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是一种精神
(2014-05-07 21:20:12)
标签:
西游记唐僧玄奘精神杂谈 |
分类: 精美散文 |
玄奘西去取经是来自自己内心的呼唤,完全是一种大德广行的修身精神。取经十七年、译经十九年,一生潜心佛学、浸淫佛经,不仅弘扬了古印度佛教的理论和思想,而且还创立了法相唯识宗,成为一代佛学大师。季羡林大师曾说过:“玄奘在中国佛教史上是一个继往开来承先启后的关键性人物。”
玄奘主持译经是默默完成人生的使命,纯粹是一种超脱进取的奉献精神。博大的胸怀是淡定的,高深的思想是朴素的,只想将经取来,将经译出,让经流通。一个人翻译或主持翻译的佛经达四十七部、一千三百余卷,而且所译佛经质量高超、经典雅致。同时,不但是把梵文佛经译成汉语,而且还是中国第一个把汉语著作介绍到外国,让外国了解我国的古代文化的翻译家,是他第一个把老子的著作译成梵文。印度学者这样评价:“在中国以外没有这么伟大的翻译家,在全人类文化史中,只能说玄奘是第一个伟大的翻译家。”钱文忠先生亦说:“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来形容玄奘在中国翻译史上的地位,这是绝对不过分的。”
玄奘的西行之路,没有浮躁和功利,不为富贵和贪欲,被现代人认为是一条由信念、坚韧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雍容大度的真实写照。在玄奘西去取经的路上,很多时候只是孤单一人,默默潜行,但我依稀能够看到他坚毅刚强的面容和微微前倾的身躯。鲁迅曾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那么,玄奘是属于埋头苦干还是舍身求法呢,两者兼而有之,必是中国的脊梁无疑。
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唐僧玄奘亦是电光朝露,但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经典文化瑰宝和精神财富。可是现在,为什么社会越来越进步,科技越发达,信息传播越迅捷,不仅出不了这样的圣贤泰斗,甚至连知识分子也不知道到哪里去了?若玄奘法师在天有知,恐怕会说:“独守馆宇,坐镇清闲,恐陷物议,故不临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