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药杯里的莫扎特——读宗璞的《铁箫人语》

(2014-12-06 14:06:40)
标签:

冯友兰

宗璞

冬敏

征文

分类: 诗词古文

药杯里的莫扎特——读宗璞的《铁箫人语》

作者:冬敏

那还是94年的事,秋天我患了关节炎,在家里治疗和休养,日子不好打发,就请先生给我买书看。他买了一套《布老虎丛书》,一共五本,其中就有宗璞的《铁箫人语》。那是一本精装书,蓝色的硬皮外,还裹着一张彩色封面,上面画着夕阳、石桥和枫叶。

打开书来,作者的休闲照映入眼帘,我当时的第一感觉是,她怎么这么老啊!花白的头发,虚胖的脸,站在一棵松树前。等我看了头几篇文章才知道所以然。原来她一直是她的父亲,冯友兰先生的“秘书、管家兼门房,医生护士带跑堂”。60多岁的她,照顾着90多岁的父亲,直到他“停止了思索”。再看她的照片,我看到了欣慰、安宁和恬淡。那颗松树,应该是用来取名《三松堂》的三松之一。

文集的头三篇文章:《心的嘱托》、《三松堂断忆》、《三松堂岁暮二三事》,是宗璞纪念她父亲的文章。正是这些文章,纠正了我和许多人对冯友兰先生的错误理解,(这与前一时期的宣传有关)。认识到冯友兰先生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他的《中国哲学史》,在国内外享有盛名。我产生了看看冯友兰先生的《三松堂自序》的想法。在图书馆借到后,草草看了看,哲学的问题肯定是不懂,只看文笔。记得有一篇祭母的辞赋,其辞藻不在曹雪芹之下。

这次写征文,我又重读了《一九八二年九月十日》这篇文章,这个日子是冯友兰先生,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增赠予博士学位的日子。当读到狄百瑞先生的致词:“他是中国真正的儿子”;和陈荣捷的发言:“他至少给了中国哲学以尊严”时,我流泪了。为了他的荣誉,为了他曾受到的不公平的待遇。

看冯友兰先生的文章时,我还顺便看了其他几位近代社会科学家的文章。不知道是那一位说的,平生只记得《左传》上的“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衰,此之谓不朽”三句话。我很受震动,后来竟鹦鹉学舌地把这“三不朽”,写在了我的入党申请书上。

那时生病的我,看到宗璞也生病,猩猩相惜,看文格外上心。她在《酒杯里的莫扎特》里写道:“莫扎特可以说是超越了人间的痛苦和烦恼……他的音乐是诉诸心灵的……在死亡的槛边打过来回的人会格外欣赏莫扎特,膜拜莫扎特。”“热气从药杯里冉冉升起,音乐在房间里回绕……”我对她的这种境界非常向往,那种向往,我在我的《一盒录音磁带》描写过。

宗璞写道:“莫扎特不同,重病时没有家人关心。但他不孤独,他有音乐。”莫扎特在病中有音乐,宗璞在病中有莫扎特,而我在病中有宗璞,我们都不孤独。

说道宗璞的《铁箫人语》,不能不说到我的儿子。那时他只有9岁,时常翻看我看过的书。可以说这是他第一次和散文亲密接触,从此爱上了文学。宗璞的燕园系列,给儿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巧合的时,九年后他也有幸来到北大,在湖光塔影下散步读书。2004年他回家来和我闲聊时说:“宗璞的文章,经常出现在高考的试卷里,作为阅读理解题。现如今的语文老师没有不讲宗璞文章的。”我们母子相对大笑。

感谢新华论坛的这次征文,让我又一次翻开了这本书,12年后的我,看书的眼光和12年前大不相同了。特别是这两年在文化广场的浏览,提高了我阅读水平。回过头来,再看那些文章,感悟更深了。比如,这本书为什么叫《铁箫人语》?这次我才在题记里领悟到。

题记是这样写的:“我家有一支铁箫。那是真正的铁箫。……铁质硬于石,箫声柔如水;铁不能弯,箫声曲折。顽铁自有了比干七窍之心,便将美好的声音送往晴空和月下……哦,还有个吹箫人呢,那吹箫人,在哪里?”

我想作者本人、她的伟大的父亲以及她文中记述的所有的人,正是吹箫的人。而我们这些读者,都是听他们吹箫的肃穆的人啊!

 

书名:铁箫人语

作者:宗璞

出版社:春风文艺出版社

印刷时间:19947

分类号:I267 文学>中国文学>散文>1949年以后作品

 

 http://s6/mw690/003Ylcxzzy6OawHMRPT15&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