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寒假在家读了艾登.钱伯斯的《说来听听-儿童、阅读与讨论》,薄薄的一本书,看似简单却很有深意。不细细品读,不会体会到书中所传达的深意。
说起阅读,大家都会认为阅读是自己的事,是一个人的静谧活动。但是一个读者获得的深远影响往往来源于读后的交流。阅读不是读者一个人的事,而是一个分享的过程。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果不说出感受,那就只有一个哈姆雷特。喜欢或者不喜欢,理解或者不理解,怀疑或者认可,这都让读者产生“我要说说”的欲望。当读者是刚刚有阅读能力的低年级儿童来说,适时地让孩子表达自己的观点,认可他想法的独特,这都是对他的莫大鼓舞。
如何让孩子产生“我要说说”的欲望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表达自己的想法,首先要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然后在充分阅读以后,在课堂上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孩子畅所欲言,说说自己的想法。在师生、生生的互动过程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孩子在说的过程中,教师不需要刻意为之,只要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即可,不要求深度的探讨。最后,在这种讨论中,可能会激发孩子的深度阅读,深度思考。可能有的段落在读的过程中忽视了,在讨论中又激发了再次阅读的想法。在这样的氛围中,孩子的阅读兴趣自然而然的高涨了。
但是,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对课外阅读的课堂实践跃跃欲试,但是又惴惴不安。对于低年级的儿童来说,选择怎样的阅读书目是一个难题。虽然目前有许多的推荐书目,但是真正适合的可操作性的儿童书是需要仔细甄别的。对老师来说要依靠大量的阅读和个人感受来支撑,这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点一滴的阅读积累,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好恶,读书也一样,可能会偏重某一类书,某个作者的书,这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
如何和孩子交换读书心得,进而引导他独立思考,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思路。但是光有理论支持是不够的,还需在日常的课外阅读中多实践、多积累、多交流。希望能在课外阅读这方面有所突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