养观察、比较、猜测、推理及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4、感知数学取之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学会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学难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猜老师的体重。教师让学生猜一猜老师的体重,猜完后教师提问:刚才同学们在猜老师的体重时都用了同一个质量单位——千克,你们为什么不用“克”作单位?
(2)举例: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如“两头牛大约重1吨”,“两匹马与1只熊合起来大约重1吨”,“一般电梯的载重量是1吨”……)
3、感受1吨水的重量。
(1)学生汇报自己家上个月或几个月用水数量。
(2)提问:1吨水到底有多少呢?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把1吨水装在一个正方体的水箱里,这个正方体该有多大?
(3)出示一个边长是1米的正方体:在这个正方体里装满水,水的质量就是1吨。
4、吨与千克的换算。
(1)出示例8。4吨=(
(2)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让学生组内交流,班内集体交流、说方法。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谈话:同学们,学习的价值在于应用。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吨,知道1吨=1000千克。你能运用刚才所学的知识完成下面的练习吗?愿意挑战一下自己吗?
2、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32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3、完成“练习七”中的第1、2题。
(1)第1题,先独立连线,再交流。
(2)第2题,学生先独立练习,再集体反馈,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4、完成“练习七”第3题。
对不同单位之间的加减计算,明确在计算前要统一单位。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质量单位里的一个新成员:吨。你们有什么收获吗?
五、布置作业
课外作业:练习七第5题:了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吨。如果每月少用1吨水,你认为能做到吗?和爸爸妈妈商量一下,可以采用哪些节水方法?
第7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3页例9, “做一做”,完成练习七第6—8题。
【教学目标】:
1、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2、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教学重点】: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各种可能的方案。
【教学难点】: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在日常生活和数学学习中,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常常需要运用各种策略。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运用策略来解决一些问题吧!(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教学第33页例9
1、理解题意。
(1)从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
(2)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谈话:求怎样派车恰好把8吨煤运完,就是求载质量2吨的车、载质量3吨的车各安排运几次,使得这两辆车运载煤的总质量等于8吨。
2、探索方法。
(1)要求出满足这个条件的所有情况该怎么办呢?我们看一看小精灵是怎么说的 !(可以用列表的方法,把不同的方案都列出来)
(2)在列表的时候,我们从哪里入手来做呢?
师:如果用“载质量2吨”的车子装煤,最多运几次?
预设:在不用“载质量3吨”的车子装煤时,次数最多,最多8÷2=4(次),刚好装完。
师:通过这个计算,我们知道“载质量2吨”的车子只可能运0-4次,运4次时符合条件。因此,我们可以从载重量2吨的车运4次入手来进行列表。
(3)列表法解决问题。
介绍用列表的方法把各种方案列举出来,这样更好的简便、直观。列表如下:
派车方案
1
2
3
4
5
可以看出方案1和方案4符合条件。
3、回顾与反思。
(1)我们在列举的时候应注意什么?(按照一定的顺序)
(2)如果可能的方案无限多,适合用列举的方案吗?(不适合,在能列举出所有方案的情况下选择用列表法列举)
(3)检验一下方案1和方案4是不是恰好可以运完8吨煤。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33页“做一做”。
(1)由题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师明确要求怎么付钱,就是求30元里面有几个5元和几个2元,同时需考虑到5元和2元的张数各自只有6张,即最多只能取6张5元或2元。试问如果没有这个条件,怎么做,加上这个条件后怎么做?这样有什么区别?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用列表法把各种可能的方案列出来然后选择合适的方案。
(3)汇报交流结果,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七第7题。
(1)求“每条船都坐满,怎样租船?”就是求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2)求“哪个租船方案最省钱”怎么做?(学生把每一种合理的租船方案分别按照大船10元,小船8元计算价格,然后比较大小。
3、完成练习七第6题。
4、完成练习七第8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你有哪些收获?(在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比较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列表的方法来列举出所有可能的方案,然后选择符合条件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第8课时:《测量》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整理复习教科书第21—3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进率和重量单位(吨、千克)之间的进率及其相互改写,建立吨的质量观念能进行简单的计算和估计。
2、培养学生解题时认真审题,仔细分析,反复检查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的长度观念及1吨的质量观念,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和实际测量能力。
【教学步骤】:
二、复习长度单位
1、常见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常见的长度单位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板书:长度单位: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2、指出:在生活中,测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mm)、厘米(cm)、分米(dm)作单位;测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m)作单位;计量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千米(km)作单位。
让学生试着用手比划出毫米、厘米、分米、米的长度。
3、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板书:10、10、10、1000)
(2)身高、粉笔、铅笔长度等,通常用“厘米”作单位。(如:①小丽身高134厘米;②粉笔的长度为7厘米;······)
(3)大树、书桌高度等,通常用“分米”作单位。(如:①大树高约70分米;②书桌高约6分米;······)
(4)操场一圈、黑板长度等,通常用“米”作单位。(如:①操场一圈是300米;②黑板长度约为4
(5)、两地间距离、交通工具速度等,通常用“千米(公里)”作单位。(如:①叶镇到灵山还有54千米(公里);②飞机每小时飞行800千米;③珠穆朗玛峰高约8千米;······)
1、常见的质量单位有哪些?
