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好奇心

标签:
教育经典思辨小学生阅读杂谈 |
白露时节,随着天气逐渐变凉,等太阳一落山,气温便会飞快下降,夜晚空气中的水汽遇冷凝结成细小的水滴,密集地附着在草木上,这些水滴就叫白露。到了早晨经过太阳的照耀,摇摇欲坠的水珠变得更加晶莹剔透,让人十分喜爱。
此时节,黄河流域基本结束了暑天的闷热,天气转凉,已是寒生露凝。
节气起源
相传每年白露时节,太湖渔家都有祭拜大禹的传统。“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白露时节太湖会有一场盛大的庙会,根据清乾隆年间《太湖备考》记载,这场庙会共有七天。庙会期间,成千上万的帆船停泊在湖面上,折子戏的歌声回荡在太湖上,热闹又繁荣。
传说,这场盛会与大禹有关。太湖在古代被称为震泽。据《禹贡》记载,大禹疏通三江后,使得“震泽底定”,将四处兴风作浪的鳌鱼镇在太湖下,彻底解决了水患。白露期间,湖水变凉,鱼肥蟹美,渔民们为了获得好收成,也为了感谢大禹治水的善举,便前往太湖中央小岛上的禹王庙进香,祈祷神灵保佑。
在这七天的祭拜活动中,前三天祭拜,后三天酬神,最后一天举行送神的仪式。苏南、浙北、上海以及太湖两岸的渔民都赶来参加,并且许愿将把秋冬之际捕捞的第一条肥鱼献给禹王。分祭的香棚里弥漫着茶和酒的香味,地上的筐子里装满了鱼、虾、蟹,商贩喜气洋洋的吆喝声夹杂着悠扬的戏曲声。戏曲演员唱着《打渔杀家》,和渔民们一起祈祷美好的明天,把白露节过得滋味儿十足。
原文出自《二十四节气深阅读-秋》,山东省地图出版社,北斗地图 出品,主编/唐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