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数分裂》问题链教学法教学设计
(2018-03-21 21:25:27)《减数分裂》问题链教学法教学设计
【教材依据】
本节教学设计来源于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科书(必修2)新课标(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第一课时。本节是第二章的重点内容,同样也是整本书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在必修一中已经学习了细胞的物质组成、细胞的结构以及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是特殊的有丝分裂,因此本节内容承接有丝分裂,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全面认识细胞分裂的种类、实质和意义。同时本节内容为学生后面学习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奠定了细胞学基础。因此,本节课内容在知识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1 设计思路
1.1 指导思想
布鲁纳认为“知识获得是一个主动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传统教学模式是教师主讲课堂40分钟,学生只能充当“留声机”,新课程标准强调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习过程不应是学生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现成结论的过程,而应该是学生主动对知识进行意义建构,亲自参与活动并经历实践和创新过程。
高一学生已经掌握了有丝分裂,有性生殖等相关知识,这为本节课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观察分析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及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对于细胞中微观世界的物质变化缺乏感性认识,仍难以理解,较难抓住本质。因此,老师应给与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这部分内容。
围绕本节课教学目标和内容,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整合,积极探索设计一个可以让学生在其中自由探究和自主学习环境,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理念,具体做法是通过设置一系列问题情境,以问题为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并引导学生讨论,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习。并引导学生动手制作,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从而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中,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观察,阅读,思考,分析,讨论,探究,动手,合作等,来开展学生之间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自己主体活动,根据自身反馈信息来形成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
2 教学目标
2.1 知识与技能
(1) 掌握减数分裂的过程;
(2)
理解精子形成过程和卵细胞形成过程,比较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3过程与方法
(1)
学会用对比的方法来获取新知识的自学能力;
(2)
学会识图、绘图;
(3)
总结整理知识结构;
2.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感受学习和成功的喜悦;
(2)
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素养;
(3) 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
3 教学重点与难点
3.1 教学重点
减数分裂的过程和概念;
减数分裂是特殊的有丝分裂,是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细胞学基础。学生只有掌握了减数分裂的过程和概念,才能理解“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这句话,而减数分裂和基因分离定律、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是必修二的核心内容和高频考点。
教学难点:
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的变化规律、同源染色体和四分体的概念,以及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减数分裂难就难在概念多、名词多,图像多,很多同学混淆了相关概念和图像,因此造成失分。所以本节的难点在于学生要理解相关概念,总结和归纳相关知识点。
4 教学准备
首先,笔者积极收集教育教学资源。再次认真阅读教材,阅读考纲,进而思考如何上课,整理教学设计思路。确定教学设计后,笔者开始制作课件,然后到生物实验室去准备上课过程中所用到的模型。
课时安排:1个课时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观察法、模型法
5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问题引入】:我们上学期学过,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有三种,是哪三种?
(答: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追问】有丝分裂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新产生的细胞与之前的细胞染色体数目一样)
【搭建支架】下面把课本翻到16页,观察问题探讨中的图,仔细观察果蝇的体细胞和配子中染色体有什么区别?
(答:配子染色体数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的一半;配子染色体是由体细胞每对染色体中分别取出一条组成的。)
【追问】这说明配子是如何产生的?(思考)
有丝分裂前后细胞染色体数目相等,说明配子不是通过简单的有丝分裂产生的。那配子到底如何产生?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特殊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
【提问】什么是减数分裂?减数分裂有何特点?
