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天人气和对话帖整理
(2014-05-05 09:43:29)
标签:
健康 |
分类: 抽动症父母讲堂:多动、抽动、 |
这几天一直想着整理一下关于抽动症的调理思路,想来想去都没有比天人气和老师总结的再精辟的。无需费事,天人气和老师在调理抽动症方面,他的理论和方法国内现在应该还没有能和他比的。我们的治疗方法也是跟老师学的,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下天人气和老师关于抽动症的哲理思辨和对话整理。
天人气和对话贴整理之二
抽动症的儿童天生敏感相对智力比较高,有些孩子还具有某些天生的特长,孩子如果有一个温暖的家,爱他的父母,宽松的环境,不遭受太多的压制与挫折,天才的产生率比普通人群高,这样的孩子注定不能成为普通的孩子,这就是他独特的命运,他,要么优秀,要么沦落。
通过对这些孩子的临床观察,发现这群孩子有着与普通孩子不一样的秩序,他们更加坦诚,更少修饰,外向积极,充满破坏和探索精神,并体现更“原始”生物学性——本能。有句名言:“疯子是天才的同义词”。人类总会有一批人来挑战即成的东西,挣脱世俗的束缚,人类的进步恰好是因为那些离经叛道者,而非循规蹈矩的人。
天人气和老师,您好!
看您的帖子有段时间了,从中慢慢领悟,也在做自我心态的调整。我的孩子最近真的有了很大的改变。
孩子8岁,现在回想,从5岁左右就有轻微的抽动症的表现。眨眼、吐舌头、耸肩膀、原地转圈……曾经以为是多动症,到儿童医院看病。大夫给测了智商,147,又问问没有影响学习,就说没事。7岁时,动的厉害了,有人提醒是抽动症,我就找到据称是专治儿童抽动症的中医专家,吃了2个月的药。僵蚕、全虫什么的,吃的孩子原本黑亮的头发都发黄干枯了。后来听说这些中药也有毒,不敢吃了。又到儿保所专制门诊,说要开西药控制。我认为西药会影响孩子的身体,特别是智力发育,所以没敢用药。这期间,我也不停地从网上苦苦寻找治疗的办法。很庆幸看到您的帖子。反思自己,孩子的病是家长的责任。我对孩子的要求太高、太苛刻了。从小就报了很多的兴趣班,孩子反抗,我就强制,一点点造成了现在这样。
根据您说的,我首先调整自己的心态,放平和,不急躁,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而不关注抽动的表现。同时也在考虑怎样做孩子的思想工作,让孩子能真正从心里放下。
直到一周前孩子还是非常严重的抽动,不停地摇头、摇手,嘴里哼哼。我知道他能看出我的焦虑,他自己也很痛苦,越是强迫自己不动越是动的厉害。这周一的晚上,我告诉孩子,从网上了解到,有许多孩子都会有摇头、摇手的情况,还有很多其他的表现。专家说这些很正常,是要把身体里的毒素摇出来,想摇就摇,不用在意,摇够了自然就不摇了。就这一句话,孩子脸上露出了出人意料的欣喜表情,问我需要摇几百次就不摇了?我告诉他,这可说不好,不同的人不一样,注意早睡觉,多喝水,多吃水果蔬菜,保暖……把身体保养好,慢慢身体的毒素少了,自然就好了。没想到,当天晚上孩子竟然很少摇头摇手了,哼哼也少了。这一周过来,孩子在家真是好了很多。连姥姥姥爷来都悄悄问我,怎么这么好。另外,之前孩子丢三落四的毛病也在改,最近几次考试前问我要考多少分,我告诉他没有要求,再说,现在分数高也不一定以后就过的好啊。这周期中考试,又迎来了久违的100分,孩子自己非常高兴。我更高兴的是看到孩子一天天快乐起来。
这段时间,我每天上您的博客看看,就是要给自己信心,调整自己的心态,让孩子能在家多感受爱,适当运动,不轻易批评孩子,尽可能不给孩子压力。我已经做好了孩子病情反复的准备,我相信,也有信心,用爱和孩子共同健康成长。
感谢您的劝慰和开导!难掩感激之情,随心发表。也希望您能给予指导。
回复:118楼
你已经领悟了自调的思路,但是,我觉得你还应当在自我的人生观和病症观上再下点功夫,尤其是经常充电,不要在孩子面前演戏,要真正弄懂道理,从内心里就放下,是真正的放下,不用特别地安慰孩子,只要家长心开了,不安慰已经安慰了,因为态度呀。
天人气和老师,您好!孩子最近很快乐,我们家的氛围也很好,久违的幸福温馨的感觉又回到我们家。因您的指导,我们理解了孩子,知道了问题的根源所在,是的,孩子都是好孩子,需要改变的是我们的教育方式。我和孩子爸爸达成共识,对孩子要宽容,多鼓励等。每次读您的帖子我都很受感动和启发,也更坚定了孩子必好的信念。再次表示感谢!
