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七月长安 撰
贫穷而有智慧的少年人,胜过年老不肯纳谏的愚昧王。
超级演说家里,北大才女刘媛媛的演讲可谓掷地有声,她说命运给你一个比别人低的起点,是想告诉你,让你用你的一生去奋斗出一个绝地反击的故事。
和大多数人一样,我们十八岁高中毕业,二十二岁大学生涯画上句号,然后踏入社会参加工作。生活像环环相扣的钥匙链,我们解开一环又赶往下一站,这样的人生,是我们大多数人的常态。但往往有一群“漏网之鱼——农村青年”。
我生活在西北偏远的黄土高原一个山脚下,一个极其贫穷匮乏的村子。那里只有光秃秃的山。尤其到了冬天,晦暗的山体像一个剃了头发面色蜡黄,营养不良的老人一样;在夏天,等到山体上刚有生命的迹象蠢蠢欲动时,往往也赶上了北方的雨季,暴躁的雨水又将那刚披上的一层绿衣洗刷殆尽。
像很多家庭,绝大多数父母亲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勤勤恳恳地种地,一年到头数着节气过日子,希望风调雨顺,能够得到老天爷眷顾;有的则在一些私人煤矿当挖煤工人,平凡如他们。
命运的手腕像是扼住贫穷的脖颈不肯松手一样,越是挣扎,厄运好像越发“垂怜”。
林华是一个没了父母的孤儿,他十一岁的时候,父亲所在的当地煤矿发生了坍塌,于是男人下了井之后就再也没有上来。一条人命,赔了不到五万块的一笔“巨款”,因为在当时的当地的人看来,娶个媳妇就要一千块钱,一年打工也就挣两千块钱。毕竟是九十年代。母亲在父亲离开后的第二年有了新的感情,可是当时因为家里人的反对,林华的母亲丢下了林华,抛开身后的反对声音只身去了深圳。往后的日子,林华和自己的奶奶生活在一起,相依为命。直到他小学毕业,上了初中,日子就越发拮据。
后来,奶奶因为疾病和劳累离开了他。
十四岁的他辍学了,初中没有毕业。就在一天夜里,他用身上仅剩的钱买了一张火车票,他的目的地是深圳。
他要去找自己的母亲。
可是到了深圳之后,他才发现自己像是被丢进汪洋大海里的一只漂流瓶一样,被淹没在茫茫人海之中。眼前的世界,是陌生的,也是崭新的。它不像那个贫瘠的西北小村子,这里没有山,没有农民,但他却感到了一种莫名的恐惧。
他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会来这个地方,只是觉得应该来这里。是为了找母亲?好像是,好像又不可能。
为了填饱肚子,他做过路边摊打杂的,没有工资,老板只提供吃饭和住宿,这对他一个未成年处处碰壁的他来说已经是万幸。再后来,他去了一个饭店做服务员。当他拿到自己第一份工资跑到银行去转钱的时候,这才发现自己家里已经空无一人了···渐渐地,他的恐惧感像深圳湾的潮水一样在一天天褪去。之前的那种陌生感依然会时常光顾,但因为日复一日的重复,他已经熟稔于心。
林华是一个踏实肯干的人,他继承了农村人的那一份朴实和执拗。
洗盘子,刷碗的工作都干过。长得清秀机灵,老板让他站在饭店门口做招揽客人的迎宾小童,派发宣传单···只有饭店老板能要求的,没有他不能做的。后来有一次,一个醉醺醺的女客人吐了一地,在场的所有服务生都不约而同地面面相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唯独他毫不避讳。
自助者天助之。
这件事以后,那个醉酒老板将他从饭店挖到了自己的印刷厂,或许是因为他的那一份淳朴,也或许是命运给了他一丝喘息的机会。每天他都带着饱满的激情走进厂区,印刷厂的工作机械而重复。这里的多数人同他一样,都是从农村出来到大城市拼搏的乡下青年。他们的头发染成黄的,绿的,抑或是其他颜色,像是头上顶着一堆鸟窝。这些人下班后的生活也很“丰富”。厂区里的男孩子和女孩子一起谈恋爱,唱歌,逛街,他们没有多少存钱,每个月的工资几乎都贡献给了他们所谓的那些潮流——杀马特的爆炸头和非主流的破洞裤。他们过早地沦陷在城市夜晚,也提前预支了“醉生梦死”这四个字。
