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不自私的基因》有感:一本误导读者的科普著作(一)

(2018-10-31 19:33:50)
标签:

文化

分类: 读书笔记

读《不自私的基因》有感:一本误导读者的科普著作

(一)

关键词:《不自私的基因》(美)Josh Mitteldorf,Dorion Sagan著,杨泓 孙红贵 缪明珠译,广东人民出版社,20186月第一版。衰老的概念,对不老生物实例的质疑;《不自私的基因》中推崇的人类抗衰老方法的不科学性。

 

《不自私的基因》的书名具有很好的广告效应:《自私的基因》是行销几十年的畅销科普图书。《不自私的基因》的书名敲鸣亮响地反对“自私的基因”,向权威发出挑战——这是一个很好的噱头,它就是用这种方式与名著《自私的基因》关联起来。想必,《自私的基因》的读者都会因为《不自私的基因》书名的原因,而想看看它到底有什么高论,能驳倒《自私的基因》的观点——已经被它的忠实读者普遍接受的观点。然而,促使我购买并阅读《不自私的基因》一书的,并不是上述原因,而是《不自私的基因》中所探讨的生物衰老问题和人类抗衰老的研究。也许是作者为了论证“基因并不是自私”观点的需要,在《不自私的基因》中列举了一些不衰老生物的实例,用以说明:衰老并不是生物生命周期的自然法则;有些生物不会衰老;生物进化出衰老机制是基因不自私的典型例证。这些都是吸引我阅读的原因。尤其是作者“有些生物不会衰老”的观点,与我原有的认知相左。由于作者是美国著名大学的教授,又是比较知名的衰老研究专家,我阅读《不自私的基因》就像一个作业做错了的学生那样,诚惶诚恐地来聆听老师教导,努力纠正自己认知错误。我非常想看看作者的挑战性论述,非常想从《不自私的基因》中汲取“一个崭新”的观念,更新我的认知。

对于生物的生死和衰老(本文涉及的“生物衰老与生死问题”是针对多细胞真核生物而言的),我的认识是:

1.所有存活的生物都必将死亡。从哲学层面讲,生物有生,就必然有死。这是一个自然法则。或者说,它是生命科学体系中的一条“公理”,无须论证,也无法论证。正像欧几里得几何中的平行公理一样。当然,我们可以从哲学层面解释或说明“生物有生必有死”这条公理:因为,生物只是宇宙中物质的一种特别形态。宇宙本身是从无到有并逐渐走向消亡的。如果这一点还有争议,那么,宇宙中的任何物质形态如恒星系统,都是从无到有并再走向消亡的,这一点是科学所公认的,即“公理”。在这个过程中,物质是不灭的,但物质形态已经从一种形态演变为另一种形态;即前一种物质形态的消亡到后一种物质形态的诞生。这就是世间万物的生死轮回。地球上的生物只是物质的一种形态,它也遵循这个自然法则。

2.所谓生物的衰老是指,生物的生存能力随着其年龄的增长由强盛变为虚弱,并最终丧失生存能力的过程。具体到生理方面,衰老表现为,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物个体的某些甚至大部分生理功能在逐渐弱化或萎缩,身体的某些甚至大部分机能在慢慢降低或消减,并最终失去生理功能,导致身体机能消失。衰老的结果就是具体生物个体的死亡。

3.生物在走向死亡时,它必然经过衰老的过程;衰老是生物走向死亡的普遍方式。

以上三点就是我关于生物生死和衰老的认知。

为了更新我的关于生物生死和衰老的认知,我细致地阅读了《不自私的基因》关于生物衰老问题的内容,特别是那些作者用以论证其“有些生物不会衰老”观点的内容,我反复读了几遍。读第一遍时,作者《不自私的基因》中所列举的不老生物的实例真是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原来,我们这个星球上真有长生不老的生物,这并不是神话!读了第二遍,我有了点怀疑,作者所列举的都是一些低等生物的特例,好像作者也没有否定“衰老是高等生物的普遍生命现象”。这就促使我开始仔细剖析作者的相关论述。经过细致阅读,我发现作者的论述存在许多不科学不严谨的地方,有些甚至前后矛盾。遂开始对作者的有些实例和论述产生质疑。带着疑问读了第三遍,因为我并不是生物学方面的专业人士,我不能判断《不自私的基因》中列举实例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因此,我就从作者论述的逻辑角度,去审视作者所列举实例与其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发现《不自私的基因》中论述存在不少推理不严谨、不符合逻辑的地方。

