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中送子观音的寓意
(2014-01-19 00:22:16)
在我国的艺术雕刻作品中送子观音可谓是数目最多的,我国历来是一个重视子嗣的国家,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旧时,如果结婚以后很长时间都没有子嗣,全家人就会因此而不安,生怕后继无人,没有香火,更怕遭到别人的耻笑。在中国的民间传统中,脸面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从一个人的脸面,到一个家庭的脸面,都关系着这个人或这个家庭在社会中的地位。因此,这些无形的压力就会压到没有子嗣的夫妻身上,而在“男尊女卑”思想严重的旧时,没有孩子的罪过更多还是会被归咎于女性。在那个年代,没有孩子几乎对女性是非常沉重的打击,甚至会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来。然而旧时医学不发达,女子本身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又很少有接触知识的机会,对这样的情况既感到恐惧,又感到茫然,于是便只有求助于神佛的力量。而这个神,就是传说中结婚生子的许愿神——送子观音。
观音本是一位外来的神仙,原名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是随着佛教传人中国以后才被人们所认识的。由于她大慈大悲的胸怀与有求必应的功效,深受中国老百姓的喜爱,并很快成为民间最受崇拜的神佛之一。因此虽然观音在佛教中并不是最高的神,但其在民间的影响力却远在佛祖释迦牟尼之上。而相传他可以为求子心切的夫妻送子,更是被重视子嗣的中国民间所称道。那些早已婚配而没有子嗣的妇女,更是拜倒在观音的神像前,求观音菩萨大发慈悲,赐给自己一男半女,也好传宗接代。所以全国很多地区在旧时都有祭祀观音的寺院,很多家庭更是在自家的祠堂里供奉观音,希望得到观音菩萨的庇护。观音在人们的印象中多是身着白色仙衣,温柔、端庄、面带微笑的妇女形象,通常是双手合掌,或手持杨柳枝和净瓶;或怀抱一个孩子;或足踏莲花等等。然而,最初的观音形象却远非如此,现在人们所认识的观音形象,是佛教传人中国以后,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演化而成的。
关于观音的身世也有不一样的说法。在印度佛教中,观音本是一位国王的长子,叫做不煦,不煦还有一个弟弟叫呢摩。父子三人都愿追随如来,并出家人佛门修道,后来都成了正果,并称为“西方三圣”。长子不煦向佛祖请求,愿行菩萨道,救助受苦受难的众生。如果听到众生受难时,念他的名字,就立即前往救护。佛祖答应了他的请求,为其取名为观世音,意思就是时时刻刻监察人世,只要听到人世有人遇难并念诵“观世音菩萨”之名,便立即前往解救。“观世音”是梵文的意译,又译作“光世音”、“观自在”、“观世自在”等。相传,在贞观年间,为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于是略去中间的“世”字,民间简称为“观音”。而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人们又为这位观音菩萨找了一个适合于中国文化的身世。北宋年间传说观音原是春秋时期楚庄王的第三个女儿,名叫妙善。楚庄王想给妙善找一个可以担当大任的驸马,将来继承自己的王位。但妙善自小吃斋信佛,根本不愿成婚,一心想削发为尼。无论楚庄王怎么劝说,都不能使她悔改。于是在盛怒之下,楚庄王命她饮剑自刎。但剑在她的脖子上,不仅没有伤害她,反而自断成上千节碎片。狠心的父亲最后下令把她闷死。最后她的灵魂来到阴间,阎罗王却又使她在南海普陀山复活。复活的时候,妙善站在普陀山一水池中的莲花上,并在普陀山修佛道,终成菩萨。
