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0年全国第五届优质课评比:《函数的奇偶性》

(2013-08-20 20:13:42)
标签:

转载

整理

人教网

分类: 人教版必修一
1.3.2《函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第三中学 王志毅

一、教材分析

 

“奇偶性”是人教A版必修1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的第3节“函数的基本性质”的第2小节。

 

奇偶性是函数的一条重要性质,教材从学生熟悉的,入手,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函数的奇偶性.从知识结构看,它既是函数概念的拓展和深化,又为是续研究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三角函数的基础。因此,本节课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学习奇偶性,能使学生再次体会到数形结合思想,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事物,感受数学的对称美。

 

二、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认知基础看,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并且有了一定数量的简单函数的储备。同时,刚刚学习了函数单调性,积累了研究函数的基本方法与初步经验。

 

从学生的思维发展看,高一学生思维能力正在由形象经验型向抽象理论型转变,能够用假设、推理来思考和解决问题。但是,学生看待问题还是静止的、片面的,抽象概括能力比较薄弱,这对建构奇偶性的概念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判断一些简单函数的奇偶性。

 

2.能运用函数奇偶性的代数特征和几何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奇偶性概念的形成过程,提高观察抽象能力以及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自主探索,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感受数学的对称美。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函数奇偶性的概念和几何意义。

 

难点:奇偶性概念的数学化提炼过程。

 

五、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为主,直观演示法、类比法为辅。

 

六、教学手段

 

PPT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观图激趣

 

出示一组轴对称和中心对称的图片。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激发学习兴趣。

 

(二)指导观察、形成概念

 

探究1.观察下列两个函数图象,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吗?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与入手,顺应了同学们的认知规律。

 

2填函数对应值表,找与有什么关系?

 

 

 

 

0

1

2

3

 

 

 

 

 

 

 

 

 

 

 

 

 

0

1

2

3

 

 

 

 

 

 

 

 

 

设计意图:从“形”过渡到“数”,为形成概念做好铺垫。

 

3.通过填表,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填表,学生自己得出这一关系。

 

4.这种关系是否对任意一个都成立?你能用数学语言证明出来吗?

 

引导学生从函数解析式入手,通过证明,形成概念,板书偶函数的定义:

 

一般地,如果对于函数的定义域内任意一个,都有,那么函数就叫做偶函数(even function).

 

设计意图:从特殊到一般,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形成偶函数的概念。

 

5.例如,函数与是( )函数,他们的图象分别如下图(1)、(2)所示.

 

  

 

探究2.观察下列两个函数图象,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吗?

 

 

 

2填函数对应值表,找与有什么关系?

 

 

 

 

0

1

2

3

 

 

 

 

 

 

 

 

 

 

 

 

 

0

1

2

3

 

 

 

 

 

 

 

 

板书奇函数的定义:

 

一般地,如果对于函数的定义域内任意一个,都有,那么函数就叫做奇函数(odd function)。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

 

(三) 学生探索、领会定义

 

探究3.下列函数图象具有奇偶性吗?

 

 

 

设计意图:深化对奇偶性概念的理解,强调:函数具有奇偶性的前提条件是——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

 

2.如果函数是偶函数,则它的图象有什么特征?如果是奇函数,则它的图象有什么特征?

 

设计意图:明确奇偶性的几何意义。

 

(四)知识应用、巩固提高

 

例1   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1)

 

(2)

 

(3)

 

(4)

 

学生活动:尝试独立解答部分习题。

 

教师活动:打开PPT,出示问题,强调解题格式,板演部分解题过程,带领学生归纳解题步骤:

 

首先,确定函数的定义域,并判断其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

 

其次,确定与的关系;

 

最后,得出相应的结论。

 

设计意图:及时巩固所学的新知,通过例题,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能加以应用,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过程中的成就感。

 

例2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为非奇非偶函数。

 

例3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

 

例4:(1)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2)如图是函数的一部分,你能根据的奇偶性画出它在轴左边的图象吗?

 

 

 

设计意图:考察学生综合运用奇函数的代数特征和几何意义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练习已知:是偶函数,是奇函数,试将下图补充完整。 

 

 

(五)总结反馈

 

通过本堂课的探究:

 

(1)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你最深刻的体验是什么?

 

(3)你心里还存在什么疑惑?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六)分层作业、学以致用

 

必做题:课本第36页练习第1-2题。

 

选做题:课本第39页习题1.3A组第6题。

 

思考题:课本第39页习题1.3B组第3题。

 

设计意图: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人差异,加强作业的针对性,对学生进行分层作业,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进一步达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012-10-08  人教网
1.3.2《函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说明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第三中学 王志毅

敬的各位专家评委、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我说的课是人教A版必修1第一章第3节第2课时“函数的奇偶性”。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和学法的分析、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奇偶性”是人教A版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的第3节“函数的基本性质”的第2小节。

 

奇偶性是函数的一条重要性质,教材从学生熟悉的及入手,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函数的奇偶性。从知识结构看,它既是函数概念的拓展和深化,又是后续研究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三角函数的基础。因此,本节课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认知基础看,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并且有了一定数量的简单函数的储备。同时,刚刚学习了函数单调性,已经积累了研究函数的基本方法与初步经验。

