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边的老人》
(2014-12-01 11:12:54)分类: 高二上下半段 |
【教学目标】
一、叙述的角度对于故事内容和题旨呈现的作用。
二、叙述的减法(简洁)在小说中的特殊运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叙述的减法(简洁)在小说中的特殊运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一、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提出疑难问题。
二、词语积累。
蹒跚(pán shān) 轮辐(fú) 踯躅(zhí zhú) 撇下(piē)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初读小说,了解“视角”。
1、“我”是谁?
课文有关介绍:“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空间推进到了什么地点。”“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
推测:“我”也许是名战地记者,也许是名抗击法西斯的战士。
2、这篇短小的小说就是由“我”来讲述的。请大家思考:由“我”来说这个故事各有哪些做点和缺点?
可能出现的答案:
(1)由“我”来讲述故事,给读者一种亲身经历的感觉,有很强的真实感、亲切感。
(2)由“我”来讲述故事,故事的每一个情节都是“现在进行时”,使读者对下一个情节有所期待,能紧紧抓住读者的心。
(3)由“我”来讲述故事,“我”所知道的内容是有限的,比如这个老人的身份、经历和未来,很难把故事的全部内容呈现出来。
[点拨]这种同故事中的一个人物来讲述故事的视角便是有限视角,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通常用第一人称。
3、小说还有一种视角就是全知视角。
请看莫泊桑《项链》中的一个片段:(可用PPT呈现)
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像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她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最后只得跟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结了婚。
她不能够讲究打扮,只好穿着朴朴素素,但是她觉得很不幸,好像这降低了她的身份似的。因为在妇女,美丽、风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唯一的资格。
这两种视角的区别是什么?
[点拨]全知视角的叙述者是全知全能的,了解小说全部的细节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和命运,甚至在叙述过程中加入评论及对人物心理的描写;有限视角的叙述则只介绍故事的部分情节,把其他部分内容隐藏起来。
4、作者海明威正是用有限视角来叙述故事的,他隐藏了一些内容,使得叙述简洁。而相比之下伍尔芙的《墙上的斑点》则繁复得多。如果说伍尔芙偏爱叙述的“加法”的话,海明威则更爱叙述的“减法”。
二、再读小说,学习“减法”。
我们再细读小说的主体部分(对话部分),看看作者哪些地方用了叙述的“减法”,在“减法”中作者隐藏了什么?
(阅读、寻找、讨论)
交流讨论。可能出现的讨论点:
1、“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人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点拨]“微笑”就是一处减法。作者隐藏的是:老人暂时忘却身处艰难凶险却微笑是因为谈起了故乡,因为热爱故乡,因为故乡有他温暖的回忆,包括这些有关动物的回忆。
“最后一个离开”也是一处减法。作者隐藏的是:老人因为战争,不得不离开,最后才离开是因为实在不舍,但是让自己心爱的动物留下遭受炮火的摧残又是多么无奈和悲哀。
2、“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点拨]这也是一处减法。“最后几辆大车”没赶上,就意味着对老人命运的深深担忧。
与老人命运相关的句子还有:
“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也下去。
“坐了下去”也就意味着老人凶多吉少的未来。
问:明知此处即将成为战场,“我”两次劝老人离开,但老人为什么不走?
[点拨]一方面是因为体力不支,疲惫不堪,“我七十六岁了。我已经走了十二公里,再也走不动了。”另一方面,老人还有对故园的留恋,对未来的茫然,“那边我没有熟人”,老人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和希望,求生的欲望减退了。
3、“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1)可讨论:这里是叙述的“减法”还是“加法”?
[点拨]小说全篇简洁,惜墨如金,这里却反复提及另外几只动物的危险,好像用了“加法”,其实依然是“减法”。因为在这简单的疑问背后深深隐藏着老人对动物的同情、担忧,老人“没家”,也就意味着没有亲人,那些动物是与他相依相伴的。但是,战争来了,人们自顾自地逃离,动物是最无助的,被人们抛弃在战火中。
(2)可接着讨论:这位老人连自己的生命都难以自保,为何还念念不忘他的那几只动物?
[点拨]在老人眼中,动物的生命和人类的生命是一样可贵的,老人博大的爱心,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与残害生命的战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生命何其可贵,战争多么残酷!
4、“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点拨]这个“只是”意味深长。这里交织着一种“怨”与“冤”的情感:“我”只是在照看动物,招谁惹谁了?为什么要毁了这一切?这个“只是”隐藏的是对战争的控诉。
【课堂小结】
通过以上阅读和讨论,我们知道作者的叙述是一种“减法”,隐去了一些内容,力求简洁明快,这正是作者“冰山理论”的表现。
(海明威说:“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他认为应该把思想、情感乃至语言与动作等八分之七的内涵隐藏起来。)
作者叙述用“减法”正是要求我们读者阅读做“加法”:一切被省略的东西都是可以连接和弥补的。读者既可以从“我”的角度体验故事,也可以发挥想象,推测每一个人物的心理。读者自己去推理、想象、判断,极大地丰富了故事的内容。这是现代小说对读者提出的要求。
【课后作业】
以“那天早晨,我躺在床上,听见一群野画眉在窗子外边声声叫唤”为开头写一段文字,叙述力求简洁且有丰富的内涵。
【板书设计】
桥边的老人
海明威
叙述角度:第一人称 有限视角
叙述的“减法”(简洁):含蓄深远
【教学反思】
重在单元目标。如前所述,教材每一单元所提供的小说文本,都是按照某一话题择定的,而这一话题正是小说的某一基本元素。这节课的总体设计围绕"叙述"这个专题,把教学重点和难点放在学习并了解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的运用这两个方面。相比于必修课的教学,无论是对文本的赏析建构还是对文本的专题分析(包括练习部分),教学目标的指向性都更强,课堂教学的张力也有所增大,教学的效益有也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