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试题(一)
(2013-07-30 09:19:09)
标签: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
分类: 学习者 |
浙江省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试题(一)
一、填空题(6题,每题4分,共24分)
1、四个目标之间的区别,我们以长方形和三角形的学习为例加以说明。如果学生在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或采取大长方形加三角形面积的思路,或采取大三角形减小三角形的方法,这就说明他作了
4、课型按上课的形式来划分有
5、自主活动的核心因素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学生的学习动机的激发则应从四个方面来实现,即一是
6、问题探究法的主要特点是
三、简答题(4题,每题6分,共24分)
1、与新课程的要求相适应的数学教学模式,需要体现哪些特征?
2、简述自主活动教学模式的结构要素。
3、简述练习课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
四、论述题(2题,每题8分,共16分)
1、你认为写教学反思时可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2、你认为问题设计要注意哪些问题?
五、案例分析(2题,每题10分,共20分)
(一)设计一个你认为较理想的问题情境,并加以分析。
(二)、案例描述:这样的合作有效果吗?
场景1
思考题:场景1的合作缺少了什么?场景2在第二次合作学习时,有的学生在继续计算买哪些吃的更好,有的在互相玩计算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场景3中为什么会出现第一次说是8克而第二次说是85克的情况呢?
参考答案(一)
一、填空题(24分)
1、四个目标之间的区别,我们以长方形和三角形的学习为例加以说明。如果学生在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或采取大长方形加三角形面积的思路,或采取大三角形减小三角形的方法,这就说明他作了
不同的数学思考
4、课型按上课的形式来划分有讲授课、自学辅导课、练习课、复习课、实践活动课、实验课等
5、自主活动的核心因素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学生的学习动机的激发则应从四个方面来实现,即:一是 兴趣的引领 ;二是 目标的导向 ;三是评价的激励;四是 竞争的促动 。
6、问题探究法的主要特点是有利于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为课程的数学与作为科学的数学是不同的,即前者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简答题(24分)
3、与新课程的要求相适应的数学教学模式,需要体现哪些特征?
一是学习主体的主动参与和有效互动;
二是学习主体的情感体验与活动构建;
三是学习主体的合作探究与个性发展;
四是加强学习者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和激励他们大胆创新。
4、简述自主活动教学模式的结构要素。
自主发展,构建动场;角色确认,自主探究;
活动构建,自主评价;自主反思,活动延伸。
3、简述练习课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
②宣布练习的内容和要求 。明确地宣布本课练习的内容和要求,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和要求。
③ 检查复习新授课的知识。 一般采用板演练习,能及时发现问题,信息得到反馈,有利于教学的开展和调控。
④课堂练习。这是练习课的主要部分,一般设计专项练习、针对练习、综合练习、发展练习等几个层次的练习。
⑤ 作业评价。 包括练习评价,贯穿在每个层次的练习中。
①
②
③
四、论述题(16分)
2、你认为写教学反思时可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a)
②把相关经验和理论作为反思的重要参照
③把整体反思与局部反思相结合
2、你认为问题设计要注意哪些问题?
(1)
(2)
五、案例分析(20分)答案略。
浙江省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试题(二)
一、填空题(6题,每题4分,共24分)
1、如果教学的难点是该知识较为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所致,教师应采用
2、启发式教学思想的基本涵义,就是
3、讲授法的主要缺点是
4、刺激学生学习义务,引起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包括
5、就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三者之间的关系而言,
6、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把从学校所学的东西,迁移到
二、辨别题(对的打√,错的打×,并加以分析或改正)(4题,每题4分,共16分)
1、在数学教学中,每一堂课上不一定都有预设性的情感与态度目标,但是必然有非预设性的情感与态度目标。因为每一堂课上都有师生之间的互动,而师生之间的每次互动,都是对学生进行情感与态度教育的时机。(
三、简答题(5题,每题8分,共40分)
3、简述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要素。
4、简述活动建构教学策略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5、情境体验具有哪些特征?
四、案例分析(2题,每题10分,共20分)
(一)案例描述:《平行四边行的面积》教学片段
教师演示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随着演示活动的进行,教师随即提出以下问题:
师:现在你能说出如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了吗?
教师又出示了大量变式练习进行提问与训练,学生进入习题操练过程……
1、从提问目的、层次、开放上分析上述教学你认为怎样?
2、这样的教学是否表明学生们已经很好地掌握了相应的知识和方法?
3、这样的教学与新理念比较你认为怎样?
案例分析:
(二)案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教学过程片断:
⒈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棱、顶点下定义。
⒉通过动手操作得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的个数。
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的模型,闭上眼睛摸一摸,睁开眼睛看一看、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有几个顶点?
(生按要求操作并回答)。
课后笔者进行了一个小调查:
调查对象:还没有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同一个学校、同一个年级的五(3)班学生。
调查内容:长方体有()个面,有()条棱,有()个顶点(学生填空前先学习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概念)。
调查结果:全班56人,六个面答对的有50人,12条棱答对的有37人,8个顶点答对的有51人。
案例分析:
参考答案(二)
一、填空题(24分)
1、如果教学的难点是该知识较为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所致,教师应采用
2、启发式教学思想的基本涵义,就是要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生动活泼、融会贯通地学习。
3、讲授法的主要缺点是
4、刺激学生学习义务,引起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包括提出要求,鼓励,批评,责备,说服教育,激励学生的学习意志等。
5、就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三者之间的关系而言,
自主探索
6、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把从学校所学的东西,迁移到
家庭的日常生活情境中、
二、辨别题(对的打√,错的打×,并加以分析或改正)(16分)
1、在数学教学中,每一堂课上不一定都有预设性的情感与态度目标,但是必然有非预设性的情感与态度目标。因为每一堂课上都有师生之间的互动,而师生之间的每次互动,都是对学生进行情感与态度教育的时机。(√ )
三、简答题(40分)
按就近组合;自由结伴组合;短暂频繁组合
①
②
③
(3)评价机制不到位
①
②
③
④
2、复习课设计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①同一材料合理地用不同形式呈现,用不同例子讲解,以使学生产生新异感,并有利于学生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去仔细研究某一现象,便于全面理解。
②复习不是面面俱到,平均使用力量,练习应练在重难点之处,练在学生掌握薄弱、疑惑之处。
③复习不是原地踏步,作同一水平的循环,而应对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整理,使零散、孤立的知识形成网络,使学生产生新的认识与理解。
④练习要体现“广度”、“坡度”、“深度”,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思维训练中;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使学生逐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练习应引申,深化综合贯通,重点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与迁移能力。
3、简述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要素。
4、简述活动建构教学策略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1)
(2)
(3)
5、情境体验具有哪些特征?
一是强调以“情境”作为一种教学手段;
四、案例分析(20分)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