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琴灯谜解
交趾怀古
汉族一民╱原创
http://s2/mw690/00409RHwgy6Fv37oug9f1&690薛宝琴十首灯谜解:其二 交趾怀古】《红楼梦》留底灯谜正解(六)" TITLE="【原创 薛宝琴十首灯谜解:其二 交趾怀古】《红楼梦》留底灯谜正解(六)" />
交趾怀古
其二
铜铸金镛振纪纲,声传海外播戎羌。
马援自是功劳大,鉄笛无烦说子房。
五个猜解要点:
1、“马援自是功劳大”是此谜的中心句。猜解此谜就是要解决“马援”和“马援的功劳”是什么的问题。
2、“振”和“声”是解开此谜的两处关键。“声”是打开谜关的一把钥匙。四句话二十八个字都围绕“声”字而展开。
3、“子房”在谜意上仅是一个指示人物范围的一般用语。即便在怀古意义上,张子房与“交趾”和“马援”也原本就没有关系。
4、谜面是通过俗物使大钟发出声音的活动来显示谜底的。所以,这首灯谜其实就是要猜出:是什么东西振动大钟而使其发出了声音,也就是找出是什么东西敲钟。
5、立足于猜谜,不能再考虑马援安国定边的事迹。
猜解如下:
铜铸金镛振纪纲——
“铜铸金镛”:大铜钟。“大钟谓之镛。”(《说文解字》)
“振纪纲”:“纪”,乱丝的头绪;“纲”,渔网的总绳。猜解“纪纲”这两个谜字,要与后面的谜句结合起来考虑——大钟所以能“声传”就是因为有了“纪纲”之“振”。
在谜意上,“纪纲”不能再是马援平定交趾所传播推行的“汉家法纪纲常”,而是指能使大钟发出声音的一种物件装置。因此,要根据汉字的多义性会意猜射为“牵引某种物体振动大钟的绳索”。这是制谜者为了制造谜意而有意使用了借代法,躲开主体,而示之以与主体有关连的一部分做替代。注意“振”字,它不同于“震”,不是物体自己在“震”,是指因外力而“振”。
这一谜句的谜意就是:大钟正在发出声音,这声音是被一种绳索牵连的物件“振”出来的。
声传海外播戎羌——
这句是上句动作行为所产生的后果。
“声”:此字是全谜的点睛之笔。它既是上一句“振纪纲”的结果,又是本句的开头。它显示:俗物是一个能使大钟发出“声音”的东西。
“海外、戎羌”:在谜意上不能再理解为“马援实施推行汉家制度的范围”。这是个借喻,即借“海外、戎羌”地域范围广大,言其声音传播范围之广大,来形容大钟发出声音的宏亮,从而凸显俗物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为后两句条件的展开提供前提。
以上两句的谜意是:大钟发出了“传遍四方”的宏亮“声音”。但“大钟”是不会自己响的,它的声音是因为“振动了绳索”才产生的。
那么,仅是振动绳索就能使大钟发出那样大的声音吗?显然不能。那又是什么东西呢?且看后两句。
后两句是此谜最具迷惑意义的两句。原因是其间利用多种制谜方法拐了个弯儿,就好比为了捂住谜底而盖了两层棉被。
马援自是功劳大——
这一谜句是紧扣前两句“大钟发出声音”的意义而来。
“马援”:在谜意上,不能再理解为安国定边的“人物马援”。这是制谜的借代法,暗扣的是俗物。
“功劳”:是指“使大钟发出宏亮响声而传遍四方”的这样一种所谓“功劳”,也就是“作用”
“自是”:“自”,“独自”,具有排他性的强调意义。“是”,“这、在这件事上”。
“大”:意为“最大”。在此谜中有具体的比较对象,即:在大钟发出声音的整个行动过程中,在所有能起到作用的物件中,有一个东西是起作用“最大”的。谜底的目标就是要找出那个“自是”起作用“最大”的东西来。
所以,“马援自是功劳大”谜意是:大钟所以能发出响亮的声音,既不是大钟自己,也不是振动的绳索,而是绳索带动下的那件东西。只有它才是“功劳最大”的。
鉄笛无烦说子房——
