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坚守初心立德树人----浚县善堂镇中心小学特色与亮点

(2019-12-18 14:28:48)
分类: 实施方案材料及工作总结

坚守初心  立德树人

       ----浚县善堂镇中心小学特色与亮点

 

   善堂镇中心小学现有21个教学班,学生1206人,48名教师我校秉明德 厚学 勤俭 笃行”的校训,打造“”诵读经典国学 弘扬传统文化办学特色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全面发展,办学影响较大,周边群众对我校的育人模式、育人效果充分认可。

我校如今已连续28年在全镇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中稳居第一,先后荣获“浚县教学教研先进单位”、“浚县教育教学先进单位”、“浚县综合评估先进单位”“鹤壁市文明校园”、“鹤壁市示范性小学”、“鹤壁市教学教研先进单位”“鹤壁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单位”、“鹤壁市数字校园应用示范校”、“鹤壁市生命课堂实验学校”“鹤壁市教学改革先进单位”“河南省书香校园”等荣誉称号。经过全校师生共同努力,亮点如下:

诵读国学经典,弘扬传统文化

为使每一名学生的终身发展积淀厚重的国学底蕴,让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以促进学生终身发展,我校积极营造“诵读国学经典,弘扬传统文化”的书香校园我校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

经典诵读活动,成立了专项领导小组,制定了活动方案,以班为单位组织活动,由各班语文教师负责组织, 三年级结合课标推荐古诗词40首左右,四年级五年级 六年级结合课标推荐古诗词40——50首, 我们每天由语文老师或利用利用10分钟早读时间指导学生诵读或利用预备铃响后诵读,路队诵读,回家做完作业后诵读,机动时间各班主任安排。值周老师对各班诵读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形式不定。
     学校通过校园文化墙、黑板报等形式让学生随处可欣赏到经典佳作佳句,在有意、无意之中将经典记住。每学期要举办一次全校性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展示活动。以竞赛促使学生扩大经典的诵读量。通过活动来检测学生诵读方面的效果,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热情。
      为了打造良好的书香氛围,让经典诵读的声音响彻在校园各个角落,我校结合古诗词意境,融入儿童感兴趣的元素编排的一套古诗韵律操。这套结合传统文化教育、广场舞、韵律操等因素于一体的特色课间操,使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学习了古诗词文化,陶冶了情操,又激发了学生对中华经典文化的阅读兴趣,实现了锻炼身体与学习古诗词文化的良好互动,充分展现出我校师生团结奋进、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全校师生天天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学生诵记的古诗文,也许会忘,但在心灵纯净的童年时候记诵下来的东西,如同每天的饮食,会变成营养,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建构课堂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我校紧紧围绕“课堂教学改革”这一中心工作,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式,注重校本教研活动,建构特色教学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农村学生全面发展,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教学实践中,我校结合实际初步形成了“农村滚动快速作文组织法”和“小学阅读教学读写结合双主五环节”教学模式。

“农村滚动快速作文组织法”的教学操作方式是:教学在一学期的作文教学开始时,首先把全班学生按照成绩情况、兴趣爱好、性别差异、行为习惯等综合考量后分成A、B、C、D四类学生,然后按照“异组同质、同组异质”的原则分为6-8个竞赛队,每队形成一写作共同体,将一学期内的多项习作训练任务一次性公开,按“一队一任务”的方式,互错式滚动,通过当堂列纲、当堂铺写、当堂点评、当堂展示、当堂评比、当堂反思等形式,依照学生各项心理特点来实现课程资源的共享,从而实现班级化作文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阅读教学读写结合“双主五环节”基本教学模式是“阅读教学读写结合‘主导五环节’教学法” 和“阅读教学读写结合‘主体五环节’教学法”的合称

1)阅读教学读写结合“主导五环节” 教学法即:教师指导学生初读课文,感受语言——精读课文,品味语言——美读课文,积累语言—活读课文,运用语言——点评欣赏,交流语言。

2)阅读教学读写结合“主体五环节” 教学法。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读懂语言表达之意——发现语言特殊之形——品味语言表达之妙——迁移表达之例——享受语言之美。

我校构建的教学模式《农村滚动高效作文教学组织法》和《小学阅读教学读写结合“双主五环节”》均荣获市优秀课堂教学模式二等奖。

201611月善堂镇中心学校决定将我校语文课堂教学的成功课改经验在全镇进行推广,通过“全镇语文阅读教学读写结合研讨会”,“送课下乡”,“专题讲座”等活动向全镇小学教师进行传输,阅读教学读写结合“五环节”教学模式如今已经成为我镇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有力地促进了全镇语文教学的改革