回复:119楼
我一直不提倡“教育”,因为“教”本身就是对孩子灵魂的不尊重,难道孩子真不是懂吗?知识只是激发孩子灵性的一种方式,而不是唯一的方式,古人在没有知识的时候呢?谁来创造的呢?任何人都在通过自己的形态、用自己的方式、体现着自己灵魂的伟大,展现着自己的天赋,知识只不过是激发灵感的动力。故:天生我才必有我用,我做他用逆天背命。
你应该再加上一点:理解孩子,理解孩子在任何情况下出现任何想法和行为的背后原因。
天人气和老师,您好!谢谢您的指导!我反复读了您的帖子,觉得句句都切中要害。自从有幸在网上看到一位好心家长对您的推荐,并更幸运的得到您的指点,我便感觉每天的阳光也格外的灿烂。但仅仅有信心还远远不够,有很多地方还需要学习。作为孩子的妈妈,有很多时候未能真正理解孩子,未走进孩子的内心,却自以为对孩子很大度。对孩子在学习上的问题也常常犯急躁的老毛病,总想以大众的观念、标准来审视孩子。值得庆幸的是每天都可以读您的帖子,及时纠正自己思想和行为上的偏差。
回复:122楼
其实,一直以来我担心的不是孩子们的病症,不论是严重与否,而是孩子们的未来,许多家长认为只要孩子的病症没有了未来就会好,其实不然,环境是变化的,孩子是成长的,只有家长的观念变了,才是最持久的,也是最重要的,不要以为孩子学习好、考上大学、有个好职业等幸福指数就高,其实,这一切都是建立在生命健康的前提下
孙老师:您好,我是106楼的,现在每天上来看您的帖子已经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每次看到您的解答都觉得自己特别的幸运,能够在特别迷茫的时候遇到您,现在孩子的中药和西药都被我给停掉了几天了,孩子现在不能参加正常的游泳训练,我就暂时没让他上学了,我发现爸爸在家的时候孩子很听话,也相对安静一些,按照您的观点我们彻底放松了对他的要求,尽量耐心的听他的心声,发现孩子最近一个星期表现也非常好了,最明显的就是执行力加强了,很听话,不像以前让他做什么的时候他口头答应得很好,可执行起来很让人不耐烦,要说个十几遍都不执行,现在我们转变态度后,发现他懂事多了,对抗也少了,喉音一点都没有了,只是偶尔还眨眨眼睛,我们倒是一直没让他控制和纠正过自己的抽动动作,我们明白那不是孩子能控制得了的,原来孩子身上集中了多动和抽动孩子身上所有的症状,觉得自己的孩子病态表现比其它孩子的症状都要严重,而且由于压力太大导致了焦虑,和抑郁,甚至出现了心慌等等那么多身体的应激反应,心中的焦急可想而知,有幸的是上帝关上门时总会为你打开一扇窗,最近我在淘宝上买到了一本书《生为异类》,看到了书中的男孩子曾经那么严重,我对这个病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书中孩子曾经的遭遇比我们的孩子要困难很多,但孩子在爸爸妈妈的真爱呵护下拿到了美国著名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在书中看到了他们培育儿子的心路历程,更看到了家长不畏疾病的勇气,为本书写序的是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的心里咨询师李先生,他在序中写道:抽动症的儿童天生敏感相对智力比较高,有些孩子还具有某些天生的特长,孩子如果有一个温暖的家,爱他的父母,宽松的环境,不遭受太多的压制与挫折,天才的产生率比普通人群高,这样的孩子注定不能成为普通的孩子,这就是他独特的命运,他,要么优秀,要么沦落。