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脾丸、十全大补丸、附子理中丸、越鞠保和丸、知柏地黄丸、桂附地黄丸、参苓白术丸、龙胆泻肝丸或柴胡
(2024-01-15 21:19:32)分类: 中医中药 |
出现哪些症状适合服用归脾丸、十全大补丸、附子理中丸、越鞠保和丸、知柏地黄丸、桂附地黄丸、参苓白术丸、龙胆泻肝丸或柴胡舒肝丸?
1、归脾丸:
主要适用于心脾两虚证,又称心脾两亏证,指心脏血液不足、脾脏气不足而引发的一些症状,多与过度劳累、饮食因素、慢性失血等有关。症状以心慌、头晕头昏、失眠多梦、精神疲惫、肢体困倦乏力、健忘、食欲不振、腹胀、便溏为主。常见于现代医学的神经衰弱、风湿性心脏病、心律失常、冠心病、慢性肠胃炎、睡眠障碍、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慢性肾炎、多种出血性疾病、更年期综合征等。
2、十全大补丸:
主要适用于气血两虚证。亦称气血两亏证。指气血均亏损不足的证候。多由久病不愈,气血两伤所致。可因气虚不能生血而致血虚,亦可因血虚而致气虚。临床表现气虚与血虚同时存在,症见少气懒言、神疲乏力、自汗、眩晕、心悸失眠、四肢不温,食欲不佳、发色不泽,唇甲淡白,面色淡白或萎黄等。常见于现代医学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心律失常、白细胞减少症、月经不调等。
3、附子理中丸:
主要适用于脾胃虚寒证,又称中焦虚寒证或脾胃阳虚证。指脾胃阳气不足,阳气温煦能力减弱,出现一系列寒症。主要与饮食及先天体质差有关。主要表现为怕冷、水肿、四肢不温、腹泻、腹痛、食少,乏力、神疲等。常见于现代医学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慢性结肠炎、腹泻、功能性消化不良、便秘、不完全性肠梗阻、水肿等。
4、越鞠保和丸:
主要适用于气郁食滞证,指长期不良的饮食习惯或脾胃虚弱,导致运化能力下降,表现为恶心、呕吐、胃部胀痛、嗳气酸臭、倒饱嘈杂、胃肠消化和吸收障碍等;或者是因为情绪不好或肝脏气机不调,引起气机淤滞,气机不运行,导致脾胃功能不良,表现为腹胀、不思饮食、餐后腹胀加剧、大便不调。常见于现代医学急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消化不良、慢小肝炎、慢性胆囊炎、胆石症等。
5、知柏地黄丸:
主要适用于阴虚火旺证,指人体阴液不能满足机体基本需求,制约阳热的能力下降,使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阳热表现出病态。与肝肾阴虚关系最为密切,主要由过度劳累、年老久病、房事过多导致。表现为形体消瘦、头晕、耳鸣、五心烦热(自觉手足心热、心胸躁热)、潮热(每日某个特定时间自觉热感从面或胸蔓延至全身)、盗汗、咽干口燥、腰膝酸软、小便短赤为主。常见于现代医学慢性咽炎、早泄、遗精、高血压、糖尿病、更年期综合征、复发性口腔溃疡、慢性前列腺炎、神经衰弱、月经不调等。
6、桂附地黄丸:
主要适用于肾阳亏虚证,是指由于肾阳虚衰,温煦失职,气化失权所表现的一类虚寒证候,表现为神疲乏力、精神不振、活力低下、易疲劳、畏寒怕冷、四肢发凉(重者夏天也凉)、身体发沉;腰膝酸痛、腰背冷痛、筋骨萎软、小便清长、余沥不尽、尿少或夜尿频多、听力下降或耳鸣、记忆力减退、嗜睡、多梦、自汗、虚喘气短、咳喘痰鸣、五更腹泻或者便秘、面身浮肿、下肢水肿等。常见于现代医学腰肌劳损、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骨质疏松、高血压、肾小球肾炎、慢性尿道炎等。
7、参苓白术丸:
主要适用于脾胃气虚证,由饮食失调,劳倦过度损伤脾胃,或久病之后耗伤脾气,脾胃运化失司而致,主要症状是气短乏力、头晕、大便溏泻,容易出血,血色淡,面色苍白,胃胀,胃痛,呃逆,食少,饭后胀满等。常见于现代医学慢行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消化不良、神经性厌食症、功能性水肿、支气管哮喘、慢阻肺、慢性肺心病、老年慢性呼吸道感染等。
8、龙胆泻肝丸:
主要适用于肝胆湿热证,指湿热之邪蕴结肝胆的病证。多由外感湿热之邪,或嗜酒,过食肥甘辛辣,湿邪内生,郁久化热所致,或脾胃运化失常,湿浊内生,蕴而化热,阻遏肝胆而成。表现为胁肋胀痛,灼热,腹胀厌食,口苦泛恶,小便短赤或黄,大便不调,或身目发黄,头痛,眩晕,心烦易怒,耳聋耳鸣,目赤肿痛,阴囊湿疹,睾丸肿胀热痛,带下黄臭,外阴瘙痒等。常见于现代医学高血压、偏头痛、结膜炎、耳道感染、黄疸性肝炎、胆囊炎、带状疱疹、尿道炎、肾盂肾炎、膀胱炎、前列腺炎、阴道炎、盆腔炎等。
9、柴胡舒肝丸:
主要适用于肝郁气滞证,多因情志不遂,或突然受到精神刺激,或因病邪侵扰,阻遏肝脉,致使肝气失于疏泄、条达所致,表现为情志抑郁,胸胁或少腹胀满窜痛,气短,情志抑郁或易怒,善太息,嗳气,呕吐酸水,嘈杂等。常见于现代医学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等。#合理用药知识大全#