常见的质量单位克、千克、吨。(板书:质量单位:克、千克、吨)
2、指出:在生活中,称量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g)作单位;称量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kg)作单位;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t)作单位。
3、质量单位之间的进率。(板书:1000、1000)
4、小知识,记一记:(请学生分别进行朗读,熟悉的掌握知识。)
(1)一个苹果、一枚硬币等的重量,通常用“克”作单位。(如:①一个苹果重120克;②一枚硬币约重6克;······)
(2)小朋友体重、小型动物体重等,通常用“千克”作单位。(如:①小诗体重是32千克;②一只鸡约重3千克;③熊猫体重约为70千克;······)
(3)大型动物体重、大型交通工具重量、载重量,通常用“吨”作单位。(如:①大象体重约为4吨;②鲸鱼体重约为125吨;③一架飞机重约300吨;④卡车载重量约为8吨;······)
四、闯关练习
(一)第一关,脑灵手快
铅笔长16(
从县城到四里店乡35(
爸爸的身高是17(
数学课本厚约7(
一袋味精重500(
卡车载重4(
卷尺长3(
师:同学们都很棒,顺利的通过了第一关,给自己一个顶呱呱,下面我们进入第二关。
(二)第二关,火眼金睛
1、吨,千米,克都是质量单位。(
2、比1分米少5厘米的是95厘米。(
3、1吨木头和1000千克纸同样重。(
4、爸爸每分钟可以走70千米。(
5、一块香皂大约重200千克。(
6、40吨-9000千克=31吨(
师:第二关也被我们轻松解决,你们真是太棒了。
(三)第三关,挑战自我
一只小兔去搬萝卜,分两次搬运,第一次搬了8千克,第二次搬了3900克,一共搬了多少千克?
1、看这道题,你都知道了些什么数学信息?
2、解决这个问题你会列式计算吗?
师:同学们一个个都是能手,那能不能挑战更高的难度呢?
(四)第四关,提升自我
1、小鹿从家里出发去小狗家,叫上小狗一起去找小刺猬玩,它一共走了多少米?(小鹿到小狗家280米,小狗到小刺猬家350米)
(1)看这道题,你都知道了些什么数学信息?
(2)解决这个问题你会列式计算吗?
2、天黑了,小狗小鹿回家了,小狗来回共走了多少米?小鹿来回共走了多少米?
五、自主测评
1、自主检测
通过今天的复习,相信大家对这一单元的知识又有了更新更深的认识,让我们来检测一下吧!
自主检测题
(一) 填一填:
1、 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都是( )单位,千克、克、吨都是( )单位。
2、 小青走800米用了8分钟,平均每分钟走( )米。
3、 5厘米=( )毫米 3000千克=( )吨
500毫米=( )厘米 4300千克=( )吨( )千克
4、 学校运动场的跑道一圈长400米,两圈长( )米,还差( )米是1千米。
5、 一根蜡烛长1分米2厘米,点燃一会后还剩5厘米,燃去了( )厘米。
6、 把3分米长的绳子对折成3份,它的长度变成了( )厘米。
二、 比一比,在()里填上><或=。
3000千克( )3吨 40米( )400分米 1吨( )999千克
7米( )70厘米 50分米( )400厘米 8吨( )8020千克
三、 判断对错。(对的打√ ,错的打×)
1、 每块铁重250千克,4块同样的铁重1吨。( )
2、 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 )
3、 一条跳绳长20分米。( )
4、 一个足球重250千克。( )
5、 爸爸的一步比小军的一步长15厘米。( )
6、 1吨铁比1000千克棉花重。( )
四、 连一连。
一头鲸鱼重
数学课本长约
火车每小时行
黑板宽约
五、 解决问题
1、刘星离开家到学校上学,已经走了380米,还有620米就到学校了,刘星家离学校多少米?合多少千米?
2、一辆自行车每小时行驶9千米,,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的路程是这辆自行车的6倍,一列火车每小时比这辆汽车多行驶46千米,这列火车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3、 有48吨货物,小车每次运2吨,大车每次运6吨,两车合运,几次可以运完?
4、 电梯的载重量是1吨,现在有20名顾客,平均体重为60千克,他们能同时乘坐电梯吗?
5、从强强家距少林寺有129千米,强强和爸爸早上7时乘汽车出发,汽车每小时行80千米,上午9时能到达少林寺吗?(*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