我们社会有一个固化的观念,认为普通就是正常,特别就是病态,抽动症的孩子有特别的行为模式,这些行为本身并不会给当事人带来痛苦,但在普通化规则的社会里却有诸多的不便和不利,当这种行为被标定为病态并遭受到社会的排斥时,严重的心里痛苦由此产生,未曾意识到,不会产生对抗,没有痛苦情绪的投入,内心会感觉自己是自由的,意识到抽动症状是个问题,产生强烈的心里对抗却又无能为力,内心的感觉一定是不自由的,不快乐的,抽动症不但是对人类行为和秩序的一种挑战,更是对自己和社会每个人的挑战,因为他能让那些自以为宽容,博爱的人显出原形,看到自身的促狭和保守。通过对这些孩子的临床观察,发现这群孩子有着与普通孩子不一样的秩序,他们更加坦诚,更少修饰,外向积极,充满破坏和探索精神,并体现更“原始”生物学性——本能。有句名言:“疯子是天才的同义词”。人类总会有一批人来挑战即成的东西,挣脱世俗的束缚,人类的进步恰好那些离经叛道者,而非循规蹈矩的人。医学治疗总是试图用药物把一个患有抽动症的不普通的孩子变为普通的孩子,心理治疗会在三个层面做工作,首先是处理疾病观念,当一个孩子被标定为病态时,他过去被视为自然的东西就变得不自然,从而引发他的焦虑,为了保护孩子的心理完整性和自信心,我们常会说患抽动症的孩子与众不同,即便孩子或孩子的家长都认为诊断疾病会减轻道德压力,重要的是处理家长头脑中的许多模糊的观念,因为人类的精神痛苦就是因为创造了许多看起来正确,其实毫无益处的概念系统,重新建构一个有效地价值系统,会使人内在的焦虑与心理冲突趋于和缓,第二,我们尝试帮助患儿学习普通孩子的行为规则,并通过训练方法来固化这些规则,我们不说原有的规则是错的,有缺陷的,而是会鼓励他说两种行为规则都是有意义的,要学习在不同的环境下应用不同的规则,第三,要处理患儿引发的社会困境与心理困境。社会的人性化和宽容度,公众对精神疾病的理解和认识,决定了患儿在社会中的遭遇。做为家长我们无力改变社会的大环境,但我们可以给孩子一个宽松充满爱的温暖的家,在最大程度上给孩子理解和疏导,做孩子最好的心理医生,从而保护孩子敏感脆弱的心灵,希望看到此贴的家长们能够从中有所收获,在此也祝福所有患儿都有一个快乐的童年,未来能够成就生命的精彩!
病在心,症在身。整颈椎有好了的,吃西药有好了的,吃中药有好了的,针灸有好了的,放下不怕有好了的,调节饮食也有好的,病症好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不再反复才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明白病根在哪,真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是,而不是简单地从表面上解除暂时的症状,因为孩子不是只长一年半载,后来的路还长着呢,你们只害怕抽动症,就不怕近视眼吗?就不怕强迫症、抑郁症、自卑症吗?当前绝大多数的孩子缺少自信力,甚至太多太多的孩子已经明显地表现出自卑,这些家长们并不是看不出来,而是根本没有上升到改变局面的日程上来。人常说:“治得了病治不了命”,然而,在当前相对物质过而精神缺的经济时代,人们往往追求暂时的心安,而忽略孩子一生的命运,宁可治一时之症,也不愿醒一生之命,即使今日抽动迅速康复又如何呢?孩子的未来就一定幸福吗?
