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川沙古镇

(2019-01-05 13:05:18)
标签:

川沙古镇

分类: 1.旅游

川  沙  古  

川沙古镇

川沙古镇: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东部,川沙古镇,历史悠久,民风儒实,文渊深厚,人杰地灵,四百多年的筑城史,和二百多年的建县史川沙古镇,自明清一来就传城内有九庙十三桥之说,城内河港纵横,有着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特色。川沙古镇,不但是一座具有历史积淀的古中国一代名人黄炎培、宋庆龄、张闻天的故乡在中国近代史上他们都是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著名人物。川沙被誉为浦东的文化之根”,黄炎培、张闻天故居,被喻为川沙的红色名片”。

川沙古镇,指的是川沙县城所在地早在北宋时期,川沙已经成陆,村民便海边筑起捍海塘,塘内熬波晒盐,塘外水路运输,一时盐业兴盛,随着陆域东移,原来晒盐变成田,晒盐演变为稻。老浦东习惯于把川沙称为北沙,而把南汇新场称为南沙,这都是与川沙洼的成陆有关。

明初此地不叫川沙,而叫八团镇(今县城),为下沙盐场三分场部。明代中叶,倭寇不断经“川沙洼”水道抵达护塘,对塘内进行侵犯掠夺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在“川沙洼”旁兴建堡城,将八团镇,改名为川沙堡城,川沙之名由此而来“城成,而倭舶东西海中者,不敢复措意”,川沙堡城因此而著称,之后因商而兴,因学而盛。明万历年间,称为“滨海巨镇”。 

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川沙堡为川沙营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改松江董漕同治为海防清军同治,移驻川沙城。嘉庆八年(1803年),准改海防清军同治为川沙抚民厅同治,嘉庆十五年(1810年)设置川沙抚民厅。辛亥革命后改厅为县,设置川沙县公署县公署在县署街(新川路东端)。1927年改为县政府,一直到1992年,川沙镇是川沙县治和县政府所在地。

1992年,川沙县撤销,划归浦东新区。2000年,黄楼、六团镇撤销,划入川沙镇。2011年,浦东新区原川沙、六灶、祝桥三镇实施区划调整,将三镇撤并成新的川沙镇、祝桥镇,其中,川沙镇除原机场镇(施湾、江镇)部分,与六灶镇合并为新的川沙新镇。

川沙古镇旅游资源丰富,仅在护城河周边地区,就汇集了十余处优秀历史文化建筑:黄炎培故居、宋庆龄读书处、陶桂松住宅(又名陶氏精舍)、王文魁住宅连城别墅(黄炎培编写川沙县志的所在地)丁家花园(今川沙营造馆)……。可惜的是有许多古迹已毁,如孔子庙(今川沙中学教学楼)、城隍庙、中山公园、南园、县商会民众教育馆、育婴所(今北门集市贸易地)等。川沙古镇,已入选为中国第六批历史文化名镇(村)之一。

1.川沙古城墙公园:位于川沙镇新川路171号,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川沙筑城,是当时川沙人民为抵御倭寇入侵而建,同时修建护城河。城周长四里,高二丈八尺,基址宽三丈有余。设东、南、西、北四座城门,东为镇海门,南为迎瑞门,西为太平门,北为拱极门,各有吊桥向外连接,城壕宽12丈,深1.5丈。城墙上有月城4座,雉楼372垛,炮台12座,颇具规模。

川沙城墙史上曾有过四次规模较大的修葺,民国初年,开始用坍塌城砖铺设镇中街道1922年,江苏督军齐燮元下令各县除军事需要和保留古迹外,其余城墙尽皆拆除。1925年,城墙大部拆除,只保留真武台北约50米一段和东南城角约200米一段。“文革”时又遭拆毁,仅剩城东南角残垣50米,幸存的古城墙,在川沙观澜小学东侧作为学校园林得以保留,城墙高约10米,四周是亭台楼阁。而今护城河依然如昔,保留下古城墙就剩这么一段

观澜小学,自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建观澜书院起,这所学校名有十几次之多,但与古城墙的缘分从未间断。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段尘封已久的古城城墙被圈在小学的围墙内,是师生们全力保护的珍贵文物。

