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第二课时
(2013-10-25 13:04:03)
标签:
赤壁赋高中语文教案教育苏轼 |
分类: 必修一备课 |
第二课时
(一)、课文研读讨论,课堂提问预设
1、苏子因何而乐?从哪可以看出?
明确:见景而乐。从第一段里面的精美语句(三组对偶句)可以看出。学生齐读一遍。
2、苏子缘何转悲?文章是怎么写的?又有几层原因呢?
明确:听箫生悲。文章写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三层原因, 即文中“客之三悲”:
一悲由古(一世之雄)今(而今安在)历史对比而生——英雄不在
二悲由人生短暂(寄蜉蝣、哀吾生)感触而生——人生不永
三悲由理想(挟飞仙,抱明月)现实(不可骤得)矛盾而生——脱世不得
3、苏子针对客人的回答,阐述了什么道理?苏子又是如何从悲情中走出来的?
明确:“苏子二论”——
“何羡”论(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共适”论(清风、明月与子共适)。
此番议论照应文章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因此用不着羡慕长江流水的无穷和天上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苏子的悲情从哲学思辩中、从自然美景中解脱了出来,这种理性的思辩使他乐观旷达。
(二)、苏子此赋的艺术特色探讨
明确:
1、《赤壁赋》“以文为赋”的美学特征:骈散结合;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特别宜于诵读,并且极富声韵之美,读得好,亦可谓之“中国好声音”!
2、形象优美,善于取譬;
如连用的五个比喻,渲染了箫声的悲凉,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音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写得具体可感,效果极佳。
3、景﹑情、理融为一体;
全文融景、情、理于一炉。景则水月流光,情则哀乐相生,理则物我相适。其间杂以呜呜箫音,悠悠古事。体物写志,不离眼前景;议论、抒情又不囿于眼前景。真的是:情因景生,景以情显,由情入理。
4、主客对答的辞赋结构;
本文“主客对答”是沿用赋家“抑客伸主”的传统手法,作者力求阐明万物变与不变的道理,超脱于无益的悲观,凭仗哲学武器,他的精神世界也就随之而转入到一个更新的境界。主客一般是作者一人的化身。实际上,苏轼借此抒怀,其实有无并不重要。
(三)、板书设计:
一(①)
清风明月,见景而乐
饮酒乐甚,客人吹箫
洞箫呜然,由乐转悲
变与不变,主客问答
三(④⑤)说理
(四)、总结谈话:
苏子的《赤壁赋》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回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人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他似乎在向政敌作出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赖,既不寂寞也无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五)、布置作业
课外比较阅读苏轼的前、后《赤壁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