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课堂的预设与生成不一致时的应对

(2014-07-14 17:05:45)

课堂的预设与生成不一致时的应对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抓住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运用适当的评价进行引导、挖掘、升华。我们要通过对课堂生成资源的适度开发和有效利用,促进预设教学目标的高效率完成或新的更高价值目标的生成。所以在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课堂教学过程,不能对非预设生成的问题避而不谈,而应该进行积极地引导、挖掘,已达到促进预设教学目标的高效率完成的目的。

例如在执教二年级数学“找规律”这一课时,有这样一道题目:在6个并排的方框里,前3个按照顺序分别放置了124个苹果,要求给后面的方框填苹果,使这些框里的苹果数看起来有规律。第一个孩子填数回答,答案是:81632,规律是:后一框苹果数为前一框苹果数的2倍。第二个孩子也“上场”了,答案是:71116,规律是:前后两框苹果数按123……在逐个增加;老师又耐心地等了一会儿,看到预设的目标都已经浮出水面,估计不会再有人“上场”了。正准备进行下一个题目时,又有一个孩子高高举起小手,只见他在黑板上把原来的数字重写了一次:124。答案一出,全班同学立即哄堂大笑。小男孩一下子被同学笑得满脸通红,于是羞愧地低下了头。我先是一愣,接着便亲切地抚摸着他的头问:“你能将你的想法说给老师和小朋友听听吗?”然后又让其他小朋友想想可不可以这样填……原来这个孩子想的是“每隔三框,苹果数重复一次”,听明白这个孩子的表达,我给予积极的评价,这个孩子神气又自豪地走下讲台。

在这节课中,第一位学生和第二位学生的答案是我意料之中的,是预设,而后面这位学生的答案,属于典型的“非预设生成”。面对这出乎意料想法,我没有打断学生的思路,而是采取积极的态度,顺着学生的思维,果断地改变了课前的预设,给了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想法的机会。 “每隔三框,苹果数重复一次”怎么就不是“规律”了呢?碰到这种情况,我没有急于下结论,为了“完成”几个预设的“教学目标”而抢时间,而是先听学生的分析,充分利用生成的教学资源,这难道不比答案本身更有价值?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成了一个个“意外”,这“非预设生成”成为师生共同提高的有利资源。同时,也让教师和学生一起感受了数学课堂因动态生成而显现的无限活力。

当学生的回答与老师的预设不一致的时候,我认为只有根据教学实际及时调整教学预设,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才会让课堂进入佳境,让教学别有洞天。教师只有珍惜课堂生成资源,用好课堂生成资源,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体现课改理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