吃什么、喝什么不重要,饭就是最好的东西了,至于去不去肝火意义不大,肝火不生,何须去呢?肝火从何而生呢?一切都在规律中,人随天变,天人和合,何来肝火?尤其是如此小的孩子们。心为气之主,气为血之帅,体征皆与心有关,心沟通内外,心指导方向,正心善念一定没有毒副作用。
关键还是自己内心的行为标准在影响着吧?!只要家长找对路子并认真落实一般情况下3-5就会显示出明显的效果,特殊情况下也不过7、8天,如果长期不见效果,肯定是离正确的方式还有一段距离,只要在短时间之内显效了,并认真落实下去,多数人会在月内痊愈,特殊情况也不过三个月而已,然而,绝大多数人是难以改变自己固有的性格脾气,甚至是为了孩子而勉强改变一段时间,这其实是在糊弄自己,这个病没有好不了的可能,除非不认真、不懂理、放不开、改不掉,更多的成人抽动往往是抓不住机会或放不开。
看你现在的情况应该是在为治病而改变,好像没有理解根本,可以到http://www.9-69.net/e/10.htm了解一下原来的内容,至于预约可以点我的资料联系,如果是太小的孩子,只要家长真心落实,好病的时间会更短,懂理会用的话不来也可以。
对待孩子的方式其实很简单——先和后带。
如果第一步走不出来,总是拿着自己内心的标准来衡量孩子的行为和想法,那肯定是不能与孩子和谐的,当然,这种和谐是内心世界的同步共振,是感觉的和谐,而不是形式上的和谐。当家长与孩子达到和谐一致的时候,家长只需要提高自己就足够了,因为那时候已经合而为一了,家长的思想与行为已经在生活中对孩子熏陶了,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也是“生活中生病,生活中好病”的境界。
再者,健康是什么?健康是一个生命在环境条件下的完美体现,是身心俱健。当然,凡是真正健康的孩子,尤其是精神健康,必然成才呀,只是这个“才”是当前社会条件下的才?还是孩子自己灵魂的自然展现?就在于如何去读这个“才”了,这与家长内心的“才”的标准有关。真正的健康是建立在自然法则(规律)下的,自然规律便是标准,人生于自然,并依赖自然环境而生存呢。
一个皮匠的孩子如何一切都严格按照皮匠家长的要求去做人的话,长大以后充其量是个二皮匠。家长不要试图通过孩子肉体实现自己的愿望,这是对孩子灵魂主权的剥夺,也是对他人肉体的侵略,更是对“爱”或“善”的一种曲解。善是什么?
善者为孝、为顺、为柔、为爱、为宽容、为理解、为尊重、为祝福、为感恩、为奉献、为慈悲、为团结、为礼让、为施舍、为一切给与利益者。
你让我记起了一个故事:有一家三个儿子,大儿子儿媳相信佛,二儿子儿媳信基督,三儿子什么也不信。后来他们的父亲去世了,出殡的时候大儿子儿媳念叨着:“爹呀,你上西南(天)呀!”二儿子儿媳念叨着:“爹呀,别听胡话,你上天堂啊!”然后两对夫妻各喊各的“上天堂呀”、“上西南呀”,一直吵闹不休。三儿子在旁边实在听不下去了,他也在旁边喊上了:“一个要上西南,一个要上天堂,爹到底听谁的是?爹愿意上哪就上哪,让爹自己决定吧!”
