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线性规划问题第一轮研究课例及分析报告

分类: 课题材料 |
高中数学线性规划问题第一轮研究课例及分析报告
延长县中学
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
一、有关概念
1、线性约束条件:由变量x、y的一次不等式(或方程)组成的不等式组。
2、线性目标函数:关于x,y
3、可行解、可行域:满足线性约束条件的解(x,y)称为可行解,所有可行解
4、最优解:使目标函数取得最大值或最小值的可行解。
5、线性规划问题:求线性目标函数在线性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值或最小值的问题。
二、预备知识:
1、平面中一点P(x0,y0)和直线Ax+By+C=0的位置关系:
(1)点P(x0,y0)在直线Ax+By+C=0上,则点P坐标满足方程,即Ax0+By0+C=0。
(2)点P(x0,y0)在直线Ax+By+C=0上方(左上或右上),则当B>0时,
(3) 点P(x0,y0)在直线Ax+By+C=0下方(左下或右下),则当B>0时,
注意:(1)在直线Ax+By+C=0同一侧的所有点,把它的坐标(x,y)代入Ax+By+C,所得实数的符号都相同;
(2)在直线Ax+By+C=0的两侧的两点,把它的坐标代入Ax+By+C,所得到实数的符号相反。
2、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
(1)二元一次不等式Ax+By+C>0(或<0)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表示直线Ax+By+C=0某一侧所有点组成的平面区域、不包括边界;
(2)二元一次不等式Ax+By+C≥0(或≤0)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表示直线Ax+By+C=0某一侧所有点组成的平面区域且包括边界;
注意:作图时,不包括边界画成虚线;包括边界画成实线。
3、判断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哪一侧平面区域的方法:
方法一:取特殊点检验;
由于对在直线Ax+By+C=0的同一侧的所有点(x,y),把它的坐标(x,y)代入Ax+By+C,所得到的实数的符号都相同,所以只需在此直线的某一侧取一个特殊点
(x0,y0),从Ax0+By0+C的正负即可判断Ax+By+C>0表示直线哪一侧的平面区域;
特殊地,
(1,0)当特殊点,若点坐标代入满足不等式则此点所在的区域为需画的区域,否则是另一侧区域为需画区域。
方法二:利用规律:
1、Ax+By+C>0,当B>0时表示直线Ax+By+C=0上方(左上或右上),
2、Ax+By+C<0,当B>0时表示直线Ax+By+C=0下方(左下或右下),
三、典例分析
例1、若、
满足约束条件
(1)求目标函数z=2x+3y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2)求目标函数z=-4x+3y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3)求目标函数z=2x-3y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4)求目标函数z=-4x-3y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解:(1)根据约束条件作出可行域(如图所示),
作直线:z=2x+3y,即
,它表示斜率为
,纵截距为
的平行直线系,当它在可行域内滑动时,由图可知,直线
过点D时,
取得最大值,当
过点
时,
取得最小值.
解方程组得D点坐标为(3,8),B点坐标为(-3,-4)
∴
(2)
作直线:z=-4x+3y,即
,它表示斜率为
,纵截距为
的平行直线系,当它在可行域内滑动时,由图可知,直线
过点C时,
取得最小值,当
平移到直线
时,
取得最大值.
解方程组得C点坐标为(12,4),
∴
(3)作直线:z=2x-3y,即
,它表示斜率为
,纵截距为
的平行直线系,当它在可行域内滑动时,由图可知,直线
过点D时,
取得最小值,当
过点C时,
取得最大值.
∴
(4)作直线:z=-4x-3y,即
,它表示斜率为
,纵截距为
的平行直线系,当它在可行域内滑动时,由图可知,直线
过点B时,
取得最大值,当
平移到直线
时,
取得最小值.
∴
,
注:可化为
表示与直线
平行的一组平行线,其中
为截距,特别注意:斜率范围及截距符号,即注意平移直线的倾斜度和平移方向。
四、 活动探究
1、设x,y满足约束条件
分别求:(1)z=6x+10y,(2)z=-2x-y,(3)z=2x-y的最大值,最小值。
2、某工厂制造甲、乙两种产品,已知制造甲产品1kg要用煤9吨,电力4kw,劳力(按工作日计算)3个;制造乙产品1kg要用煤4吨,电力5kw,劳力10个.又知制成甲产品1kg可获利7万元,制成乙产品1kg可获利12万元,现在此工厂只有煤360吨,电力200kw,劳力300个,在这种条件下应生产甲、乙两种产品各多少千克,才能获得最大经济效益?
五、方法总结
(1)画:画出线性约束条件所表示的可行域;
(2)移:在线性目标函数所表示的一组平行线中,利用平移的方法找出与可行域有公共点且纵截距最大或最小的直线;
(3)求:通过解方程组求出最优解;
(4)答:将最优解代入目标函数得到最值。
2、关于线性规划问题的一般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