(学生阅读教材,说出减数分裂的概念并找出减数分裂特点。)
【师生总结】:
对象:
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
时期:
原始生殖细胞→ →成熟生殖细胞
特点:
细胞连续分裂两次,而染色体只复制一次
结果:
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比原始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半
【搭建支架】下面我们结合哺乳动物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介绍减数分裂的过程。
讲述:高等动植物的减数分裂发生在有性生殖器官内。人和其他哺乳动物的精子是在睾丸中形成的。(指导学生观察课本图2-1。)
睾丸里有许多弯弯曲曲的曲细精管。在曲细精管中,通过有丝分裂产生大量的精原细胞。每个精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相同,这说明精原细胞是通过哪种方式产生的?(答:有丝分裂。)
在精原细胞时期,进行了染色体复制。此时相当于有丝分裂的哪一个时期?(答:间期。)
复制的结果,染色体由两条单体组成(看板画),也和有丝分裂间期一样,染色体是细丝状,用光学显微镜是看不到的。
【教师播放动画】减数分裂是完整的动态变化过程,我们为了研究方便,所以将其分为了前期、中期、后期、末期等。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下完整的减数分裂过程。
边看边思考,减数分裂中“减数”即染色体数目减半具体发生在哪个时期?
(5分钟后)【学生讨论】看完动画后,学生分小组讨论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哪个时期
【随机抽取学生回答】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
【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归纳每个时期的特点】下面大家自己阅读本节教材,找到四分体、联会、非姐妹染色单体的概念,同时归纳出精子、卵子的形成过程。
【学生总结,教师补充】
(一)精子形成的过程
1.场所:
睾丸
2.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
体细胞(染色体数2n)有丝分裂
→1个精原细胞(染色体数2n)→间期:细胞体积增大、染色体复制
→1个初级精母细胞(染色体数2n)
→前期:联会、四分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
→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两侧
→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末期:形成2个次级精母细胞(染色体数n)
2)、减数第二次分裂
2个次级精母细胞(染色体数n)→4个精子细胞(染色体数n)→变形
→→4个精子(染色体数n)
3、相关概念: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
1个四分体=1对同源染色体=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
(二)卵细胞形成的过程
1、场所:卵巢
2、过程:
减数第一次分裂
体细胞(染色体数2n)有丝分裂→1个卵原细胞(染色体数2n)→间期:细胞体积增大、染色体复制→1个初级卵母细胞(染色体数2n)→前期:联会、四分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两侧→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末期:形成1个次级卵母细胞和1个第一极体(染色体数n)
减数第二次分裂
1个次级卵母细胞+1个第一极体(染色体数:n)→1个卵细胞+3个第二极体(染色体数:n)
【教师总结,追问】我们学习了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两者的图像如何区分呢?(教师通过PPT呈现出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图像)
【学生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
【学生回答】教师随机抽取学生进行回答,同时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和完善。
【师生总结】对于细胞分裂图像的鉴别,可以概括如下(三看鉴别法):
一看染色体的数目(奇偶性),①奇数:减Ⅱ;②偶数:看二;
二看有无同源染色体,①无同源染色体:减Ⅱ;②有同源染色体:看三;
三看有无同源染色体的特殊行为——联会、四分体、分离,①有则为减1;②无则为减Ⅱ或有丝分裂。
【学生活动】我们已经学习了减数分裂的过程,下面大家在老师发的教具模型中
摆出减数分裂的各个时期图像,同桌两两合作,一个人先摆,边摆图像边给同桌讲该时期的特点,然后交换。6分钟后老师随机抽人到讲台上给大家表演。
【学生展示】教师随机抽学生,重点展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后期以及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图像。通过摆模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记忆减数分裂的过程。
【本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减数分裂的概念和过程,重点掌握了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以及图像的识别方法。本节的作业是通过摆减数分裂模型总结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数目变化规律以及DNA的数目变化规律,下节课前我随机抽学号到黑板上画图。同时完成课时作业上的相关习题。
6
7
2、1
一、减数分裂
1.减数分裂的概念
对象: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
时期:原始生殖细胞→ →成熟生殖细胞
特点:细胞连续分裂两次,而染色体只复制一次
结果: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比原始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
(一)精子形成的过程
1、场所:睾丸
2、过程:
(二)卵细胞形成的过程
1、场所:卵巢
2、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