上海地区现存的古城墙遗迹有4处,以川沙古城墙的保护修缮最为完好,成为上海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墙古城墙上的砖,由于年代久远已布满了青苔,这些砖大小不一,正是川沙古城墙最独特的地方。城墙完全由川沙百姓为抵御倭寇入侵自发建的,所以砖没有统一的规格。

如今这段上海保存最完整、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明代古城墙经过改建修葺,以古城墙公园形式免费对外开放。古城墙公园内古迹荟萃,城墙上有魁星阁、岳碑亭,城角下的观澜小学内还有林钧故居等景点。


川沙古镇

川沙古镇
川沙古镇

岳碑亭:建于清道光十二年,亭内保存着拓刻岳飞手迹的石碑,该手迹是岳飞勉励友人振作抗敌的一首七绝:“学士高僧醉似泥,玉山颓倒瓮头低;酒杯不是功名具,入手缘何只自迷。”至今成为川沙著名古迹。还有魁星阁东面两棵百年老树神奇地“缠绕”在一起,从炮台和砖木的边缘破土而出,这两棵古树丝棉木和朴树被园林专家誉为“上海地区不可多得的天然盆景”。

魁星阁由川沙厅同知创建道光年间,祈愿文运昌盛位于古城墙东南角的残墙上,与岳碑亭毗邻而立。它是阁为三层宝塔型建筑,六面飞檐翘角,葫芦型塔顶。文革中被毁。1988年,由移居香港的川沙籍人士陶伯育捐资修缮,重修古城墙、重建岳碑亭与魁星阁。


川沙古镇

川沙古镇 

2.内史第:位于川沙镇新川路218号(旧称兰芬堂74弄1-8号)江南名宅原名沈家大院,为清朝内阁中书沈树镛祖上所建。清咸丰九年(1859年),沈树镛中举到北京谋职,两年后官至“内阁中书”,沈家大院易名为“内史第”。“内”是取了官职中的一字;“史”是指沈树镛本人不仅为资历深厚的学者,也是一位书画鉴赏与金石收藏家,对历史有着深厚的研究功底;“第”乃宅院之意。

内史第坐北朝南,占地共1500平方米,原是三进两庭院两厢式二层砖木结构的清代江南名宅。粉墙黛瓦、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其建筑之精美在上海乃至江南都十分罕见。由于建造者沈树镛是一位金石学家和大收藏家,“内史第”中曾经藏有计汉碑、六朝造像、唐石、宋石等众多文物精品。

内史第不仅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官宦宅第,也是一座国内罕见的名人集聚的,在上海或许没有一座住宅和如此多的名人联系在一起

“内史第”诞生的名人有碑帖学家、书画鉴赏家、文物图书收藏家沈树镛,中国毛巾业先驱沈毓庆,新中国老一辈国家领导人黄炎培,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及其弟弟宋子文、妹妹宋美龄。此外,在“内史第”出生或居住过的名人还有著名学者胡适、著名音乐教育家黄自、会计学家黄祖方、民主战士黄竞武(黄炎培次子)、全国政协常委黄大能等数十位近现代名人。

内史第不但是黄炎培故居(第三进),而且是宋氏家族居住地清光绪十六年(1890),宋嘉树停止巡回传道,任川沙地方牧师,此后,宋嘉树和倪桂珍夫妇在“内史第”西南角沿街房安家。他们相继于1893年生下宋庆龄,1894年生下宋子文,1897年生下宋美龄,直至1904年,全家离开川沙迁至上海市区,只留宋子文在川沙读书。宋庆龄在“内史第”生活了11年,宋子文在此生活了10多年,宋美龄在此生活了7年。

内史第还是胡适旧居:就在内史第东侧临街的厢房,1891年12月胡适生于上海大东门瑞馨泰茶叶庄内,不久胡父便将胡适母子接来胡万和茶庄居住,胡适尚在他母亲冯氏怀抱中。