后来,楚庄王病危,妙善不念旧恶,化为一老僧前来献治病药方,药方要求用亲人的手和眼入药。老僧指示说可到南海普陀山中去见菩萨,取得这种药引子。而派去的人果然从菩萨那里带回了药引,楚庄王终于获得救治。楚庄王病愈后,亲自到普陀山香山寺谢恩,才知道献出手和眼的菩萨正是三女儿妙善,内心十分愧疚。为了弥补自己的过错,表达对儿女的怀念,令天下最好的能工巧匠为女儿雕刻一尊“全眼全手观音像”。可是工匠们却听成了“千眼千手观音像”,竟雕刻出了一座千眼千手观音像,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见到的千手观音的塑像。
观音在印度佛教中原是男性打扮,很多印度木雕佛像中的观音都是男性装束,在初传人中国时也是男性打扮。如敦煌佛画中的许多观音像都具有男性特征,有的甚至还有两撇胡子。《华严经》则直接描绘了观音作为男性的威武的形象。当然,根据佛教中的解释,菩萨都是既无生死,也无性别的。而为了与信徒接触的需要,菩萨可以自由变化。据说观世音有三十六种变化,变为女性就是其变化之一。而观音菩萨教化不同的人,就会以不同的形象出现在世人的面前。如《楞严经》中曾经记载道:“观世音尊者白佛言:
‘若有女子好学出家,我于彼前见比丘尼身,女王身,国王夫人身,命妇身,大家童女身,而为说法。”观音能以不同的性别、不同的身份来向不同的人说法,是因为他能作多种变化。观音的变化多端,使得她能及时“普救众生”。信奉佛教的人们认为,当人们遇到麻烦的时候,一念到他的名号,他便能立即变化成合适的身份降临。观音是可变的,而女性则更具有温柔、慈悲的本质,这就为她进入中国后变化为地地道道的女性提供了前提条件。
我国民间传说中的生育神并不统一,而各地民间和民族中传说的司管生育的神祗更是五花八门,但所管辖的范围和功用基本一致。人们祭拜他们也都是为了祈求这些生育神能够保佑自己的家族人丁兴旺,子嗣众多。佛教传人中国以后,由于观音的本性就是救苦救难,救天下苍生于水火,更有“有求必应”的美誉,所以观音菩萨很快就受到了中国老百姓的崇拜,而他也不再是单纯的佛教意义上的菩萨,而是成为一位具有广泛民间影响的神灵。原本为男性的观音菩萨,却在中国变成了一位慈祥的女菩萨,更是受到了妇女们的爱戴,并对她充满了信任与期望,家中的大事小情都会向观音菩萨祷告一番,希望得到菩萨的保佑,连生儿育女也成了观音菩萨所管辖的范围。由于求的人多了,观音菩萨可以使女子怀胎的传说也就被人们传诵开来。
相传,在旧时有个姓潘的员外,早年经商,家财万贯,非常信佛,经常行善布施。潘员外虽然非常富有,家中也有好几位貌美健康的妻子,多年以来膝下却没有一个孩子。眼见自己一天天老迈,潘员外非常着急,却没有办法。在他本命年的一天夜里,潘员外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白衣人约他第二天到江边相见。梦醒后,员外觉得非常诧异,不解梦中的奇遇,决定赴约。结果潘员外从日照三竿等到明月当头,一直没有任何白衣人的影子。正当员外无可奈何想要离去的时候,突然见江上漂来一物,在月光下发出奇异的光芒。这个东西一直漂到员外的附近,潘员外定睛一看,竟然是一个观音菩萨的圣像。员外是信佛的人,急忙将圣像打捞上来,并连夜送到附近的观音禅院中,并许诺要花重金重修庙宇,再塑金身。就在这天夜里,员外又梦见了白衣人。白衣人对员外的做法很是满意,并询问员外有什么请求。员外这才将自己多年的心愿和盘托出。白衣人让潘员外次日一早就前往观音禅院,在观音的神像前许愿。第二天一大早,员外就按照白衣人的吩咐来到寺庙上香许愿,并交给寺院的长老许多银两,作为修缮庙堂的费用。此后不久,潘员外就喜得一子。这件事很快就传扬开来,很多尚无子嗣的人都纷纷效仿,而且都是有求必应,非常灵验。潘员外得子以后,更是找来画师,让他根据自己的描述将梦中的白衣人画了下来,并虔诚地供奉。因此,后来人们也将观音菩萨称为“白衣大士”。
还有一个关于观音送子的传说,更有传奇色彩。传说在从前,在一座深山里有一个小道观,里面住着一个鬼迷心窍的道士,一心想要长生不老。他炼了一粒不死丹,却必须用一百颗小儿心做药引。于是道士接连几夜下山,偷来一百个小孩,准备剖膛取心。