对于林华,起先只能操作一台机器的他在不到一个月的学习后,一个人可以打理四到五台机器,而且不出错,井然有序。就像厂区大门口的大条幅上的宣传语一样:效率就是生命。
是的,他做到了。
印刷厂的工作服像只水桶一样套在他又细又瘦的身上,松松垮垮地,仿佛一个正值大好青春的少年也被套在那一身墨绿宽大的工装里头。
没有锋芒毕露的性格,也没有点石成金的天赋,只有日复一日的坚持和责任。时间一天天流逝,成长的速度在他身上仿佛按了快进键。他可以独立管理一个车间,也可以带像他一样初来乍到的新人了。女老板见他是一个学习能力很强的人,而且做事本分,人也实在,机灵。厂子里的人,来了又走,走了又来,他亲眼看见一个个人把自己的青春留在这里。其实他自己也一样,只是相比于他们,他更愿意将机会攥地更紧一些,让好的运气来得晚一些。三年的时间,他做了印刷厂车间主管。于是,老板经常带他参加一些会议,久而久之,印刷厂有的订单合同就成了他直接和客户对接。接触到的人群不一样,生活彷佛从他阴暗的天空里切开了一道口子,那里光芒万丈,让他看到了生活之外的东西。他羡慕那些衣着光鲜,出入高档大楼的人,看到那些侃侃而谈,谈笑有度的人都会多在他们身上停留一会儿,哪怕只是一会儿···
“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只有在它撞上一些别的东西反弹回来的时候,我们才会了解自己——山本耀司
学习是一件最重要的小事。读书像茫茫夜色中的灯塔,又像在那贫瘠岁月里递给他的一根救命稻草。
当他再次拿起书本,是他二十一岁的时候。对于人生,仿佛他从中获取了某种力量,就像是走过了一段崎岖的羊肠小路之后来到了一条阳关大道,从起先的举步维艰到后来的加速疾跑,一切都在自然而然地发生。很多时候,很多个夜晚 ,当他的工友们都融入到这座城市的灯红酒绿之后,正是他开始学习和思考的时候。
读书给了他希望,给了他一种从未有过的踏实,就像小时候他坐在打麦场上看着丰收的农民把粮食装进打麦场一样。只是现在他身处都市,但他依然能感受到那一股萦绕心头的温暖。他获得了从未有过的安静,就像前方有另一个自己在召唤他一样。
在坚持了将近四年之后,他通过学习,考试,完成了大学课业,自学拿到了大学毕业证。
学生生涯的“断层”已经被他重新修复。而读书,学习已经成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
谁也不能否定努力的价值,一颗积极向上的心胜过这世间一切。
如今的林华,已经在这座城市有了新家。曾经有一次他回到过自己出生的那个黄土高原的小村子。亲戚们帮他安排了一个女孩和他相亲,女孩家里兄妹四个,高中毕业的她因为家里经济条件不好只能辍学,像当初的林华一样。随之她面临着的是打工,或者嫁人···
年轻人总是相互吸引的。相亲结束后,女孩送他到火车站。他告诉她,他喜欢她,但不能就这样和她结婚。他回了深圳。
可能女孩发现了他身上特别的东西。她说他和别人不一样,她在他身上看到了另外一个世界。他也留了一张小纸条给她。
时隔好些年。当初因为他的一张纸条,女孩来了深圳,他们结了婚。
每一颗种子都有参天大树的梦想。
对于很多普通人,很多农村青年,我们既不是温室里的盆栽,也不可能生来就有站在镁光灯下别人为你喝彩的幸运。生活会在你面前筑起一道“看不见的高墙”,需要你越过它。用知识去链接,用希望去灌溉。
就像路遥所说的,命运总是不如愿,但往往是在无数的痛苦中,在重重的矛盾和艰难中,才使人成熟,坚强起来,虽然这些东西在世纪感受中带给人的并不都是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