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游宝山区23座寺庙
标签:
骑游宝山区23座寺庙 |
分类: 13.宗教 |
骑游宝山区23座寺庙
http://s1/mw690/003ZNZaczy7aZfb1mPmd0&690
一.大场镇
1.上海金皇讲寺(佛教):位于葑村丰宝路350号,原名金皇庙,始建于元代(1206~1368年),相传已有800多年的历史,该寺庙在历史上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由于历史变迁及寺庙长年失修等缘故,该寺庙于上世纪90年代初被拆除并改建成村办企业。
2010年初,葑村村委会对金皇庙破旧房屋进行了翻建重修。2011年1月底,经区民宗办同意,区佛协委派僧众入住,开始佛教活动场所的筹备工作。
2011年5月31日,经宝山区民宗办批准,金皇庙被正式登记为佛教固定处所,正式对外开放,并更名为“金皇讲寺”。
金皇讲寺为文殊菩萨道场,主奉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弘扬文殊般若法门,
千钵文殊菩萨圣像金身为沪上独有。千钵文殊菩萨,全称“千臂千钵千释迦文殊师利菩萨”,出自《千钵经》“于中有大圣曼殊室利菩萨,现金色身,身上出千臂千手千钵,钵中显现出千释迦”。
金皇讲寺的千钵文殊圣像雕刻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原供奉于上海宝山寺圆通宝殿,2011年5月迎请至大场镇金皇讲寺供奉。
2.永福庵(佛教):位于南陈路361弄2号,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庭院中有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所立的禁约碑,可为寺院所建年代一证。
“文革”初被查封,庵中的佛像、法器被付之一炬,庵房被生产队改作仓库和工场。永福庵是宝山地区唯一一所尼众道场,1996年1月,登记为佛教活动场所,2月6日,经批准永福庵重新对外开放,内有古石碑1块。
永福庵旧址在陈太路(现名锦秋路)联西村, 2002年,因市政建设需要,迁至南陈路现址,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建筑主体金壁辉煌,宏伟壮观。
永福庵建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等主要建筑物,天王殿东侧保留了建庵时,使用的过渡房,原状保持,并供奉着明德师太的遗像。
大殿两侧挂有明旸法师的题字:“觉心清净原无染
庭院东北角落竖立着一通石碑,高
二.顾村镇
3.广福寺:位于刘行广福村,始建于元朝元贞二年(1296年),据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石岗广福合志”记载,元朝元贞二年(1296年),印度僧人善学在江家宅(后称广福镇)建造普慧禅寺(后称广福寺)。
当时广福还是临海的村落,叫做江家宅。有印度僧人普慧在此地行船遇海难,被当地村民救起,为报答救命之恩,普慧在此建造寺院,名为普慧禅寺。在寺院落成大殿仪式上,普慧高诵“宁残身,广施福”,村民高声欢呼,改称为广福寺,江家宅也随之改名广福镇。
元朝天历元年(1329年),僧人善学进行扩建,寺内有九品观音堂、万佛阁等建筑,后来毁废。又据“刘行志”记载,明万历年间,僧人纯一发起大规模重建,广福寺发展为方圆2华里,各种庙房5048间的大寺院,当时号称“江南第一寺”,苏州寒山寺、南岳衡山等地都有来游学的僧人,从此广福寺声名远播。后几经战乱,寺庙毁坏,现重建中。
4.太平禅寺(佛教):位于富联路368号,始建于清乾隆年间(l736~1795年),传由肖城隍庙分出,因供奉太平老爷而名,迄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
