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墙上的斑点

(2017-12-11 10:04:50)
分类: 外国小说欣赏

教学目标:

    1、掌握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特征。

    2、体会作者在意识流动中所蕴涵的对生命、现实、文学以及体制与观念的深沉思考。

    3、学习联想和想像的方法。

教学设想:

    1、课文内容的理解是首先的难重点,尤其是其中流露出的思想内容;课文基本结构的理解和把握是又一个难点

    2、对联想方法的把握和材料的选取是要深入研究的,可以让学生当堂练习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现代诗人宋毅烈曾以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名字为题写过一首诗:

        墙上的斑点想了一生/她疯了,不,她摔碎了闹钟

        婚姻是一只闷盒子/只能看不能想:回形针

        房间被布置以蝴蝶标本/抽一支烟,从侧面去观察男人

        早晨需要阿斯匹林/哦,一只患了抑郁症的花瓶

        喜欢带有尼古丁味道的男人/喜欢优雅的手势

        “让我们谈谈眩晕症吧/或者避孕药如何使用”

        她害怕套间,抽屉/她说尖叫吧;女人应该歇斯底里

        坏天气,潮湿的婚姻/她对安眠药的依赖性

        她偶尔谈到孩子/她的子宫忧郁症:耽于幻想

        和自我封闭。/她疯了,不,她摔碎了闹钟。

    这首诗较为形象地概括了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生命特征、生活追求与创作历程。

二、简介伍尔夫生平和创作及意识流小说:  

    1882-1941;其父是一位学识渊博、颇有声望的哲学家和评论家;自幼身体孱弱,未上学;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和细腻敏感的性格;精神分裂症多次发作;41年投河自尽。

    强调内心;“头脑接受着千千万万个印象――细小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猁的钢刀刻下来的。这些印象来自四面八方,宛如一阵阵不断坠落的无数微尘”;“让我们在那万千微尘纷坠心田的时候,按照落下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让我们描出每一事每一景给意识印上的痕迹吧。”

意识流小说,“意识流”一词是小说家亨利詹姆士的兄弟、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提出来的,指人的思想或感觉的持续流动。后来文学评论者借用该词形容现代小说中模仿这一过程的创作流派。代表作家除弗吉尼亚伍尔夫外,还有詹姆斯乔伊斯和多罗西理查逊等。意识意流小说是唯我论在文学上的体现,其哲学信条是除了自我存在之外,其他任何东西都是虚

的。这一信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想像的途径,借助这一途径,我们可以进入别人的内心世界(哪怕是虚构的),以此摆脱以往那令人心虚的假设。

三、分析课文   

(一)《墙上的斑点》是伍尔夫创作的第一部意识流小说,它描写了主人公从看到墙上有一个斑点而引发的一连串漫无边际的遐想。作者通过描述人物头脑中的这种意识流动的状况,表现她所认为的人类真正的生活状态。

    下面,请快速默读这篇小说,在读的过程中思考这么两个问题。(并且做出标记)  

    问题1: 小说对“墙上的斑点”有几次推测。每次产生了什么联想?   

    问题2: “墙上的斑点”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二)讨论归纳:

1、关于问题1:  

    1),确定哪一天看到斑点  

    板书:冬天炉火、城堡红旗、红色骑士骑马上山坡  

    2)、好像是钉子的痕迹  

    板书:贵妇人肖像画、以前房主、铁路郊外别墅  

    为了确定是在哪一天第一次看到这个斑点,作者想起了冬天炉子里的火,想到了城堡塔楼上飘扬着一面鲜红的旗帜,想到了无数红色骑士潮水般地骑马跃上黑色岩壁的侧坡。看到斑点好像是一枚钉子留下的痕迹,就想到了挂在钉子上的一定是一幅贵妇人的小肖像画,想到这所房子以前的房主,想到了铁路旁郊外的别墅。  

    3)、太大太圆,又不像钉子  

    板书:生命的神秘、人类的无知、遗失的东西、生活的快速、来世  

    看着斑点太大太圆,不像钉子,于是就想到了生命的神秘,人类的无知,想到了遗失的东西,想到了生活飞快的速度,想到了来世。

    4)、可能是玫瑰花瓣  

板书:特洛伊城、莎士比亚、人类保护自我形象的本能、伦敦的周日、

      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  

    觉得斑点很可能是一个暗黑色的圆形物体或一片夏天残留下来的玫瑰花瓣,就想起了特洛伊城、莎士比亚,想起了人类保护自我形象的本能,想起了伦敦的星期日,还有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