1、归脾丸:
主要适用于心脾两虚证,又称心脾两亏证,指心脏血液不足、脾脏气不足而引发的一些症状,多与过度劳累、饮食因素、慢性失血等有关。症状以心慌、头晕头昏、失眠多梦、精神疲惫、肢体困倦乏力、健忘、食欲不振、腹胀、便溏为主。常见于现代医学的神经衰弱、风湿性心脏病、心律失常、冠心病、慢性肠胃炎、睡眠障碍、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慢性肾炎、多种出血性疾病、更年期综合征等。
2、十全大补丸:
主要适用于气血两虚证。亦称气血两亏证。指气血均亏损不足的证候。多由久病不愈,气血两伤所致。可因气虚不能生血而致血虚,亦可因血虚而致气虚。临床表现气虚与血虚同时存在,症见少气懒言、神疲乏力、自汗、眩晕、心悸失眠、四肢不温,食欲不佳、发色不泽,唇甲淡白,面色淡白或萎黄等。常见于现代医学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心律失常、白细胞减少症、月经不调等。
3、附子理中丸:
主要适用于脾胃虚寒证,又称中焦虚寒证或脾胃阳虚证。指脾胃阳气不足,阳气温煦能力减弱,出现一系列寒症。主要与饮食及先天体质差有关。主要表现为怕冷、水肿、四肢不温、腹泻、腹痛、食少,乏力、神疲等。常见于现代医学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慢性结肠炎、腹泻、功能性消化不良、便秘、不完全性肠梗阻、水肿等。
4、越鞠保和丸:
主要适用于气郁食滞证,指长期不良的饮食习惯或脾胃虚弱,导致运化能力下降,表现为恶心、呕吐、胃部胀痛、嗳气酸臭、倒饱嘈杂、胃肠消化和吸收障碍等;或者是因为情绪不好或肝脏气机不调,引起气机淤滞,气机不运行,导致脾胃功能不良,表现为腹胀、不思饮食、餐后腹胀加剧、大便不调。常见于现代医学急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消化不良、慢小肝炎、慢性胆囊炎、胆石症等。
5、知柏地黄丸:
主要适用于阴虚火旺证,指人体阴液不能满足机体基本需求,制约阳热的能力下降,使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阳热表现出病态。与肝肾阴虚关系最为密切,主要由过度劳累、年老久病、房事过多导致。表现为形体消瘦、头晕、耳鸣、五心烦热(自觉手足心热、心胸躁热)、潮热(每日某个特定时间自觉热感从面或胸蔓延至全身)、盗汗、咽干口燥、腰膝酸软、小便短赤为主。常见于现代医学慢性咽炎、早泄、遗精、高血压、糖尿病、更年期综合征、复发性口腔溃疡、慢性前列腺炎、神经衰弱、月经不调等。
6、桂附地黄丸:
主要适用于肾阳亏虚证,是指由于肾阳虚衰,温煦失职,气化失权所表现的一类虚寒证候,表现为神疲乏力、精神不振、活力低下、易疲劳、畏寒怕冷、四肢发凉(重者夏天也凉)、身体发沉;腰膝酸痛、腰背冷痛、筋骨萎软、小便清长、余沥不尽、尿少或夜尿频多、听力下降或耳鸣、记忆力减退、嗜睡、多梦、自汗、虚喘气短、咳喘痰鸣、五更腹泻或者便秘、面身浮肿、下肢水肿等。常见于现代医学腰肌劳损、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骨质疏松、高血压、肾小球肾炎、慢性尿道炎等。
7、参苓白术丸:
主要适用于脾胃气虚证,由饮食失调,劳倦过度损伤脾胃,或久病之后耗伤脾气,脾胃运化失司而致,主要症状是气短乏力、头晕、大便溏泻,容易出血,血色淡,面色苍白,胃胀,胃痛,呃逆,食少,饭后胀满等。常见于现代医学慢行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消化不良、神经性厌食症、功能性水肿、支气管哮喘、慢阻肺、慢性肺心病、老年慢性呼吸道感染等。
8、龙胆泻肝丸:
主要适用于肝胆湿热证,指湿热之邪蕴结肝胆的病证。多由外感湿热之邪,或嗜酒,过食肥甘辛辣,湿邪内生,郁久化热所致,或脾胃运化失常,湿浊内生,蕴而化热,阻遏肝胆而成。表现为胁肋胀痛,灼热,腹胀厌食,口苦泛恶,小便短赤或黄,大便不调,或身目发黄,头痛,眩晕,心烦易怒,耳聋耳鸣,目赤肿痛,阴囊湿疹,睾丸肿胀热痛,带下黄臭,外阴瘙痒等。常见于现代医学高血压、偏头痛、结膜炎、耳道感染、黄疸性肝炎、胆囊炎、带状疱疹、尿道炎、肾盂肾炎、膀胱炎、前列腺炎、阴道炎、盆腔炎等。
9、柴胡舒肝丸:
主要适用于肝郁气滞证,多因情志不遂,或突然受到精神刺激,或因病邪侵扰,阻遏肝脉,致使肝气失于疏泄、条达所致,表现为情志抑郁,胸胁或少腹胀满窜痛,气短,情志抑郁或易怒,善太息,嗳气,呕吐酸水,嘈杂等。常见于现代医学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等。#合理用药知识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