民国六年(1917年)由顾鸿儒出资改建,毁于“八·一三”战事,抗战后修复。“文革”中佛像被毁,宗教活动停止,寺庙被小学、仓库所占用。庙址则因地方百姓保护而留存,
1998年12月,太平禅寺修复,改名“太平禅寺”。2004年7月,登记为佛教活动场所。2005年底,太平禅寺重建。重建后的太平禅寺,殿宇巍峨、金碧辉煌、庄严凝重,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建有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太平老爷殿等,作为宝山寺附属烧香点恢复宗教活动。
2006年11月6日上午,太平禅寺举行寺庙重建落成暨全堂佛像开光庆典活动,来自全市各地的佛教信众近万人参加,觉醒法师主持了开光活动。作为佛教寺院建筑,太平禅寺体现了追求对称的美学法则,它与佛教雕塑、绘画融合在一起,展示了佛教艺术的繁荣。
现在,太平禅寺已经成为顾村镇旅游胜地之一。每到初一、十五、岁末,和各个佛教纪念日,有上万信众从市区各地赶来,参拜祈愿,祝愿太平盛世。
http://s9/mw690/003ZNZaczy7aZfmX1uo48&690
5.三官堂:位于刘行广福村北街,始建年代不详。在道教神系中,三官大帝是早期道教尊奉的三位天神,即天官、地官、水官,亦称“三官大帝”,“三元大帝”,“三官帝君”,出现时间比三清尊神还早,且神阶很高的尊神,是道教最早敬奉供祀的神灵。
中国上古就有祭天地和祭水的礼仪,是祭祀天地水是皇帝的权利,庶民百姓只能祭祖。东汉时,张陵创立五斗米道,就以祭祀天地水三官,上三官手书作为道教徒请祷治病的方法。
旧时各地建有三官堂、三官殿等,民间奉祀天地水三官以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和十月十五日为神诞之日,道教徒都进庙烧香奉祀,或建金箓、黄箓道场,以祈福消灾。
http://s5/mw690/003ZNZaczy7aZfwmHNW74&690
三.罗店镇
8.惜福别院(佛教):位于沪太路7258号,此地初名“福寿庵”,后为“曹王寺”,始建于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因祭供汉初丞相曹参而得名。因沪太路扩建,曹王禅寺迁至嘉定区徐行重建,旧址易名为曹王禅寺惜福别院。
曹王寺此举得到了上海佛教协会特别是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上海佛教协会会长、玉佛禅寺觉醒大和尚的关心和支持,且在住持曙红法师的邀请下,扬州高旻寺退居方丈德林老和尚欣然题写“惜福别院”,以鼓励曹王禅寺在沪开此创举,实在是曹王禅寺一大喜事因缘!
2010年10月1日,惜福别院投入使用,由念佛堂、往生堂等组成,由居士负责日常事务管理,供老年居士使用。
曹王禅寺专门安排法师负责提供念佛学修上的指导和帮助,还定期开展佛法方面的讲座,提供临终助念、往生法事等佛教传统的临终关怀、助老爱老等义工活动。
9.宝山净寺(佛教):位于金星村塘西街,练祁河北岸,是宝山地区最大的佛教寺庙,闻名遐尔。始建于明正德六年(1511年),原名“玉皇宫”,系当地士绅唐月轩舍宅改建的道观。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重修真武阁,道光初年再修殿堂。咸丰十一年(1879年)毁于战争,仅存真武阁。此后,岁月更替,成住坏空,寺院迭经兴废。
光绪五年(1879年),太仓南广寺僧人今涌行脚至罗店,见宫殿破落,景色凄凉,遂携其徒念方发心募化重修殿堂,创建祖堂塔院,凿阿弥陀佛石佛碑为纪其事,至今仍存寺中。至光绪二十五年,重建山门,朝房、大殿、祖堂、塔院,改建真武阁为正殿,供佛像,并改名玉皇宫。嗣后遍历抗战,文革,殿堂佛像逐渐星散,殿宇被毁或作它用。