作为一个科普著作,作者在《不自私的基因》中的许多论述缺乏对所涉及概念做必要的逻辑阐释,许多论述前后矛盾,列举的许多用来佐证自己观点的实例缺乏科学性和严谨性。这些都在一定程度误导了读者,传播了不科学的知识。至于《不自私的基因》文字中存在的前言不搭后语、同一概念的表述的前后不一致、同一事实定性论述的前后矛盾等等,问题就更多了,本文不去讨论——那很可能不是作者的原意(原文的意思),而是中文翻译者问题。

下面我就把我对《不自私的基因》中一些内容的科学性严谨性的质疑一一写出来。

1.作者关于“有些生物不会衰老,有些生物会逆衰老”的论述会使读者认为,作者在设法证明世界上存在永生不死的生物。

我相信,《不自私的基因》的大多数读者,他们关于衰老的认知是这样的:生物由生到死的生命周期中,生物经由一步步的衰老而走向自然死亡。生物的自然死亡就是衰老造成的;生物的自然死亡必经过衰老的过程。生物的衰老和自然死亡密不可分。大家可以想一想,在这样的衰老与死亡关系的认知中,如果世界上真的发现了“不会衰老的生物”,那读者的认知体系就会自然得出结论:这种生物不会死亡,它是长生不老的永生生物。

在《不自私的基因》的第一部分“衰老之谜”中,作者用很多篇幅对“有些生物不会衰老,有些生物会逆衰老”进行论述,并列举了一些所谓不会衰老和逆衰老生物的实例。作者在介绍这些不会衰老生物时,并没有对生物自然死亡与衰老的关系进行阐释和讨论,更没有否定衰老与自然死亡紧密关联的“读者认知”。因此,读者自然认为作者是在衰老与死亡不可分割的认知前提下,展开有关“有些生物不会衰老,有些生物会逆衰老”的论述的。问题就在这里,正如我上一段所述,既然作者承认衰老与自然死亡密不可分,那么,作者在《不自私的基因》中列举并论证地球上存在一些不会衰老的生物,就意味着作者在论述“地球上存在不会死亡的长生不老的永生生物”。

这完全是误导。我不相信,作者真的认为我们这个星球上存在“永生的生物”。而生物科学界的普遍认知是,地球上根本不存在什么“不会死亡的永生的生物”。地球的自然历史也证明这一点。

其实,作者列举并论述地球上“有些生物不会衰老,有些生物会逆衰老”,并不是要推翻“地球上没有永生生物”的真理。那他列举这些所谓不会衰老或逆衰老生物的目的是什么呢?我读第一遍时对此也百思不解。经过反复阅读,我从《不自私的基因》的论述逻辑上发现,作者想要推翻的是“衰老与死亡密不可分”的观点(《不自私的基因》中没有给出这个文字,是我感知的)。作者认为,生物走向死亡的方式不一定必须经过衰老过程;衰老并不是导致生物自然死亡的唯一原因(这个在《不自私的基因》中也没有清晰的文字,这是我感知的)。既然作者只是要推翻“衰老与死亡密不可分”的观点,那么,从论述的逻辑上讲,作者在列举地球上存在“不老生物”之前应该清晰地阐释以下几点:①给出《不自私的基因》的“衰老”概念:生物的死亡概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大。②“衰老”的判断:衰老是一个有明显时间阶段的生命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观察到生物的生理机能的明显的持续的下降。③衰老与死亡的关系:衰老是大多数生物走向死亡的方式,但有些生物会不经衰老而死亡即“不老而亡”。如果作者在《不自私的基因》中清晰地阐释了上述几点,那么,作者“地球存在不老生物”的论述,就不会推理出“地球上存在不会死亡的永生生物”的不科学的结论了。但是,很遗憾,作者在论述“有些生物不会衰老,有些生物会逆衰老”的前后,都没有清晰地给出生物衰老的概念,更没有理清生物自然死亡与衰老的关系,从而误导读者得出不科学的结论。这就是《不自私的基因》之所以会误导读者的关键所在——论述缺乏逻辑前提,没有清晰地设置论题,没有阐释界定相关概念。

