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成山上看美景
(2016-07-15 21:38:28)
标签:
四明山罗成山地质公园家乡杂谈 |
分类: 精美散文 |
夏日,我回到了家乡四明山。车子行进在蜿蜒起伏的四明山公路上,看到的是连绵起伏的满山的绿树、绿竹和绿草,偶尔还有路边山坡上正开着黄花的野菊和太阳花,似曾相识,又都在车窗前一晃而过。山路渐渐地顺着地势升高了,路上几乎没有其他的行人和车辆,蓝天白云下的四明山群峰就像一个个绿色的大馒头,随意的散落了一地。
这次我们要去的地方是罗成山,是四明山深处最幽远的地方,以前没有去过。车子开到了四明山镇,进而拐进西行的小道。我以为与森林公园是同一地方,结果擦肩而过。车子继续前行,带着我们来到了屏风山悬岩村背后的一座小山峰顶上。朋友说,这就是罗成山了。
停车场就在峰顶,因为这里新建了四明山地质公园博物馆。下了车,四面都是山,青绿、葱绿、翠绿、黄绿,各种深浅不同的绿色,远远近近,相得益彰。太阳光也不怎么强烈了,低8度真不是吹的,崖边树荫下凉风习习,心旷神怡。朋友吆喝我们进了博物馆。
在这里,我学到了两个地质专业名词:“准平原”和“夷平面”。在地壳相对稳定时期,表层地质作用削高填低,结果使广大地区内零星分布着一些高度不大的剥蚀残丘,整个地区变得比较平坦,这种近似平原的地形称为“准平原”。在准平原的基础上,由于地壳上升,准平原再次遭受剥蚀而形成顶部相当平坦的山地,山顶有准平原时期的沉积物或风化壳,这种有一系列平坦山顶形成的地形面称为“夷平面”。地质博物馆,用图片、沙盘、影像、实物形象的展示了亿万年来地壳运动的变化,将四明山区地质结构形成过程说的明明白白,原来我的家乡曾经沧海桑田,一切不过是过眼云烟。
穿过博物馆,是一大片平坦的草坪,草坪的尽头有一个湖泊,两三个篮球场大小,与地面相平的湖水碧波荡漾。朋友说,这是天然的,叫碧玉湖,终年不溢不竭,还可以钓鱼呢。我环顾四周,湖泊是在峰顶呀,周围没有小溪小涧汇入,大自然的神奇莫过于此。
从碧玉湖边上沿修整一新的台阶步道往山腰下行,路两边散落着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的岩石群。山崖裸露的胸膛展现的是几百万年岁月沉积而成的花岗岩、沙土风化壳、玄武岩、粘土风化壳,层次分明,经人一指点就懂,大自然才是真正的课堂。
走着走着,一段长城挡在了前上方,我想这肯定是古寨了,但朋友笑了,这里没有寨堡,这是天生的城岩,是在台地的边缘沿着玄武岩的柱状节理崩塌形成的陡崖景观,称为“长城雄风”。从长城往下步行数十米, 一大一小两个天然石块叠加在一起,形成一只巨型石鸟,“鹁鸪,鹁鸪”,我叫起来,真的太像鹁鸪了,大的是腹部,小是头部,蹲于悬崖之上,可能马上就会发出“咕咕”的声音?一物降一物,前面还有神鹰破壁,朋友指点给我看,这是头,这是翅膀,鹰嘴如钩,凌厉凶猛,好似要脱离岩壁俯冲像猎物一般,我笑了。我也找到了一头大象:象耳,象眼,象鼻,大脑袋,一应俱全,只差仰鼻一啸,震破山林。
我们其实都是在峭壁栈道间行走,一个新建的廊亭,半悬在山腰上,廊柱子上有好几幅对联都是新题的:长城雄风吹四明,鹁鸪飞天出灵台;神鹰破壁望长空,松林寻芳濯清泉。若不是今日来此,怎么会知道大自然的美景其实就在我的家乡。
站在观景台上,远处山峦起伏,层峦叠翠,艳阳让视野更开阔。悬崖村就在近乎垂直的山脚底下,村中檐房院落一目了然。一条细细的白线是公路,又像飘带在群山间穿行缠绕,越绕越远时隐时现,消失在远方。
走完栈道是一弄小径,葱郁的修竹林和古朴的老松树相峙,一路上岩石间沥出的山泉不断,一块铭牌标注:“风化壳中丰富的地下水不断渗出,形成山顶的湖泊景观或山坡上的泉水景观,例如终年不断流的岩石泉”。原来如此。
穿过樱花巷,我发现原来绕了一圈,又回到碧玉湖边。平坦的林地上,树木参天,两树之间挂了好多的吊床。躺在上面,阳光从头顶的枝叶间洒下,凉风习习,树影婆娑,我希望光阴能慢慢的留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