1988年,决定恢复宝山寺道场,由上从下达老和尚铁肩重振,十方善信慷慨解囊,共襄盛举,成就现有规模。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曾为寺院题词:“老有所终,大同理想。报众生恩,扶老为上。如奉父母,如敬师长。美哉梵宫,不殊安养。”
1989后1月15日,重放荣光,以宋王安石题宁波天童寺“青山捧出梵王宫”一句,易名“梵王宫”。1992年7月,梵王宫被列为宝山区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4月15日改名为“宝山寺”。1994年9月20日又定名为“宝山净寺”。2003年再次易名为“宝山寺”。
2005年5月,宝山寺因罗店老镇改造移地重建,用地数十亩,按丛林规范重修天王殿、钟楼、鼓楼、大雄宝殿、藏经阁、宝塔等建筑。历经五年精心打造,于2011年1月竣工。
新寺院采用传统伽蓝纵轴式布局,仿晚唐宫殿式建筑风格,以非洲红花梨纯木榫卯构造,很有气派,结构严谨,古朴厚重。寺院总建筑面积约1.2万平方米,占地三十六亩,规模居沪上佛教寺院前茅。新建有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观音殿、药师殿、伽蓝殿、祖堂、佛堂、藏经楼、法堂、方丈室、斋堂、僧寮等。
广场用地十六亩,建有山门、东西侧门、回廊(总长471米)等。还将建设占地三十亩的园林,其中有塔、阁、楼、台、水榭、水池、牌楼等配套建筑。己有500年历史的宝山古寺,是佛教信陡及观光游览的好去处。
10.三官堂:位于罗店镇亭前街西侧尽头,小三元桥堍下,始建年代不详。亭前街,是罗店镇老街,三官堂(庙),也是老庙了,就是当地百姓供奉天、地、水三官神的庙,道经称: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11.马家桥庙:位于罗店镇罗南王家村唐家宅37号,始建年代及庙宇历史不详,平时不开放,每逢初一、十五等佛教纪念日,供当地人烧香拜佛。
四.罗泾镇
13.萧泾古寺(佛教):位于沪太路8872弄50号,始建于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4年)。历史上这里曾有一座大寺庙,叫萧泾寺,原名“西林寺”,又名“褒忠寺”,相传该寺鼎盛时占地数百亩,大小厅堂房间多达5048间,为长江沿线七十二寺之首。
相传,在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封长子为太子,继承皇位,但长子死于明太祖之前,太祖再立长孙为皇太孙。朱元璋死后,长孙朱允炆继位,即建文帝。叔叔朱棣不服。1399年,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大兴“靖难”之师,从北京起兵,与侄子争夺皇位。经过三年残酷的征战,1402年,燕王大军攻破南京,朱棣黄袍加身,这就是永乐大帝明成祖,1421年,他即位后从南京迁都北京。长孙朱允炆(建文帝)失败后曾逃入萧泾寺内避难,其叔朱棣(永乐帝)得知后,愤而将寺焚毁,至于建文帝是否死在庙里,至今也无证实。
1937年“八·一三”事变,日寇从宝山老城厢至罗泾一路烧杀抢掠,肖泾村周围的民居几成废墟,唯有寺庙的残屋还保留着。抗战初,当地曾在寺庙残留房屋上办起小学,即肖泾小学原址(现罗泾中心小学的前身)。
2002年,民间筹资在原址重建萧泾寺,定名“萧泾古寺”, 2009年3月,登记为固定宗教活动处所。萧泾寺为药师佛道场,进山门后,新铸的刻有“萧泾古寺”铁香炉十分醒目,右侧为方形钟亭,四周围着36个转经筒。院子东面竖立着滴水观音塑像,下为莲花座,两侧为大象座。中间为药师道场,主供药师佛菩萨。西面厢房内供奉着千手观音,但看上去像男身。也许萧泾古寺与别的寺庙,真的有点与众不同。
http://s10/mw690/003ZNZaczy7aZfPM2RX29&690