现在的孩子哪里还有自由?家长的本意都是想让孩子将来活得幸福,可是什么是幸福?所谓的幸福就是家长羡慕而没有得到满足的目标,所以,家长就把自己认为的幸福强加于孩子,追求幸福无非是为了摆脱痛苦,可是人往往是为了摆脱痛苦而不断地追求痛苦,这不?幸福还没有到手呢,痛苦先到了,即使是今天已经回报了痛苦,家长真正能够放下这些所谓的好的目标?人呢!总是“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只要孩子还能够上学,只要孩子还不至于疯掉,就要将革命进行到底。
带眼睛的目的是做什么?为了让孩子更好地看书学习。哪位家长曾经想过:孩子的眼睛损伤了,我们应该先保护眼睛。
抽动症的家长有多少位是先好病后学习的?一定不能耽误孩子的学习。还中吃药来得实惠,既控制了症状,又不影响学习。即使吃药好不了病,那也等孩子放假或等毕业后再加治疗,可悲!都懂得磨刀不误砍柴功,可谁也害怕因为磨刀而耽误了砍柴,难道你真的缺柴烧吗?不是缺柴,而是在与人比较时不如人家砍的多,比较,比较是制造自卑的良好手段,也是愚昧者自以为比较受用的教育高招。
孩子好病很容易,家长醒来很不容易。
调理的前期不单纯以症状为标准(症状仅作参考),而是以精神状态(尤其是心态),包括对病症的态度。
最悲哀的是家长自身存在着问题,尤其是观念问题,这是一个极其麻烦的事,因为家长存在着问题的时候,他所认为的好与坏、对与错、阳光与阴霾都是建立在自己认为正确的标准上,试想,你认为的标准本身就存在着问题,怎么来衡量孩子呢?有的家长一看就知道他孩子的病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有的一看就基本上确定时间不会太长,因为家长的问题始终在影响着孩子,甚至有家长说自己的孩子一点都不在意自己的病症,在我们交谈的时候才发现,其实家长就没有感觉出孩子因此的自卑和回避,甚至发现孩子问题了,也不知道如何去帮孩子化解,只是一味地强调对孩子如何如何地爱,如何如何地宽松,如何如何地不给孩子压力。解决问题不要太死板,而是在弄懂道理后根据自己家长和自己孩子的情况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治病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自己的问题都发现不了,怎么解决呢?
家庭气氛是互相影响的,这是一个谁也无法回避的现实,就像两人夜间走一块墓地一样,谁心里也害怕,但谁也不说出来,然而,互相的脚步、呼吸、说话的态度等互相都能感觉出来,根本不用说,两人就会不由自主地疾步如飞,家庭气场与此一样。再者,大概大家都见过这样一种现象:打呵欠是传染的。那更是另一层面的精神力互动现象。
最简单的方式是只管做不衡量。
对待孩子心越粗越好,越不容易约束孩子
小孩子如果太乖太老实并不见得是一件好事,往往是孩子不能在这个环境中尽情地舒展自己。如果孩子就是那种天生的乖,但不受别人制约的话,那就没有问题。但你提到“再上幼儿园就很抵触了”,估计这里面是存在着孩子的心理原因的。至于这种情况,你不必要去用药,也不用在意孩子的症状如何,尤其是如此小的孩子,根本就谈不上叫病。只要解决了孩子的抵触心、逃避心和自卑心就搞定了。简单地说你能帮孩子找回自信、舒展阳光就完全可以了。
任何一种病都不会永久存在,如果说真的一生存在的话,要么是医者无能,要么是患者无心,要么是找不到正路。我在调理的过程中,大到三十多岁的,也有二十多岁的,还有三五岁十几岁的,从来不用药,而且基本上都是首次就要停药,但只要认真配合,没有不起色的可能,悟性高、配合认真的当然好的快一些,不认真的,或者根本不认账的,相对慢一些,不用药的情况下人家都好了,有的几天好起来后便回家自我调理,这是还原本能的自然调理呀,为什么会伴随终生?绝对不可能的事呀!
