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解州关帝庙与永济普救寺,山西旅行之九

(2016-11-30 15:03:15)
标签:

解州关帝庙永济普救寺

分类: 1.旅游

解州关帝庙与永济普救寺

http://s7/mw690/003ZNZaczy76OYrFkNMc6&690

     金秋十月,大伟携夫人到山西省自由行两周, 第九站为运城市。

           运城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古称河东,为山西省省辖地级市之一。运城因“盐运之城”得名,素有“五千年文明看运城”的说法,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运城是关公故里,许多民间传说,如女娲补天、黄帝战蚩尤、舜耕历山、禹凿龙门、嫘祖养蚕、后稷稼穑等故事均发生在运城。而史上许多著名人物如张仪、司马迁、薛仁贵、王勃、王之涣、王维、柳宗元、司马光等都和运城有关。

          运城市辖盐湖区1个市辖区;永济市和河津市2个县级市; 绛县、夏县、新绛县、稷山县、芮城县、临猗县、万荣县、闻喜县、垣曲县、平陆县10个县。

         运城市文物旅游景点众多,国家级有90处、省级57处、市级31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最多的地级市。

         驰名中外的有:武庙之祖解州关帝庙、中国四大名楼之一的鹳雀楼、道教三大祖庭之一的永乐宫、《西厢记》故事发生地普救寺、中华祭祀祠庙之冠“后土祠”、山西最大湖泊“运城盐湖”、五老峰、黄河大铁牛等名胜古迹。

        1.解州关帝庙:位于运城市解州镇西关,创建于隋开皇九年(589年),宋、明时曾扩建和重修,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毁于火,经十余年始修复。

 解州关帝庙,总面积22万平方米,共有房舍200多间,分为正庙和结义园两部分,是现存规模最大的宫殿式道教建筑群和武庙,被誉为关庙之祖武庙之冠。庙内悬挂有康熙御笔义炳乾坤、乾隆钦定神勇、咸丰御书 万世人极、慈禧太后亲书威灵震叠等匾额,代表建筑是春秋楼,解州关帝庙景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http://s12/mw690/003ZNZaczy76OYy7CFd7b&690

http://s16/mw690/003ZNZaczy76OYyJKmXff&690

http://s8/mw690/003ZNZaczy76OYyNg0L07&690

http://s6/mw690/003ZNZaczy76OYyQkN7b5&690

http://s13/mw690/003ZNZaczy76OYyUzOQ3c&690

http://s7/mw690/003ZNZaczy76OYCBY9g66&690

http://s9/mw690/003ZNZaczy76OYzN5I468&690

http://s13/mw690/003ZNZaczy76OYzRgGE1c&690

http://s9/mw690/003ZNZaczy76OYzUBTi68&690

http://s7/mw690/003ZNZaczy76OYA0yNwc6&690

 2.池神庙:位于运城市城南,古称卧云冈。坐北向南,面临银湖(盐池),别具风光。唐大历间以神赐瑞盐,遂建池神庙奉之。北宋崇宁四年(1105年)奉东池神为资宝公,西池神庙为惠康公,大观二年(1108年)进爵为王,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赐庙号宏济,大德二年(1299年)加神号广济、永泽,明洪武初年正号盐号灵佑,十九年重修,清顺治,雍正均有补葺。原为山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http://s1/mw690/003ZNZaczy76OYGGgVi70&690

http://s5/mw690/003ZNZaczy76OYGJu6w44&690

http://s9/mw690/003ZNZaczy76OYGMgbK38&690

http://s10/mw690/003ZNZaczy76OYGPnZL59&690

http://s13/mw690/003ZNZaczy76OYGRRyk1c&690

http://s6/mw690/003ZNZaczy76OYGUC8Za5&690

http://s5/mw690/003ZNZaczy76OYGZcKE34&690

 3.普救寺:位于永济市蒲州镇西厢村,始建于唐武则天时期,原名永清院,是一座佛教十方院。元代王实甫《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中说的“红娘月下牵红线,张生巧会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普救寺内。

