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上的斑点
(2017-12-11 10:04:50)分类: 外国小说欣赏 |
教学目标:
教学设想:
教学时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简介伍尔夫生平和创作及意识流小说:
意识流小说,“意识流”一词是小说家亨利•詹姆士的兄弟、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提出来的,指人的思想或感觉的持续流动。后来文学评论者借用该词形容现代小说中模仿这一过程的创作流派。代表作家除弗吉尼亚•伍尔夫外,还有詹姆斯•乔伊斯和多罗西•理查逊等。意识意流小说是唯我论在文学上的体现,其哲学信条是除了自我存在之外,其他任何东西都是虚
的。这一信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想像的途径,借助这一途径,我们可以进入别人的内心世界(哪怕是虚构的),以此摆脱以往那令人心虚的假设。
三、分析课文
(一)《墙上的斑点》是伍尔夫创作的第一部意识流小说,它描写了主人公从看到墙上有一个斑点而引发的一连串漫无边际的遐想。作者通过描述人物头脑中的这种意识流动的状况,表现她所认为的人类真正的生活状态。
(二)讨论归纳:
1、关于问题1:
板书:特洛伊城、莎士比亚、人类保护自我形象的本能、伦敦的周日、
最后,终于发现,墙上的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
2、关于问题2:
四、补充资料
1、意识流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由作家出面介绍人物、安排情节、评论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方式,重在表现人物的各种意识流动的过程。它常常集中笔墨去开掘人物的内心世界,特别是人物的意识流动。《墙上的斑点》描写主人公看到墙上有一个斑点而引发的一连串漫无边际的遐想,采用内心独白的方式,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剖析内心的奥秘,把探索的注意力凝聚在人物的灵魂世界。此外,意识流小说主张取消作品的故事情节,让人物自己直接展开自己的意识活动过程。在意识流小说里,即使是描绘环境、外貌、举止和性格,都不是作家从旁叙述,而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回忆、体验、感知和想象表现出来。
2、自由联想是意识流小说的又一艺术特征。自由联想包括事实与梦幻、现实与回忆的相互交织,来回流动。意识流小说家直接从弗洛伊德那里吸取了“自由联想”的理论,把它们作为自己创作的基本方法之一。一般正常的联想,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反映。意识流小说家在运用自由联想时,却表现出意识流动的跳跃性、随意性和突兀多变、无规则的特点。《墙上的斑点》写主人公看到墙上的斑点,思绪就“一哄而上”,想到人生的无常,想到莎士比亚,想到收藏古物,想到树木生长,意识随意流动,最后才回到那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这一连串的“自由联想”展现了主人公头脑中意识流动的随意性、跳跃性。
3、打破时空界限,进行立体交叉式的叙述以及多层次结构是意识流小说的又一特点。传统小说的回忆倒叙,虽然也有将时序颠倒、打破时空界限的,但在具体“回忆”的那段时间,时序依然是正常有序的。意识流小说则不同,它们在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时,把过去、现在和未来互相倒置,甚至互相渗透,而导致作品在时间与空间上形成多层次的结构,颇具立体感。意识流小说的“回忆”是大量的,而且常常是许多回忆互相冲击碰撞,用以显示人物意识活动的突兀变化。小说《墙上的斑点》中主人公的遐想,“斑点”成了主人公从一种思绪转向另一种思绪的中间媒介,从而使描述符合心理轨迹,使作品浑然一体,具有内在的和谐。
4、伍尔夫否定生活的客观性和现实性,强调“内心真实”。她认为“生活是一圈光晕,一个始终包围着我们意识的半透明层”,在一个普通的日子里,一个普通人的“头脑接受着千千万万个印象——细小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锋利的钢刀刻下来的。这些印象来自四面八方,宛如一阵阵不断坠落的无数微尘”,这就是真实的生活。因此,视接近生活的本来面目为己任的作家,就会深入到人物的意识深层,他们的作品也就会“没有情节,没有喜剧,没有悲剧,没有已成俗套的爱情穿插或是最终结局”。她呼吁:“让我们在那万千微尘纷坠心田的时候,按照落下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让我们描出每一事每一景给意识印上(不管表面看来多么互无关系,全不连贯)的痕迹吧。”
五、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