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理论详解(一)

知识点: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运算,指头脑中可逆的动作。)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仅靠感觉和动作适应外部环境,应付外界事物。
认知特点:
(1)通过探索感知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
(2)低级的行为图式;
图示,简单来说指的是人脑中已有知识经验的网络,是可重复的行为模式。儿童通过感知和动作获得一定的经验,形成较为低级的行为图示。
(3)获得了客体的永恒性(9~12个月)。
客体永恒性,指的是儿童不能感知到外界物体,但仍旧觉得它是存在的,并没消失不见。儿童形成客体永恒性大致是在9个月大的时候。形成之前:把小孩子手中的奶瓶藏在身后,他看不到便以为消失了,不会寻找;形成之后:小孩子知道该奶瓶没有消失,会去寻找奶瓶。
2、前运算阶段(2-7岁)
(1)“万物有灵论”;
万物有灵,指的是儿童认为世间万物都是有生命的。例如:小孩子玩洋娃娃时,自己吃饭时,也会给洋娃娃喂饭。
(2)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自我中心,非日常所说的自私,而是指儿童只会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例如:“三山实验”。
如上图所示,桌面上有三座山的模型,首先让儿童从前后左右不同方位观察,接着让儿童站在一边,在他对面放置一个娃娃,最后向该儿童呈现该模型前后左右的图片,问儿童,娃娃所看到的是模型与哪张图片一致。该儿童选择自己所站的位置看到的模型图片。
生活例子:小刚喜欢吃棒棒糖,如果你问他,你妈妈喜欢吃什么,他会回答:妈妈喜欢吃棒棒糖。
(3)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刻板性;
不可逆,主要指的是儿童在思维的时候可以从A推导B,却不能通过B反推A,思维较为刻板。例如:询问该阶段的孩子:你有爸爸吗?孩子答:有,我的爸爸是xx;再问:你爸爸有孩子吗?孩子答:没有/不知道/应该有吧...
(4)没有守恒概念;
守恒概念指的是儿童认识到一个事物的形态无论如何改变,它的量始终保持不变。
例如:量杯实验,首先向儿童呈现两个大小相同、均盛满水的量杯,问:哪个杯子的水多,该时期的儿童能够判断两杯水同样多;接着,将一个量杯的水倒入一个高瘦的量杯中,将另一杯倒入矮胖的量杯中,问:哪杯多?答:高瘦的水多,因为杯子高/矮胖的水多,因为杯子宽。没有守恒概念,不能理解杯子形状改变,水的重量不变。
(5)作出判断时只能运用一个标准或维度。
例如量杯实验中,儿童在回答第二问时,只根据杯子高或者杯子宽来进行判断,不能多维度进行判断。
更多考试资讯请关注海南中公教师网(hi.zgjsk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