2018年10月9日11日,第二届部编教材作文教学高峰论坛及尖端培训会在甘肃省景泰县举行,10月10日上午,我校贾慧敏老师精彩献课,展示了滚动课堂的神奇魅力。课后华中师范大学、中国文章学研究会副会长杨道麟教授主动上前与贾老师合影留念。学校被授予“全国滚动快速作文实验基地” 

20181129日,刘薇老师“陵城杯”全国幸福教育联盟第二届“全国中小学语文同课异构”课堂教学大赛执教的《望天门山》一课喜获小学组一等奖。我校校长张魁军代表我校在山东德州召开的“全国幸福教育联盟第八届年会暨第二届海峡两岸幸福教育论坛” 上做专题发言《打造基于核心素养下作文教学的幸福课堂

  201911月,课题成果《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在鹤壁市教体局举办的教改成果展示交流大会上展示,受到参会专家与老师的一致好评,并被《鹤壁日报》报道; 20191123日,我校贾慧敏老师河南省SCETF大语文教育科技节暨河南省第六届语文课博会执教的《慈母情深》被评为小学组优秀示范课。

三、以乡村少年宫为依托,放飞农村娃七彩梦

我校2015年启动少年宫建设工程河南省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建设的项目。文明办、教育局的正确指导下,我校按照重投入、覆盖广、抓得住”的原则,扎实推进了乡村少年宫建设。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教导主任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学校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成立了篮球、乒乓球、手工制作、泥塑、绘画、书法、经典诵读、音乐、舞蹈兴趣小组,按照自愿的原则,鼓励学生人人积极参与,使每个兴趣小组均有40名左右学生参与。乡村学校少年宫活动的正常开展,受到了教师、学生和家长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应。其中剪纸和泥塑社团活动更是开展的有声有色。

(一)剪纸社团

剪纸是集美术、手工、雕刻、文化、装饰于一体的综合性民俗艺术,犹如一株常春藤,古老而长青,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具有开发并引进课堂的价值。孩子们在画、剪、拼、贴的过程中,思维也随之灵动起来。通过开展剪纸兴趣活动,我们师生教学相长,共同进步,剪纸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而且陶冶了师生们的思想情操,更是我校素质教育成果的初步探索与展示。

1.培养目标

1培养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

2培养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

3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和社会交往能力。

4拓展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学习剪纸基础知识,掌握基本的剪纸技术。

2.活动形式

1收集有关剪纸历史背景资料,了解其历史发展及其艺术门类。

2了解各地的剪纸特色,搜集相关的民间传说,了解不同地方的剪纸风格。

3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剪纸艺术的欣赏评价,了解一历代艺术大师及代表作的艺术欣赏评价四对学生剪纸作品进行展示,每学期不少于一次

4引领学生参加各种校内校园的宣传美化活动,同时激励学生作品展示给予学生表现机会。

(二)泥塑社团:

泥塑作为我国一门古老的民间艺术,由于他的可塑性强、想象空间大、艺术成分高、因此流传至今仍受人们喜爱和推崇。在泥塑活动中,孩子们的身体发展,创造意识被激发,而且大家对可塑性强、变化多的泥塑材料也十分感兴趣,更重要的是玩泥巴能给孩子们带来快乐,孩子们玩中学,学中思,思中获,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孩子的动手能力。

1.具体目标

1)让学生知道泥塑工艺在我国民间有着悠久的制作历史。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它有悠远的历史,精湛的技艺,丰富的门类。

2)泥塑既是文化艺术品,又是日常生活用品,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泥塑工艺独特的艺术魅力。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同时培养他们学会观察和欣赏的能力。在观察和欣赏过程中开拓他们的眼界,使学生在对形的感受中情感得到升华为想象和创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2.实施方法

1)加强对学生的指导,教师示范演示,学生多形式的创新,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和欲望。

2)利用泥塑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主体活动。

3)完善对学生的奖励机制,采取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的方法,重视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不定期的组织泥塑创作大赛,评出奖项并展览,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

4)在实施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完善教学形式。

在今年省文明城市创建中,做为点位学校,乡村学校少年宫工作多次受到文明城市创建领导小组,县宣传部,县教育局的好评!

虽然我们在办学特色上做出了一些尝试与探索,也取得了一定 成效。但我们深知一所学校的特色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我们憧憬美好的未来,我们深信我们的校园将会成为孩子们幸福人生的起点,学校的明天一定会更具特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