    5)、凸出在墙上  

    板书:古冢、退役的上校、牧师和他的老伴、学者  

    看到斑点是凸出在墙上的圆形就想到了古冢,退役的上校、牧师和他的老伴以及学者。

    6)、像大海中抓住了一块木板  

    板书:树、树的生存  

    仔细看斑点时,就觉得好像在大海中抓住了一块木板,于是就想到了树,想到树的生存。  

最后,终于发现,墙上的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  

    这种以斑点为中心的纷繁的意识活动形成了一种立体的辐射结构,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好似一朵由若干片花瓣围绕着花蕊的盛开的鲜花。整个叙述貌似散漫无羁,实则结构对称,构思严谨。  

    在小说中,我们分不清哪些是内容,哪些是对内容的表达。意识流先驱人物亨利詹姆斯说:“针和线分离就不能缝衣,内容和形式割裂即不成其为艺术品。”《墙上的斑点》就是这样一篇内容与形式难以区分,内容即形式,形式也就是内容的作品。  

2、关于问题2:  

    “墙上的斑点”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这一斑点是蜗牛或别的什么,在小说中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一客观事物“蜗牛”充当了“我”意识转向的契机(结),使得“我”把表面上那些互不相关的零碎的思绪连成一体。  

    以一个原点为轴心向四周辐射的,这是伍尔夫小说的独特的结构形式,课文中的“斑点”是一个象征性意象,在结构上是作者引导读者进入心理世界的一个跳板或支点。作品的所有线索都,严谨有序,作者的联想从“斑点”出发,展开叙述,再返回斑点,再弹出思绪,像一个花瓣又回到斑点,六次联想,就像六个颜色不同的花瓣,“斑点”像花蕊,又像花托,把种种不相关联的思绪串联或叠加在一起。  

四、补充资料

    读了《墙上的斑点》后,想一想意识流小说和传统小说相比,有哪些不同。  

  1、意识流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由作家出面介绍人物、安排情节、评论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方式,重在表现人物的各种意识流动的过程。它常常集中笔墨去开掘人物的内心世界,特别是人物的意识流动。《墙上的斑点》描写主人公看到墙上有一个斑点而引发的一连串漫无边际的遐想,采用内心独白的方式,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剖析内心的奥秘,把探索的注意力凝聚在人物的灵魂世界。此外,意识流小说主张取消作品的故事情节,让人物自己直接展开自己的意识活动过程。在意识流小说里,即使是描绘环境、外貌、举止和性格,都不是作家从旁叙述,而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回忆、体验、感知和想象表现出来。  

  2、自由联想是意识流小说的又一艺术特征。自由联想包括事实与梦幻、现实与回忆的相互交织,来回流动。意识流小说家直接从弗洛伊德那里吸取了“自由联想”的理论,把它们作为自己创作的基本方法之一。一般正常的联想,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反映。意识流小说家在运用自由联想时,却表现出意识流动的跳跃性、随意性和突兀多变、无规则的特点。《墙上的斑点》写主人公看到墙上的斑点,思绪就“一哄而上”,想到人生的无常,想到莎士比亚,想到收藏古物,想到树木生长,意识随意流动,最后才回到那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这一连串的“自由联想”展现了主人公头脑中意识流动的随意性、跳跃性。  

  3、打破时空界限,进行立体交叉式的叙述以及多层次结构是意识流小说的又一特点。传统小说的回忆倒叙,虽然也有将时序颠倒、打破时空界限的,但在具体“回忆”的那段时间,时序依然是正常有序的。意识流小说则不同,它们在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时,把过去、现在和未来互相倒置,甚至互相渗透,而导致作品在时间与空间上形成多层次的结构,颇具立体感。意识流小说的“回忆”是大量的,而且常常是许多回忆互相冲击碰撞,用以显示人物意识活动的突兀变化。小说《墙上的斑点》中主人公的遐想,“斑点”成了主人公从一种思绪转向另一种思绪的中间媒介,从而使描述符合心理轨迹,使作品浑然一体,具有内在的和谐。  

  4、伍尔夫否定生活的客观性和现实性,强调“内心真实”。她认为“生活是一圈光晕,一个始终包围着我们意识的半透明层”,在一个普通的日子里,一个普通人的“头脑接受着千千万万个印象——细小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锋利的钢刀刻下来的。这些印象来自四面八方,宛如一阵阵不断坠落的无数微尘”,这就是真实的生活。因此,视接近生活的本来面目为己任的作家,就会深入到人物的意识深层,他们的作品也就会“没有情节,没有喜剧,没有悲剧,没有已成俗套的爱情穿插或是最终结局”。她呼吁:“让我们在那万千微尘纷坠心田的时候,按照落下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让我们描出每一事每一景给意识印上(不管表面看来多么互无关系,全不连贯)的痕迹吧。”

五、课后作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炮兽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