话又说回来,上述有关生物衰老及与死亡关系的三点是从论述的逻辑角度得出的,它是避免《不自私的基因》误导读者得出“作者在论证地球上存在不会死亡的永生生物”结论的必要逻辑前提,但是,这并意味着这三点是科学的。关于这一点,我在下面“作者有关衰老的定义,非常不科学,导致《不自私的基因》中这方面的论述破绽百出”中会说明。

 

2.关于生物体积不会受限的问题。

《不自私的基因》第一部分,第2章,“错过房间里的大象”一节,正文第三段,“事实上,一些动物和树木一样,体积并不会受限。”作者对此句话还加了一个注:“动物的体重过重会降低效率。将大象的腿与羚羊的腿相比就清楚了。但对水生动物而言,这并不是问题。”

我认为作者此论有几个问题:先看注。作者认为陆生动物体重过重会降低效率。显然,其论据是地球的引力效应。水有浮力,动物可以通过增大体积来对抗地球的引力效应。这不错,但是作者忽略了一点:水对动物的活动有很大的阻力,水中动物的体积过大也会大大降低效率,将座头鲸与剑鱼相比就再清楚不过了。再看“事实上,一些动物和树木一样,体积并不会受限。”这个结论。按作者的注的前半句的道理“动物的体重过重会降低效率”,陆生动物的体重一定会受限。水中动物呢?正如我上边所述,因为水对运动的阻力,动物的体积过大也会降低效率,因此,水中动物的体积也会受限。就是说,从科学理论上讲,作者的论断不靠谱。那么,地球上生物的生命历史事实能证明作者“事实上,一些动物和树木一样,体积并不会受限。”这个论断吗?很遗憾,地球生物的整个进化历史中找不出这样的佐证。因为,人类迄今所发现的生物化石或生物个体的最大的哪一个,就是动物和树木体积受限的佐证!!!最大的就这么大!!!“最大”是什么意思?就是说,没有比之更大的了,这个“最”就是限!可以再放大这个“限”:人类迄今所没有发现最大的动物个体体积,远远小于一艘航空母舰,所发现的植物个体体积,远远小于纽约世贸大厦。更遑论更大体积的生物了。所以,无论主观的科学理论,还是客观的历史事实,都不支持作者的论断。

3.质疑:帝王鲑鱼和章鱼不经衰老而突然死亡。

《不自私的基因》中列举了死亡方式非常特别的动物,比如,帝王鲑鱼的死亡(第一部分,第2章,第7小节,单次生殖生物),章鱼的死亡(第一部分,第2章,第8小节 章鱼的厌食症)等,来论证“有些生物不经衰老而死亡”。作者认定帝王鲑鱼和章鱼是突然死亡,没有经过衰老。作者这样判断的标准是什么呢?《不自私的基因》中并没有清晰地给出这个判断标准。我根据《不自私的基因》中论述的前后逻辑关系判断,作者论述时隐含着一个判断标准(见本文第一部分“②衰老的判断”衰老是一个有明显时间阶段的生命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观察到生物的生理机能的明显的持续的下降。如果用这个标准看,鲑鱼和章鱼走向死亡时,就缺乏这样一个“明显的、衰老的过程”,因此,不能说它们的生命周期中存在衰老现象。也就是说,它们不会衰老。不过,反复品味其论述,还是感觉,《不自私的基因》中对此的论据缺乏说服力。

我们来看看,《不自私的基因》中所列举的帝王鲑鱼和章鱼,没有衰老而突然死亡的实例。就《不自私的基因》中的描述来看,它们的死亡就是很突然,没有明显的衰老过程。但仔细斟酌,你会产生一个疑问:人们在观察鲑鱼和章鱼的生命过程时,只是感觉它临近死亡前,其外形和活动能力没有变化。但是,人们并没有给出研究报告,用具体的生理检查数据说明,在它们突然死亡之前,它们的各项生理机能如内分泌系统、血液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等没有功能消弱或衰退。由于没有这方面的研究报告,从严格的科学逻辑角度,人们有理由怀疑:其实在它们死亡之前,它们的关键的生理器官的功能经历了由强到弱的衰竭过程,只是这个过程比较快,在野外自然环境下观察很难被察觉罢了。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就不能说鲑鱼和章鱼会不经衰老而死亡,更不能说它们不会衰老。