就在道士准备取小儿心的这天夜里,正好赶上观音菩萨回普陀山,路过那座道观。观音忽然听见众多小儿的哭喊声,不觉心头一沉,急忙按下云头一看,但见无数小孩挤在一起啼哭,而边上还有一个面相凶恶的道士在磨刀。看到这样的情况,观音心里已经明白,就悄悄伸出手指一弹,将不死丹弹到地上,骨碌碌从道士面前滚了过去。道士一愣,慌忙爬到地上去捡。不料,不死丹一触即滚,弄得他手忙脚乱。这样滚滚爬爬,爬爬滚滚,一直滚爬到室外,眼看就要到手,突然一阵清风,将不死丹吹得无影无踪。道士非常懊恼:回到暗室一看,一百个小孩也不见了。原来,正是观音将道士引出暗室后,趁机救走了小孩。之后,观音作法刮起一阵大风,将一百个小孩都刮到附近县官的府门外,希望县官可以贴出告示,让百姓将小儿领走。
没想到,县官是个贪官,而且膝下无子,老百姓更是骂他“贪赃枉法,断子绝孙”。县官一听家门口突然多出无数个孩子,个个讨人喜爱,于是喜出望外,竟然要全部养起来归自己所有。他的老婆却是个财迷,就让县官只留下几个最好的,其他的让百姓认领回去,但认领每个孩子都必须交十两雪花银。县官拍手称是,于是第二天就叫差人在全城张贴告示,要百姓来领人。观音菩萨在空中看到这样的告示,不由得怒从心中起,刚要作法惩治,却略一沉吟,计上心来。
却说那县官夫妇正在想着好事,突然见衙役又匆匆来报:“老爷夫人不好了,布告给人改了!”县官一听便问:“谁改的,怎么改的?…‘上面只有这么四句‘救来百个小儿,养在州府衙门,传言失儿父母,赶快前去认领。’却不知是谁改的。”县官大怒,立刻派人去把告示揭下来,而回来的人却报告说告示如同镶在墙上,无论如何也揭不下来。这时,又有一名差役前来禀报:“老爷不好了,有个青年女子,领着许许多多男女,将一百个小儿全都认领走了!”“那还不快去抓!”县官夫人也急了。衙役哭丧着脸说:“那女子说了,老爷若要抓她,可上南海普陀!”县官夫妇一听,大吃一惊,心里想道:这个青年女子,莫非是观音菩萨变的?夫妻俩越想越怕,一个躺着,一个立着,身子像筛糠一样抖了起来,一直抖个不停,直到死去。
后来,一百个孩子都回到了父母的身边。而观音送子的消息不胫而走,渐渐在民间传开了。人们都感谢观音菩萨的大恩大德,而很多没有子嗣的人,也将希望寄托在观音菩萨的身上。于是,没有子女的夫妇便双双去“求子”,希望观音大士大慈大悲,赐予自己一个孩子传宗接代,以续香火。
中国人似乎对子嗣有着特殊的感情,直到今天,没有子女也会使很多夫妻难以接受。人们依然希望用各种途径使自己能有个健康、活泼的孩子,当然,现代医学与科学的发展,早就已经使人们认识到靠祈求观音来求子是不现实的,先进的医学技术也使人们了解了不育的症结所在。而人们也把单纯的祈求转化为对医学的信任,而那些能够妙手回春的医生,则成了真正的“送子观音”。即使如此,观音送子的传说与向观音求子的习俗,却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起,成为了中华传统的一部分。
农历二月十九日是传说中送子观音的诞辰。在旧时的这一天,人们都要到庙里烧香,祭拜观音菩萨,尤其是那些尚未生育的已婚女子,更是踊跃前来,虔诚跪拜。因为传说在这一天烧香许愿极为灵验,所以每到这天,观音庙里就非常热闹。有时候还夹杂着一两声儿童的哭闹声。原来,许愿如果灵验,就要在神像前还愿,意思是对神灵的感谢,而生下的孩子自然认为是观音菩萨所赐,自然也要一起来还愿,并顺便祈求观音菩萨能保佑孩子顺利成长。一般来说,到观音像面前求子的为妇女,虽然有些男子也会和自己的妻子一起祷告,不过在庙里进香求子的一般都是女性。
很多地区还各有其不同的参拜方式。如两广地区历来对观音送子的传说深信不疑,很多信徒要定期举办素食会,而这种素食会有时也叫“生菜会”。在粤语中,生菜与“生崽”的发音相似,于是很多善男信女在祭祀观音后的素食会上,多吃生菜,也希望讨个吉利,寓意早日得子,体现出人们期盼子嗣的迫切心情。
在所有信奉送子观音的地区,香火最盛的莫过于坐落于舟山群岛中的普陀山。普陀山是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又是传说中观音菩萨成道、布道的地方,自然少不了善男信女的祭拜。从唐朝开始,就有大量的香客到普陀山进香许愿,其中相当一部分人是为了求子而来。此后的历朝历代,来普陀山进香的人更是络绎不绝,每到观音诞辰这天更是人山人海。直到今日,作为佛教圣地和风景如画的名胜旅游区,普陀山依然以它画卷般的风景与瑰丽的传说吸引着大批的游客与香客。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