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内受精与早期胚胎发育》说课稿
(2018-03-21 21:34:20)
标签:
教育 |
《体内受精与早期胚胎发育》说课稿
西安市鄠邑区第一中学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3专题三胚胎工程第一节《体内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本节课进行说明,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所有的教学活动是以教学资源为依据进行开展的,我认为自己的教学资源主要是两部分:课标、教材以及学生。
一、
1.
《体内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部分是学习本专题的基础。由于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必修部分,都没有明确的要求,这就使这部分内容,显得尤为重要,教学中应予重视。本节中前半部分介绍了动物体内精子和卵子的发生,这一知识在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的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中已做过相对详细的介绍。本节知识基于此已知知识,再向下延伸:精卵形成后,如何形成受精卵的?一个小小的受精卵又是如何发育成一个多细胞完整个体的?这一知识正是下一节中将要介绍的《体外受精》的生物体内的生理基础。
2.教材的特点:
本节是全专题的基础,理论性较强,学生会感到抽象和深奥,也不适宜过分探究。但本专题又是社会热点,容易调动学习兴趣。因此,宜借助多媒体和网络,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本节知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也借此对之前的知识进行复习,我将本节设计为2课时,第一课时复习精子与卵子的发生,同时对发生时间与场所作出强调,第二课时重点介绍体内受精与早期胚胎发育。在此我对第二课时进行说明。
教学活动的主体为学生,学生的特点决定了教学活动的开展。
二、
1、学生的知识特点:
关于哺乳动物的受精过程,有关精子和卵子的减数分裂过程在必修模块中已经学习过,教材对这部分内容只做了简要的介绍,而对学生没学习过的精子的变形、卵泡的形成、卵子成熟的两次减数分裂场所及时间等有关内容则进行了重点介绍,以使学生对精子和卵子发生的过程有更全面的了解。关于哺乳动物的受精过程,教材在初中和高中必修内容的基础上,突出了受精前精子的获能准备,受精过程中精子的顶体反应,卵子的透明带反应、卵黄膜的封闭作用及雄、雌原核的形成等生理活动的讲述,目的是为下一节内容的学习打基础。
2、学生的思维特点:
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仍以感性思维为主。哺乳动物的受精作用、精子和卵子发生过程中有关减数分裂的内容,学生已在必修模块中学习过,为本节课学习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加上现代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化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引人入胜,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我制定了如下下三维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简述哺乳动物的受精过程。
(2)简述哺乳动物的胚胎发育过程及其主要特点。
(3)认同胚胎工程建立及发展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初步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和合作精神。
(2)通过向学生介绍动物精卵细胞的形成和受精作用,使学生明确对生命奥秘的揭示愈加广泛和深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阅读、自学、质疑、讨论、训练和总结等环节,逐步提高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学习精卵形成和受精过程,使学生联系已有知识,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思维能力。
为了顺利的实现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实际情况,特制订以下教学重、难点。
四、
1.教学重点
(1)哺乳动物的受精过程。
(2)哺乳动物的胚胎发育。
2.教学难点
(1)哺乳动物受精过程中精子的获能、顶体反应、透明带反应、卵黄膜封闭作用的概念和生理功能。受精过程中的各个反应比较抽象、易混,脱离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2)哺乳动物胚胎发育各阶段的主要特点。整个胚胎发育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很容易将各个阶段精止化,不利于此部分内容的理解。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顺利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特采用以下教法:
1、直观演示法:
在讲述受精作用的场所及受精作用的过程时,我利用图片的投影、动画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快速阅读法
在教授受精作用和胚胎发育时,我首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本,自己发现不懂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
3、分组讨论法
在讲授受精作用的过程时,我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对受精作用的过程进行总结,之后我进行补充。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六、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以问题引出试管婴儿,指出体外受精是对动物自然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条件进行的模拟操作。从而引出新课的学习。
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试管婴儿为社会热点问题,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同时建构出本专题的知识框架,本节是理论基础,后面的胚胎工程技术均是对本节课的模拟。
2、新课推进
进入本节课的内容后,首先,通过学生自主看书,简单指出受精的概念和场所,这样学生很快就进入了本节课的情境,知道我们研究的主题是什么,在什么地方发生的。然后通过一个问题:(精卵细胞形成了,是否马上就可以受精?)把学生带入思考的状态,因为还有不明确的问题,所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紧接着追问:精卵形成后为什么不能马上受精?在回答为什么的过程中,
学生不仅了解了张明觉教授的贡献,增强了民族自豪感,也清楚了受精前准备阶段的原因。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可以形成受精过程的逻辑,明确需要经历的几个变化:精子穿越放射冠和透明带;精子进入卵黄膜;雄、雌原核形成;雄、雌原核的融合,产生受精卵,这样对第一个重点内容产生了初步印象,再通过多媒体动画进一步演示,学生分组讨论,概括出顶体反应、透明带反应、卵黄膜封闭作用的特点,我再进一步补充强化,从而将难点得到突破。过程的熟悉是深入理解的基础,这样就可以总结受精作用的意义而不显得突兀。
对于早期胚胎发育,学生通过读教材内容,记忆早期胚胎各个阶段名称及特点,自己梳理过程,最后师生可以合力落实。学生此时有了感性认识,再通过下列问题
1、胚胎发育的过程中,细胞分裂的方式是什么?
2、个体发育的起点和终点分别是什么?
3、全能性最高的是什么?
4、表中哪个阶段的分化达到最大限度?
3、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让学生把本节课的内容与相关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而不是断裂的片段。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自己总结、归纳的习惯。最后通过简单的练习,让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内容,增强解题的信心。第一个题考查学生对于保证单精入卵的两道屏障的理解情况,属于识记水平。第二个题考查学生对于受精过程的掌握情况,属于理解水平。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
一、受精:
1.概念:
2.场所
3.受精过程:受精前的准备阶段:
(1)精子获能:
(2)卵子的准备
4.生理意义:
二.胚胎发育:
(1)概念:
(2)场所:
(3)每个时期的特点:
八、说课堂反思
九、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