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当年那样理发

(2023-09-12 15:49:56)
标签:

过去

理发

        老伴儿向我讲过他小时候理发的事。
       老伴儿家在江苏农村。他小的时候,有人定期到村里为村民理发。理发师傅住在外村,挑一副理发挑子各村游走(我小时候在城里也见过挑担师傅理发的情景)。每十天到他们村里一次,给成年人不仅理发,还刮胡子、掏耳朵。给小孩儿理得有些马虎,赶上孩子上学,还会错过理发机会。
       村民轮流为理发师傅提供帮助:烧热水,管一顿午饭。
       理发当然要交费,按人头按年计费。当时人的收入少,理发师傅收的钱也很少。
       这种理发方式,对于理发师傅来说,比下地干活收入多。对于村民,方便了理发,也比进理发店理发省钱。一举两得,互利互惠。

       我儿子小的时候,我家附近的理发店很少。有时为了少跑路,我会带儿子到离家最近的一家小理发店理发。
       那个理发店只有一间门面。一个布帘子将屋子隔开,前面大半间屋主要用于营业,还放了一些生活用品,布帘子后面应该有一张床。一间屋既是营业室,又是一家四口的生活住房。尽管店小且简陋,因为附近理发店少,生意依然不错。
       理发师傅是外地人,个子很矮,当时还年轻,两个儿子都小。一门手艺养了一家四口人。
       如今小个子师傅当了爷爷,还在我家附近开店。换了地方,仍然是一间门面,只是一家人不住里面了。在郑州干了几十年,也该有自己的住房了。

       上面讲的两种情况已随着时代的进步、人民生活的提高,成为历史,一去不复返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看病记
后一篇:再逛丹尼斯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