 

从学生的思维发展看,高一学生思维能力正在由形象经验型向抽象理论型转变,能够用假设、推理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3.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以及新课标理念,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判断一些简单函数的奇偶性。

 

(2)能运用函数奇偶性的代数特征和几何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奇偶性概念的形成过程,提高观察抽象能力以及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自主探索,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感受数学的对称美。

 

从课堂反应看,基本上达到了预期效果。

 

4.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函数奇偶性的概念和几何意义。

 

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虽然“函数奇偶性”这一节知识点并不是很难理解,但知识点掌握不全面的学生容易出现下面的错误。他们往往流于表面形式,只根据奇偶性的定义检验成立即可,而忽视了考虑函数定义域的问题。因此,在介绍奇、偶函数的定义时,一定要揭示定义的隐含条件,从正反两方面讲清定义的内涵和外延。因此,我把“函数的奇偶性概念”设计为本节课的重点。在这个问题上我除了注意概念的讲解,还特意安排了一道例题,来加强本节课重点问题的讲解。

 

难点:奇偶性概念的数学化提炼过程。

 

由于,学生看待问题还是静止的、片面的,抽象概括能力比较薄弱,这对建构奇偶性的概念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因此我把“奇偶性概念的数学化提炼过程”设计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1.教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以引导发现法为主,直观演示法、类比法为辅。教学中,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从课堂反应看,基本上达到了预期效果。

 

2.学法 

 

让学生在“观察一归纳一检验一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从而使学生掌握知识。

 

三、教学过程

 

具体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交流的过程,共分六个环节:设疑导入、观图激趣;指导观察、形成概念;学生探索、领会定义;知识应用,巩固提高;总结反馈;分层作业,学以致用。下面我对这六个环节进行说明。

 

(一)设疑导入、观图激趣

 

由于本节内容相对独立,专题性较强,所以我采用了“开门见山”导入方式,直接点明要学的内容,使学生的思维迅速定向,达到开始就明确目标突出重点的效果。

 

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对称美。再让学生观察几个特殊函数图象。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片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为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

 

(二)指导观察、形成概念

 

在这一环节中共设计了2个探究活动。

 

探究1 、2 数学中对称的形式也很多,这节课我们就以函数和=︱x︱以及和为例展开探究。这个探究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来实现的,由于有图片的铺垫,绝大多数学生很快就说出函数图象关于Y轴(原点)对称。接着学生填表,从数值角度研究图象的这种特征,体现在自变量与函数值之间有何规律? 引导学生先把它们具体化,再用数学符号表示。借助课件演示(令 比较 得出等式 , 再令 ,得到  )  让学生发现两个函数的对称性反应到函数值上具有的特性, ()然后通过解析式给出严格证明,进一步说明这个特性对定义域内任意一个 都成立。 最后给出偶函数(奇函数)定义(板书)。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把对图形规律的感性认识,转化成数量的规律性,从而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切实经历了一次从特殊归纳出一般的过程体验。

 

(三)学生探索、领会定义

 

探究3 下列函数图象具有奇偶性吗?

 

 

 

设计意图:深化对奇偶性概念的理解。强调:函数具有奇偶性的前提条件是——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四)知识应用,巩固提高

 

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4道题

 

例1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选例1的第(1)及(3)小题板书来示范解题步骤,其他小题让学生在下面完成。

 

例1设计意图是归纳出判断奇偶性的步骤:

 

(1) 先求定义域,看是否关于原点对称;

 

(2) 再判断f(-x)=-f(x) 还是 f(-x)=f(x)。

 

例2  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例3 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例2、3设计意图是探究一个函数奇偶性的可能情况有几种类型?

 

例4(1)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2)如图给出函数图象的一部分,你能根据函数的奇偶性画出它在y轴左边的图象吗?

 

例4设计意图加强函数奇偶性的几何意义的应用。

 

在这个过程中,我重点关注了学生的推理过程的表述。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学生对函数的奇偶性认识、理解和应用都能提升很大一个高度,达到当堂消化吸收的效果。

 

   (五)总结反馈

 

在以上课堂实录中充分展示了教法、学法中的互动模式,“问题”贯穿于探究过程的始终,切实体现了启发式、问题式教学法的特色。

 

在本节课的最后对知识点进行了简单回顾,并引导学生总结出本节课应积累的解题经验。知识在于积累,而学习数学更在于知识的应用经验的积累。所以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增强错误的预见能力是提高数学综合能力的很重要的策略。

 

(六)分层作业,学以致用

 

必做题:课本第36页练习第1-2题。

 

选做题:课本第39页习题1.3A组第6题。

 

思考题:课本第39页习题1.3B组第3题。

 

设计意图: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人差异,加强作业的针对性,对学生进行分层作业,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进一步达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以上是我对教学设计的六个环节的简要说明。

 

作为一线教师,课改之路任重而道远,在此引用一句古人的诗句来与同行共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非常感谢各位的关注!谢谢!

                                                                           2012-10-09  人教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