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师资格考试:高中数学《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学设计

(2019-03-08 13:54:32)
标签:

教师资格考试

分类: 教师资格

教师资格证考试

高中数学《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学设计模版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1)了解解集合的含义,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

(2)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

(3)初步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2过程与方法

( 1)观察关于集合的几组实例,初步感受集合语言在描叙客观现实和数学对象中的意义。

(2)通过实例,初步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多用实例形象的展示集合语言,增强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集合的含义,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教学难点:集合概念的理解.

教师资格证考试

高中数学《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学设计模版

教学过程

教学工具:多媒体

4.1一,新课引入 二,讲授新课 三,课堂练习 四,回顾小结 五,课外作业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新课引入

阅读以下例子,并提出问题:概括出他们的共同特征;他们能构成集合吗?各自的元素是什么?

(让学生分组讨论)

(1) 我家有爸爸、妈妈和我;

(2) 舟曲一中高一2班的全体同学;

(3)右手的5根手指头;

(4)我国的直辖市;

(5)1~20以内的素数。

(6)方程 2x2 x 1=0 的所有实数根

分析、归纳上述各个实例的共同特征,归纳出集合的含义。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的已有经验,启发学生思考培养概括能力。

(板书课题:1.1.1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

活动2【讲授】二、讲授新课

1.集合的概念:一般地,一定范围内某些确定的、不同的对象的全体构成一个集合(set)。

2. 表示方法:集合常用大括号{ }或大写的拉丁字母来表示,如集合A、集合B……,集合中的每一个对象称为该集合的元素(element),简称元。集合的元素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来表示,如a、b、c、 ……

探究能否构成集合,阅读教材第3页的思考,引导学生明确判断的标准是否能清晰的判断某个元素在不在该范围内。

3.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

问题:(1)A={1,3}问1,2哪个是A的元素?

(2){较大的正数}能否构成集合?

(3){0,0,1}表示是否正确?

(4){1,2,3}和{3,2,1}是否为同一集合?

(通过以上4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尝试总结集合元素的特征。)

(1)确定性: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是A的元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2)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对象),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3)无序性:一般不考虑元素之间的顺序,但在表示数列之类的特殊集合时,通常按照习惯的由小到大的数轴顺序书写。

4.集合元素与集合的关系用“属于”和“不属于”表示;

(1)如果 是集合 的元素,就说 属于 ,记作 a∈A

(2)如果 不是集合 的元素,就说 a不属于A , (“∈”的开口方向,不能把a∈A颠倒过来写 )

5.常用数集的记法:

(1)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 记作N,

(2)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 记作N*或N

(3)整数集:全体整数的集合 记作Z ,

(4)有理数集:全体有理数的集合 记作Q ,

(5)实数集:全体实数的集合 记作R

注:(1)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自然数集包括数0

(2)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 记作N*或N Q、Z、R等其它数集内排除0的集,也是这样表示,例如,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Z*

三、课堂练习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1,2}和{2,1},是两个集合 B {(0,2)}.中有两个元素

2.已知集合A= {0,1,-1,

x2 }则 x在实数范围内不能取哪些值

3.已知集合S={a,b,c }中的三个元素是三角形ABC的三边长,那么ABC一定不是( )

A.锐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等腰三角形

4,教材第五页练习第1题

(学生板演,并交换检查,以提高学习积极性)

四、回顾小结

1.集合的有关概念

2.集合中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3.常用数集的记法

五、课外作业

1.教材习题1.1A组第1题

2.已知集合{1,a,b}与{-1,-b,1}是同一集合,求实数a、b的值.

六、板书设计

一,新课引入

二,讲授新课

三,课堂练习

四,回顾小结

五,课外作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