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今天观看的TED演讲《学校扼杀创造力》,讲的真是太正确了。
创造力和文化知识在教育中占同样比重,这两方面我们应该同等对待。他认为如果不做尝试,就永远不会创造出新东西。如果不让孩子们做错误的尝试,等他们长大了,多数孩子就会丧失创新的能力。那就会使他们也变得害怕错误的尝试,在工作中也一样。我们不能容忍错误,这就使得现在的教育体系成为最不能容忍错误的领域。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我们的教育体系正在扼杀孩子们的创造力。
毕加索曾说过:“孩子们是天生的艺术家。”问题是我们长大后能否继续保有艺术灵感。实际上,我们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丧失了创造力,可以说,是我们所受的教育让我们丧失了创造力。
为什么会这样?如果你关注教育,会发现每个国家的教育体系都存在相同的学科等级制度。排在最前面的学科是语言和数学,接下去是人文科学,艺术排在最后。并且,在艺术范围内也有等级制。通常学校把美术课和音乐课看的较重要,然后是戏剧课和舞蹈课。没有哪个国家的教育体系会天天安排舞蹈课,但却每天安排语言和数学课。为什么?舞蹈课也同样重要啊!
随着孩子年龄增长,我们开始教导他们别的东西,婴幼儿时期是教走和跑,而随着他们长大,我们更关注的是他们的头脑。而且略微偏重大脑的一侧。他认为公办学校的教育是以培养大学教授为目的。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大学教授是象牙塔尖上的人。可能我们会倾慕他们的学识,但不应该用这样的头衔作为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分水岭。大学教授也是360行中的一行,只不过他们比较好求知,他们在用大脑生活。
十九世纪之前,教育还不是公共事业。那是建立的教育体系是为了满足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所以当时的教育有两个原则:一是对工作最实用的科目,不学就没有工作。二是学术能力成为衡量好学生的主要标准。这些标准是大学自己制定的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考上大学。这样的教育造成的后果是许多很有天才的有创造力的学生被钝化了。他们的才能在学校并不受重视甚至还受到蔑视。
现在文凭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以前有文凭就有工作,现在不是这样了。评价好学生、培养人才要有三个原则:一是多样化。我们认知世界的角度不同,有的从视觉角度,有的是从听觉角度,有的从美学角度,有的从抽象角度,有的从动态角度。二是好学生是充满活力的。三是个性化。他认为对于未来,我们唯一的出路是贯彻一种新的人性化生态的思想,重新定义人类能力的多样化。达到这个目的唯一的方法是运用创造力,最大限度的发挥创造力,而且用孩子喜欢的方式培养他们。我们的任务是全方位的培养孩子,这样他们才能面对未来的社会,在未来有所作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