 在中国历史名剧《西厢记》问世后,使得这个“普天下佛寺无过”的普救寺名声大噪,而这段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千百年来一直撼动着人们的心灵,使它成为蜚声著誉的游览胜地。

 寺内有座方形砖塔,原名舍利塔,俗称莺莺塔,因《西厢记》缘故被更名为莺莺塔而闻名遐迩。莺莺塔,这座塔同北京天坛回音壁、河南宝轮寺塔、四川潼南县大佛寺内的“石琴”,并称为中国现存的四大回音建筑;和缅甸掸邦的摇头塔、匈牙利索尔诺克的音乐塔、摩洛哥马拉克斯的香塔、法国巴黎的钟塔、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并称为世界六大奇塔。


http://s7/mw690/003ZNZaczy76OYNjWqWe6&690

http://s13/mw690/003ZNZaczy76OYSuxEobc&690

http://s12/mw690/003ZNZaczy76OYOdNvZ3b&690

http://s10/mw690/003ZNZaczy76OYOib4lc9&690

http://s14/mw690/003ZNZaczy76OYOm4d7ad&690

http://s10/mw690/003ZNZaczy76OYOp6rL29&690

http://s9/mw690/003ZNZaczy76OYP0ZeMb8&690

http://s9/mw690/003ZNZaczy76OYP3Nxuf8&690

http://s10/mw690/003ZNZaczy76OYP6QQN99&690

http://s6/mw690/003ZNZaczy76OYPa9Rbe5&690

http://s1/mw690/003ZNZaczy76OYPWLF610&690

http://s4/mw690/003ZNZaczy76OYPZfyjd3&690

http://s15/mw690/003ZNZaczy76OYXwu9U8e&690

  4.永乐宫:位于芮城县城北龙泉村东侧,又名大纯阳万寿宫,因故址在永乐镇而命名为永乐宫。始建于元代定宗贵由二年(1247年),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竣工,施工期前后达110多年。金大定八年(1168年)毁于火,后重建。元中统三年(1261年)扩为大纯阳万寿宫

        1959年至1964年间,因修建三门峡水库,永乐宫正处于库区淹没区,被整体搬迁至芮城县城北郊的龙泉村附近,距离原址20公里许。

 永乐宫由南向北依次排列着宫门、无极门(龙虎殿)、三清殿、纯阳殿和重阳殿。在建筑总体布局上,东西两面不设配殿等附属建筑物,在建筑结构上,使用了宋代“营造法式”和辽、金时期的“减柱法”。

 三大宫殿内,满布永乐宫壁画,壁画总面积达960平方米。《朝元图》描绘的是群仙朝谒元始天尊的情景:青龙、白虎两神为前导,南极长寿仙翁和西王母等八个主神的四周,簇拥了雷公、电母、各方星宿神及龙、蛇、猴等多位神君,另有武将、力士、玉女在旁侍奉,全图近300个神仙朝着同一个方向行进,形成了一道朝圣的洪流。在用色上,采用了传统的重彩勾填方法。

        运城永乐宫,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http://s14/mw690/003ZNZaczy76OYZYMIB7d&690

http://s12/mw690/003ZNZaczy76OZ0l1Ev0b&690

http://s16/mw690/003ZNZaczy76OZ0XMfB8f&690

http://s2/mw690/003ZNZaczy76OZ10ULf41&690

5.五老峰:位于永济市东南的中条山脉,如碑文记述“条山秀甲三晋,五老峰嶙峋萃律秀丽更甲条山”。

五老峰原名五老山,晋代张僧鉴的《浔阳记》中有“五老峰横隐苍空,其形势如河中府虞乡县五老山”的记载,五老山之五老,源出于古代传授伏羲《河图》《洛书》五老之名。

        在《周易》成书之前,五老峰是河洛文化早期的传播地和北方道教全真派的发祥地之一,《七鉴道书》称之为道家天下第五十二福地,民间有晋北拜佛五台山,晋南问道五老峰”“北有五台观庙宇,南在五老看风光东华山之说。

