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之——焚香与插花

标签:
茶庄文化易趣 |
分类: 上源茶庄 |
http://s10/mw690/dabdf2c8gx6DkOjwGhP69&690茶与焚香
香料是一种气味芬芳的物质,闻过之后让人感觉舒适愉快。大约在春秋时期,中国人就开始用香。汉代时,上层社会流行薰香,道教、佛教兴盛并且都提倡用香,香文化略具雏形。魏晋南北朝时,文人阶层开始较多使用薰香,香文化初步发展。香文化在唐代趋于成熟与完备,至宋代达到鼎盛与普及,成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人们在“品香”、“用香”时,布置特定的环境氛围,采用艺术性的香道具,通过熏点、涂抹、喷洒等方式产生香气、烟形,讲究用香、品香的礼法规矩,丰富生活,修身养性。
中国文人不仅与茶有着不解之缘,而且与香关系密切。据吴自牧《梦梁录》记载,宋代形成了“焚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焚香成为文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文人们品茗论道,书画会友,调弦抚琴,案头燃香。明朝文震亨在《长物志》里说:“香、茗之用,其利最溥。”自古以来,名流雅士都以品茗为乐,陶冶性情,养生益寿。焚香怡情添意趣,煎茶品茗养天年。
在品茶的同时品香,可以采取线香、香篆、炭火熏香、电子香炉低温熏香等多种方式,熏香的主要原料有檀香、沉香、合香等。檀香理气和胃、解郁止痛,沉香通关开窍、香气典雅。香料释放出芳香气味,能提神醒脑、除烦去燥、涤秽除昏,使人容易入定修行。经常闻香,能增益精气、美颜悦神、畅通气脉、治病养生、延年益寿。香料之香与茶叶之香都使人感到身心愉悦,用心品味都能达到陶冶性情之目的。
茶道与香道均是修身养性的高雅艺术活动,品茶与品香都能使人清醒、平和、理智,契合儒家的中庸之道。自古以来,很多香谱、茶谱、香乘、茶乘中都浸润着这种中庸智慧。明代茶书《茗谭》说:“品茶最是清事,若无好香在炉,遂乏—段幽趣。焚香雅有逸韵,若无名茶浮碗,终少一番胜缘。是故,茶香两相为用,缺一不可。”是的,每一种茶都有一款与之“香气宜韵”的香品。茶道和香道结合,让人身心得到调理与清净,精神获得松弛与安宁,压力得以缓解与释放。当茶的清香与香品的妙香圆融之时,便可尽情享受茶和香带来的韵味与心灵的感应,领略茶道与香道的深邃意境。
早在唐代,花卉就已频繁地出现在茶会中。《全唐文》中吕温的《三月三日茶宴序》曰:“三月三日上巳,禊饮之日也,诸子议以茶酌而代焉。乃拨花砌,憩庭荫,清风逐人,日色留兴。卧指青霭,坐攀香枝,闲莺近席而未飞,红蕊拂衣而不散。乃命酌香沫,浮素杯,殷凝琥珀之色。不令人醉,微觉清思,虽五云仙浆,无复加也。”文人雅士在室外举行茶宴,还专门搭建了花台,花朵随风拂衣,即使是玉液琼浆也不能与此时的茶汤媲美。
茶事插花多选择山花野卉,花枝数量不多,一枝或两三枝,颜色一般不超过三种,用最自然的方法摆放在花器里,清雅脱俗,极具自然美。这契合人们品茶时追求的心境,使人在清寂宁静的环境中,以平和的心态去品味人生。
茶事插花,以自然、朴实为美,避免矫揉造作。自然界的花枝千姿百态,千变万化,表现力非常丰富。粗枝劲干表现雄壮气势,纤细柔枝表现温馨秀丽,飞动的线条有挥洒自如的韵味,顺势而下的线条有一泻千里之美感。茶事插花要色泽淡雅,清纯而不艳,如菊花、梅花、水仙等。不能带刺,香气不宜太浓,否则容易冲淡茶香。茶事插花亦注重自然情趣,着力表现花材自然的形式美、色彩美。根据花枝的粗细、曲直、刚柔、疏密,形成简洁、飘逸、瘦硬、粗犷等多种造型。顺乎花枝叶片的自然之势,或直或曲,或仰或俯,巧妙组合,各得其所。即使经过了人工修剪,也不显露丝毫痕迹,“虽由人作,宛若天成。”
茶事插花注重发挥花材的自然美,花之高者为天,低者为地,中间为人,契合茶道所追求的天、地、人“三才”之道。同时,运用花材的寓意和象征性,或谐音,或隐喻,以有限的形象表达深邃的茶文化内涵,创造出诗情画意的意境,使人不仅获得视觉的美感,更能感悟到茶文化的无穷艺术魅力。
茶事插花,也体现出主人的艺术修养。由于茶道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因而插花也具有很强的季节感,要选择和月令一致、开在原野或自己院子里的鲜花,体现出季节之美与生命活力。假如是秋天,采摘几茎雪白的芦花,或者几枝无名山果,就能让人联想到原野中的秋风秋色。台湾茶人林资尧创立的四序茶会,通过茶会表现大自然圆融的律动。四序茶会中不同的季节分别采用该季节的代表性花卉,也很好地体现了四季更迭、岁月流转。
当代茶艺表演的经典作品均讲究插花的运用。比如在《菊花茶道》中,泡茶台上摆放组景式插花,直立式造型的野菊花插在方形的青花瓷盆中作为主体,平卧式的一束野菊花随意放在由细竹枝编织的形似排箫状的器具中作为辅体。主辅体插花高低错落,造型上下呼应,让人在特定的环境氛围中感受回归自然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