15.观音堂(佛教):位于罗泾镇海虹村,北蕴川路,始建年代不详,平时不开放,每逢初一、十五等佛教纪念日,供当地人烧香拜佛。
http://s15/mw690/003ZNZaczy7aZfRNMMCae&690
http://s8/mw690/003ZNZaczy7aZfVarif77&690
17.老庙(佛教):位于罗泾镇高椿树村,金勺路,始建年代不详,平时不开放,每逢初一、十五等佛教纪念日,供当地人烧香拜佛。
http://s3/mw690/003ZNZaczy7aZfWRaXEf2&690
五.月浦镇
18.甘露寺(佛教):位于练祁路688号,钱潘村中钱宅东南方,原名“白衣殿”,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据今已有二百六十多年的历史。原有庙基十六亩,其中五间殿堂占地十二亩,寺内建筑气势恢宏。当时东有沙家庙,南有支春庙,西有赵王寺,北有沈家庙,白衣殿作为中心寺院香火极其鼎盛。
“文革”时,寺院建筑毁于一旦。因十方善信的保护,寺内佛像及文物得以保存至今。
2011年5月,因缘具足,宝山区佛教协会接管寺院,佛日增辉,古刹重光。惟明法师主持日常事务,筹备工作正式开始。因在大雄宝殿门口发现古井一口,故易名为“甘露寺”。
2012年10月,被批准为宗教活动场所。由于寺院年久失修,现正在重新整体规划设计。不久,一个崭新的具有明清风格的建筑群,将更好地为十方善男信女提供修学场所。
http://s15/mw690/003ZNZaczy7aZfZ167cfe&690
六.杨行镇
20.宝隆古寺(佛教):位于杨宗路558号,始建年代及寺院历史不详,却是宝山区在“文革” 后,保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几个寺庙中的一个。
此地本为“张扬寺”,最初为张十八郎土地庙及北小庙。土地本属一庙,因南北稍远,报赛未便,里人各立庙,并祀常山王。大庙,天号十五图。此首建祠庙,祀汉张耳。后里人三处立庙,并祀。
自2006年起辟为烧香点以来,依附于“千年古银杏树”之“灵气”,仰仗佛菩萨慈光加持,香火鼎盛、佛号不断,四方信众虔诚朝礼、趋之若鹜。
然后因房屋简陋、殿堂局促,有失寺院丛林之清净庄严,难以启建大型法会,上求下化。为此,有僧人提出重修“张杨寺”,经请示有上级关部门的同意,拟重修张扬寺,并同时更名为“宝隆古寺”。
古寺内一寺多殿,佛、道两教合一处。进山门右侧便是大庙老爷殿和小庙老爷殿,供奉着大小老爷。往前走,就是大雄宝殿,供奉着西方三圣和千手观音,大殿前方则是原张杨寺大香炉。再往里走,是地藏殿,供奉着地藏王菩萨。寺内还有杨行北宗桂介木。
在上海郊区农村中,许多村庄都建有一座气势不凡的庙字,俗称老爷殿,殿中供奉着几尊老爷,主要职责是保佑本村平安,一般是初一、十五,烧香点烛,以求一方百姓平安、五谷丰登。
久而久之,村民们就把当时塑好老爷后的“开光”之日,定为老爷寿日,先点三炷香,点一对红烛,供一盏长明灯,然后磕头许愿,主要内容当然是保佑一年事业有成、平安富贵,故又称“拜老爷”。并进行一年一度的祭庆活动。
http://s1/mw690/003ZNZaczy7aZgaC6M870&690
21.周世观音堂(佛教):位于杨行镇杨宗路558号,始建年代不详,原名水月庵,供奉观世音菩萨及祭祀汉常山王张耳。原在月浦,现与宝隆古寺并在一处,寺内有路相通。
http://s12/mw690/003ZNZaczy7aZgczDrd1b&690
七.淞南镇
八.宝山城市工业区
23.永寿禅寺(佛教):位于宝山城市工业园区,锦秋路2327弄,已拆除。据当地老人讲,永寿禅寺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现在正在筹划重建中。每逢农历初一,十五临时开放,供信众进香,只有寺院西北角的一株老银杏,孤傲的身影似乎在诉说。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