“内史第”不仅是川沙和浦东的一道人文景观,它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浦东的文化。俞平伯之父俞樾老先生曾感叹内史第“文物古迹,富甲东南”;黄炎培也说过“浦东文化在川沙,川沙文化在内史第”。宋氏家族居住纪念地,因其重要的历史价值,2003年6月,此处被公布为浦东新区文物保护单位。


川沙古镇
川沙古镇

川沙古镇

川沙古镇

3. 川沙老街:位于川沙古镇老城厢东部,由南市街、中市街和北市街组成。这里保留着上海地区鲜有的古城墙、建校历史170多年的观谰书院、走出无数名人的内史第老宅,还有哥特式建筑的天主教堂、城隍庙、关帝庙。老街区域内的沿街建筑仍保留民国时期的原状,多处宅邸的建筑风格是中西合璧,甚为考究,反映了浦东第一大镇的历史风貌。


川沙古镇
川沙古镇

川沙古镇

川沙民众为纪念明代乔镗、乔木父子筑城抗倭的事迹,曾在川沙城西门建造了仰德祠乔姓为川沙显姓,城里有乔家港、乔家弄、乔氏宗祠等地名,故有“乔半城”之称。“父子进士坊”牌楼在南市街与中市街交岔口牌楼桥乔氏建,因桥侧有明隆庆二年(1568年)进土乔木,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进士乔拱壁两人的牌坊“父子进士坊”而得名。抗战时,进士坊上的“文武为宪”匾额被日军掠去,因为上面记有乔氏父子抗倭的事迹。仰德祠已毁,仰德祠碑刻现存川沙公园。“父子进士坊”牌楼“文革”中被拆除,现已复建。


川沙古镇

中市街上有宋庆龄读书处(倪韫山故居,宋母倪桂珍娘家)王文魁住宅(原川沙县商会会长)胡万和茶庄(胡适先祖创办)、隆丰宝老钱庄等古迹。


川沙古镇
川沙古镇

西原是川沙古镇中寺庙集中地,自西往东有城隍庙、天妃宫、关帝庙、三官堂,还有靠近南门的观音堂,靠近东门的财神庙,靠近北门的真武台,王前港北岸的东岳庙,三灶港北岸的五府庙等九处。此外,还有关帝庙左边先神庙,右边刘猛将殿,四明桥北的罗神庙,西门还有崇福庵、施相公庙等,共有十四座寺庙之多,都是佛教、道教的寺院,可见当年川沙民众信奉佛道两教的民风之盛。如今只有关帝庙已修复,城隍庙还在修复中。

            在东市街上,还有贞节牌坊旧址

川沙古镇

 

川沙古镇

   4. 川沙关帝庙:位于西市街56号,据史志记载:川沙关帝庙是在元代古刹崇福庵旧址上建造的。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由里人乔镗之父乔晟重建。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其孙楠,曾孙拱薇改建成关帝庙。清同治五年(1866年),由同知何光纶主持重修。光绪三年(1877年)由同知陈方瀛进行大修,把正殿前移了五尺,还修了后楼,并添配岳武穆神主。庙内曾有咸丰七年(1857年)所颁御书“万世人极”匾额。

1987年,川沙道教协会成立,关帝庙为会址,并进行了重修。1992年,川沙道教协会第三届代表会议在关帝庙召开。1993年后会址移至钦赐仰殿。2014年,新区及川沙新镇政府出资修缮关帝庙。由于城隍庙至今没修复,在关帝庙内设有城隍殿过渡。


川沙古镇
川沙古镇

5. 川沙天主堂:位于中市街42弄15号,初名“耶稣主心堂”,后改称“城厢镇耶稣圣心堂”,是川沙古镇上一座著名的哥特式天主教堂。清咸丰六年(1856年),法籍神甫费致和在川沙购地基后拟建天主堂因故未成,同治十一年(1872年),后由法籍神甫康治泰建成,定名为“耶稣主心堂”。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改建,宣统二年(1910年)再次改建。1926年建大堂,更名为“耶稣圣心堂”。