再者,作者《不自私的基因》中所隐含的衰老的判断标准本身也是存在问题的。由于野外观察受很多因素影响,受各种条件的限制,人们很难直接观察到“生物生理机能的变化”,更难检查到各项生理指标的变化,如果这种变化又比较快的话更是如此。因此,不能因为你没有观察到就认定某种生物“在观察期间”生理机能没有变化;不能因为野外研究没有“观察到生物的生理机能的明显的持续的下降”,就认定该生物不会衰老。

 

4.作者有关衰老的定义,非常不科学,导致《不自私的基因》中这方面的论述破绽百出。

作者在《不自私的基因》中没有用标准的教科书方式给出衰老的定义,也没有用简练的陈述句说明什么是衰老现象什么不是衰老现象。但是,作者心里是有衰老定义的,这就是在《不自私的基因》第一部分第2章“一个人口统计学家眼中的衰老”一节,隔三岔五冒出来的有关衰老的句子。我归纳起来就是:生物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死亡率增加,这样的生物就会衰老;如果随着年龄的增加其死亡率不再增加,这样的生物就不会衰老;如果随着年龄增长其死亡率逐年递减,这样的生物就出现了逆衰老现象。作者的这个“没有清晰给出”的衰老定义是借鉴了人口学家对人类衰老现象的认识。

这个定义非常成问题。

其一,人口学家的研究报告中人口死亡率是自然死亡率(即排除了因战争、大的自然灾害和大的流行病爆发等非人体自身因素所导致的人类短时间大量死亡)。而作者把这个定义用于研究其他野生生物就有偷换概念之嫌。这就比如作者列举的海胆,海胆的体积长大到一定程度它的天敌水獭就很难吃掉它,因此当海胆随着年龄增长体积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其死亡率会大大降低,作者因此说海胆是逆衰老动物。显然,作者这个例子中所统计的海胆死亡率不是自然死亡率(它的天敌的捕食是非海胆自身因素)。因此,就出现了海胆在一定的年龄阶段其死亡率大大降低的现象。很清楚,如果排除了天敌捕食所导致的海胆死亡,就不会出现这种现象。

作者利用人口统计学家研究人类衰老现象的结果,来论述其他生物的衰老问题,他有意无意地把人类的衰老模式作为参照物,以此来判断其他生物会不会衰老。这种逻辑错位比较方式得出的结论就非常不科学。例如,你说某某人活了90岁真长寿。这里,你是将某某人与他的同类——人的平均寿命作为参照物,这个结论就没有问题。但如果另外一个人将某某人的90岁寿命与阿留申鼬(平均寿命200岁)相比后说,某某人才活了90岁,还不到中年就去世了,真是短命啊!这就非常荒谬了!

另外,作者在《不自私的基因》中所给出的“逆衰老”和“不会衰老”两个概念,也是非常不科学的。《不自私的基因》中给出的“逆衰老”和“不会衰老”两个概念是以人口统计学家研究人类衰老现象的结果——人类的死亡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增加,这就是人类衰老的模式。因此,作者就认为,若某些生物的死亡率在某个年龄阶段出现不增加或降低的情况,那就是与“人类衰老的模式”不同,“不增加”按“人类衰老的模式”这就是停止衰老了,即“不再”衰老——不会衰老。“降低”就与“人类衰老模式”相反即“逆”衰老。请注意,作者概念中的关键点——与人类衰老的模式相比。这就是问题的关键:逻辑比较错位。实际上,世间各种生物的衰老模式是多种多样的;或者,更确切地说,各种生物的生命周期中各个生长阶段的死亡率是千差万别的,但它们的总的趋势和生命规律是:在其生命周期的最后阶段,其死亡率一定会随着时间延长逐步增加,甚至加速提高,直至到达顶点——100%死亡。我们不能因为各种生物在生命周期中死亡率的千差万别,不能因为其他生物与人类生命周期中死亡率的不同,而认定这些生物“逆衰老”和“不会衰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