       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有“奇峰霞举,孤标峰出,罩络群泉之表,翠柏荫峰,清泉灌项”的描写。北宋魏野《送陈越之河中宁亲》有“三台筵上飞觞送,五老峰前负米归”。历代文人墨客都有文章诗赋予以记述。


http://s6/mw690/003ZNZaczy76OZepQvH75&690

http://s4/mw690/003ZNZaczy76OZevtUne3&690

http://s12/mw690/003ZNZaczy76OZhxdb5cb&690

        6.鹳雀楼:位于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黄河东岸,又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始建于北周时期(557580年),楼体壮观,结构奇巧,风景秀丽,唐宋之际文人学士登楼赏景留下许多不朽诗篇,以王之涣《登鹳雀楼》最富盛名。之后历经隋、唐、五代、宋、金七百余年,在成吉思汗进攻中原时,毁于兵乱,仅存故址。明初时故址尚存,后因黄河水泛滥,河道摆动频繁,其故址难以寻觅,人们以蒲州西城楼当作鹳雀楼,登临作赋者不绝。

199712月,鹳雀楼开始复建,20029月,新鹳雀楼落成并接待游客,新建的鹳雀楼为仿唐形制,四檐三层。


http://s8/mw690/003ZNZaczy76OZjsOtF27&690

http://s8/mw690/003ZNZaczy76OZjvvmL17&690

        7.唐开元铁牛:位于永济市蒲州城西,黄河古道东岸,历史上著名的古黄河渡口,蒲津渡和蒲津桥就在此处。唐开元铁牛亦称唐代大铁牛、黄河大铁牛,各四尊,铸于唐开元十三年(725年),为稳固蒲津浮桥,维系秦晋交通而铸。元末桥毁,久置不用,故习称“镇河铁牛”。

        因黄河变迁东移,开元铁牛等没入水中,逐渐为泥沙埋没。据当地老人回忆,枯水季节,下水还可摸到铁牛牛角,行船还有被牛角挂伤船底的情况。上世纪五十年代后,三门峡库区蓄洪,河床淤积,再加上河水西移,到了六七十年代铁牛已被深埋于黄河水面下2米有余的河滩里了。

        1988年,永济县博物馆经过一年多的查访勘探,首次发现了黄河古渡口的蒲津渡遗址。19898月,在蒲津渡遗址上经勘查发掘,处于黄河古道东岸的四尊铁牛、四个铁人、两座铁山、一组七星铁柱和三个土石夯堆全部出土。

        四尊开元铁牛旁各有一铁人,如牧策牛,牛造形生动,前腿作蹬状,后腿作蹲伏状,矫角、昂首,牛体矫健强壮,尾施铁轴,以系浮桥。铁牛分南北两组。两牛一组,前后摆列,面朝西。铁牛每尊高约1.9米,长约3米,宽约1.3米,牛尾后有横轴,直径约0.4米,长约2.3米。轴头有纹饰,各轴不同,分别有连珠饰、菱花、卷草、莲花等。铁牛头西尾东,面河横向两排。伏卧,两眼圆睁,呈负重状,形象逼真。牛尾后均有横铁轴一根,长2.33米,用于拴连桥索。牛侧均有一铁铸高鼻深目胡人作牵引状,现已露出地面部分高15米,肩宽06米。四牛四人形态各异,大小基本相同,据测算,铁牛各重约30吨左右,下有底盘和铁柱,各重约40吨,两排之间有铁山。

        唐开元铁牛,是蒲津渡桥遗址最突出的遗物,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重量最重、历史最久、工艺水平最高的珍贵文物,在国内外极为罕见。


http://s3/mw690/003ZNZaczy76OZlaC5kc2&690

http://s12/mw690/003ZNZaczy76OZldV9xfb&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