教堂建筑呈上下两层,平面呈拉丁十字式,大厅为巴西利卡式。外形是哥特式,单钟塔,钟楼顶端为尖锥形塔尖。外墙为青、红两色相间砌成的清水墙,门窗均为尖券,内部采用束柱与尖券拱肋屋顶形式,壁窗玻璃绘有人物、花卉、文字。祭台有三座,正坛供奉耶稣圣心像,高八尺余,左右祭坛分供圣母、若瑟怀抱耶稣像各一尊,圣像均购自法国。“文革”期间,天主堂设施悉遭破坏,教堂及其附屋均被占用。1981年由上海教区收回整修,1982年圣诞节举行重启礼典。1998年,在堂外新建了“玄义玫瑰圣母”亭一座,县天主教爱国会设此。2002年1月,被列为浦东新区文物保护单位。


川沙古镇 

6.上川铁路川沙站旧址:位于北市街北端,川铁路,又名上川轻便铁路,是浦东境内一条1000毫米轨距的窄轨客运铁路。线路自浦东庆宁寺起经川沙终至南汇祝桥,总长35.35公里。 上川铁路原为一条县道,于民国13年(1924年)在道上铺设轨道,先期铺轨庆宁寺至龚家路(龚路)段,后延至川沙,之后又从川沙不断向南延伸最终至南汇祝桥,全线于民国25年(1936年)通车运营,至1975年12月停运拆除。

上川铁路为上海浦东仅有的两条窄轨客运铁路之一,全线设庆宁寺站、金家桥站、新陆站、邵家弄站、曹家路站、龚家路站、大湾站、小湾站、暮紫桥站、川沙站、小营房站、江镇站、邓镇站、祝桥站。另一条为浦东周家渡至南汇周浦的上南铁路,今均已不存在,只有川沙站旧址被保留下来。


川沙古镇
川沙古镇

   8.川沙营造馆(丁家花园):位于川沙新镇北市街19号,川沙人民的勤劳智慧是出了名的,除了传统劳动方式的男耕女织越来越多的农民走向城市,或从事手工业、副业或商贸劳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三把刀”和“一根针”,即:泥刀、菜刀、剪刀和绣花针。

 信誉卓著建筑业:一把泥刀川沙“建筑之乡”的名头由来已久。清光绪六年(1880年),川沙蔡路人杨斯盛创办杨瑞泰营造厂,成为近代上海第一家营造厂亲躬督导,声名鹊起,业务日盛,水木两工上海建筑界信誉卓著杨斯盛成为当时上海滩上建筑业的领袖人物。 
   匠心独运裁缝业:一把剪刀裁缝有中西之别,中式裁缝传统,而西式裁缝(又称“红帮裁缝”)以机器为工具,产品盛而款式多。南京路上大名鼎鼎鸿翔时装公司,其创办人就是川沙孙桥乡人金鸿翔在上海开设作铺专做女士服装,民国六年在静安寺路创办鸿翔时装公司,后在大马路路开设分店,经营各式西装、呢大衣,在上世纪30年代即有“女服之王”的誉称。

   巧手制作风味菜:一把菜刀浦东人以烧本帮菜见长,菜肴品种以水产和蔬菜为主,烹调手法以红烧、生煸居多。上海开埠的时候,洋行里的厨师大多由浦东人充当。各大饭店中,也无不有技艺高超的浦东师傅掌勺,从此川沙的菜刀闻名沪上。其中的名手,首推施湾乡人施锦江(又名阿江)主砧墩操作,手法敏捷,双拼冷盆,刀头均匀,烹调五十年,传徒数十。
   花边刺绣创外汇:一根绣针是对川沙传统绣花工艺的赞美。“一根针”即绣花针,工艺主要有花边网扣、刺绣、机绣和绒绣四种。1913年,县人顾少也在上海开设美艺花边公司,并在高昌乡(原川沙顾路乡)各路口镇设传习所,免费教授女工所制花边货美价廉,为欧美妇女所喜爱。


川沙古镇

                     川 沙 名 人 苑

川沙古镇

              陶桂松住宅(又名陶氏精舍)

川沙古镇

              川沙人民大会堂旧址

川沙古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皖西大裂谷
后一篇:大华山云峰寺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