你呀!应该学一学凤姐,自信一点才行。
你已经明显收效了还有什么值得怀疑的呢?然而,你却不知道孩子这些情绪的来源?这就是家长的人生观造成的。不要以为学校环境会给孩子带来如何如何的压力,其实,不论是大孩子还是小孩子,尽管他们不说,但是下意识当中都知道学校只不过是一个过程,而家才是长久的,所以,即使孩子在外界有所压抑,只要家庭阳光,同样会得到良好的精神免疫。孩子所表现出的嫉妒、害怕、逃避、讨厌、倔强等,其实就是一条根——心情不阳光。当一个人心情总是处于阳光状态的时候,遇到事情同样也有不痛快,但是只是极短的时间就消失了。
所以,家长的观念、家长的态度、家长的气魄才是重点,尤其是在孩子未独立生活的青少年时期。家长的观念其实又受社会观念所制约,这就需要一个觉悟的过程。
说句想说又一直不愿意说的话:尽管此病好调治,但家运和孩子的命运未必好调治,因为多数抽动症患者是因为家庭造成的(不是全部),但家长真的需要一个观念转变的过程,尤其是有心理问题的家长(多数自己解不开自己的结),这些家长需要调理,孩子在这个环境中成长,随着家长的觉悟,孩子自然康复且走上正常的人生道路。然而,如果我们要求家长来学习的话,势必会造成广告的嫌疑,所以,只有自己领悟了。即使当面指导,绝大多数人也只是在短时间内了解一个培育孩子的皮毛,深入者极少,尤其是在世界观和人生观上发生转变的,真正深入需要长思多悟。
"把孩子当正常孩子养才能成为正常孩子,把孩子当病孩子养必然变得越来越病"。
孩子有自己独立的灵魂,不是体现家长意志的工具,所有试图通过孩子来实现家长或老师意志的行为,都是对孩子灵魂的扼杀。
在意与关心, 如下:
你来到我家,我很在意和关心你。刚一进门,你脱了鞋,换上拖鞋入室。我看到你的鞋摆放的不规整,就动手重新摆放,顺便把鞋上的一块儿污渍擦了擦。你刚要入座,我及时提醒你,小心把外套压起皱褶了,于是你撩起外套下摆坐下,还没等坐稳,我又说“难道你不觉得室内有点热?脱下外套好一些。”于是你一边说“是、是”一边把外套脱下,刚要放到座位旁的沙发上,我连忙说“挂起来吧”,并帮你挂到衣架上。你以为可以放心落坐了,将欲放松些,我连忙指着单人座位说,请坐这里。我是出于好意,因为这个座位看电视、欣赏窗外风景都很方便。你于是起身坐到那里,还没坐定,我说后背靠一个垫子会更好些。你于是忙从旁边抓起一个垫子靠在后背。我说渴不渴?你看着桌子上的一杯水,刚要端起,我说还是来杯茶吧,茶解暑。于是你又把手缩回去。我端来了茶给你,看着你喝,发现一点茶水溢出在嘴角。我递给你面巾纸,说“擦擦嘴吧”。你照办了。我端来水果请你吃,你伸手去取,我忙提醒你“请先去把手洗一洗吧”。你连忙起身去洗手了……
我是不是很在意与关心你?我时时刻刻、天天、月月、年年这么对你,你觉得好不好啊?
"放下在意与关心就可以了。"
这类孩子几乎都缺少自信和阳光,你只要把握下面十个字便可:
自重(家长心正心大,上梁要正)、理解、尊重、关爱、欣赏(鼓励支持与肯定的方式)
怎样做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在什么条件下做。同样是一句话,当两心相斥的时候对方是一种感觉,当两心相吸的时候又是另一种感觉。同样是微笑,在别人出丑的时候别人对你会炎冒三丈,当别人成就的时候会感觉欣慰,所以,尽量不要在表现上谈三道四,要感受一下你们语言、态度、作为等留给孩子的感觉是什么?
倔强任性是为了争取灵魂的主权,做事马虎是灵魂深处不愿意服从别人的指派"
这话说得很对。不要以为孩子倔强任性是不懂事,做事马虎是不求上进,这其实是孩子很无奈的一种自我反抗的行为,是在自救。当调理好了,家长和孩子走上正轨之后,不难发现其实孩子很懂事,并非那么倔强人性、马马虎虎,在平和阳光的心境下,孩子很通情达理。
如果发现孩子倔强任性、做事马虎,相比而言,应当感到庆幸,这类的孩子自救意识强烈,家长只要扶正自身,相信孩子很快会康复。我在吧里看到另一类孩子——很懂事的孩子,明明自己不愿意去学去做的一些事,却懂得投大人所好,表现得欣然接受积极参与。思想变得很复杂,越来越偏离自然本性。因为在自律下掩盖自我真实心态,家长更难把持是对是错。不知孙老师您是否认同这一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