这一谜句似乎很晦涩,迷惑性很大。因此此前一直也没有符合谜意的释解。其实这句话是与上一句紧相连接的,是上句意思的延续。其中的关节点有三个:
一是,“铁笛”和“子房”令人觉得摸不着头脑,不好落实。句子中是用了典故,但作为灯谜的猜解,不能再局限于典故,要“化为无典”。即,把“子房”和“铁笛”作为一般的人和物来对待。
二是,这一谜句其实是一个倒装句,对上句的谜意起强调作用。我们与上句话的意思连接起来,就会发现这句话的顺序是:(马援自是功劳大),无烦说子房(与)铁笛。
三是,在这一谜句里,作者除了多处使用了灯谜常用的“借代法”之外,还有一个突出点就是“排除法”。
为了理清其中的由头,多说几句“灯谜的排除法”:
所谓“排除法”就是把容易产生另外一个谜底的特征条件排除掉,最大限度的缩小谜底的涉及范围,以托显突出谜底的特征。使用了排除法的谜句不是废话,而是利用谜面条件的意蕴从另一方面反托彰显谜底。举两个大家都熟悉的传统的灯谜例子:
一朵芙蓉头上戴,锦衣没用剪刀裁。
虽然不是英雄汉,叫得千门万户开。
(公鸡)
日月一齐来,莫作明字猜。
(“胆”字)
其中“虽然不是英雄汉”和“莫作明字猜”就是排除法。排除法的作用一方面是排除,另一方面也起着强调和提醒谜底的作用。“不是英雄汉”,提示“谜底不是人,也不要猜人”,但同时又显示其“有英雄汉的特征”。“莫作明字猜”则提示的是明字以外的字。使用排除法就是为了明确强调既定的目标,而把与目标无关的因素在面上排除掉。这一方法虽然大大缩小了猜解范围,但却增加了猜解难度。
就是说,“鉄笛无烦说子房”句,是既“用典”又“倒装”同时又使用了“排除法”的句子。但是,薛宝琴的这一排除法比两首民间灯谜的排除法要用得高妙复杂隐蔽的多。
在谜意上,张子房与“大钟发出声音”的现象并无关系。作为灯谜,制谜者把一个历史人物放于其中,只是代指为与谜底不相干的人,同时也能为掩盖真实意图而施放烟雾。所以,落实到本谜上,“铁笛”替代的是物,即借用铁笛能发出声音的特征,替代那些“有发声能力的物”。“子房”替代的是人,与马援相对应,指所有的人。人和那些会发出声音的物都与本谜的谜底无关,“无烦”考虑。
即便从诗意上说,马援与张子房虽然都有用笛箫的行为,但两人相隔二百年,时代境遇不同,并没有可比性。制谜者所以把两个人物并列在一起,不是要比较谁的功劳大小,只是一种类比(诗意是类比)手法而已。
所以,句中的张子房以及他用笛(箫)涣散军心败项羽于垓下的故事,与本谜没有任何关系。“铁笛无烦说子房”的谜意是提示和强调“不要猜那些如笛子之类会发出声音的物,同时也不要猜包括张子房在内的所有的人”。那猜什么?——就猜一个能使大钟发出声音,而自己却没有发声能力的物。
因此,在大钟发出声音这件事上,俗物(马援代)的功劳已经是最大的了,用不着再说其他人(子房代)和其他发声器了(铁笛代)。
猜解以后的谜面其实可以写成这样:
铜铸大钟振绳纲,声音宏亮传四方。
俗物自是作用大,无关铁笛与子房。
总之:金镛不会自己发声,必得借助外力打击它才有声;金镛声振的传播是靠那件俗物。
那么,什么东西能使金镛发出声音?——绳索(纪纲)牵引带动的那个东西。
此谜所隐俗物又是个什么东西?
《红楼梦》里写了许多处道庙佛寺,笔者粗略的统计了一下,有名号的就有十六处,其中贾府还有专属的道庙佛寺。贾母到清虚观打醮,“将至观前,只听钟鸣鼓响,早有张法官执香披衣,带领众道士在路旁迎接。”(第二十九回)。妙玉给黛玉、湘云所续的诗中有“钟鸣栊翠寺,鸡唱稻香村”(第七十六回)。
故:“能使金镛发出声音”的是“撞钟木”。
铜铸的大钟是常见之物,“撞钟木”当然也是常见之物,对贾府来说当然熟悉。
薛宝琴的灯谜心思缜密,无怪乎“众人看了都称奇道妙”(第五十一回)。
谜底:撞钟木
(此图取自《百度图片》作者见照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