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素《自叙帖》原文及翻译
(2015-08-21 01:19:32)
标签:
育儿文化 |
原文:
译文:
“高僧怀素(“开士”前秦苻坚赐沙门有德解者,号开士;后也用“开士”尊称高僧),是僧侣中的英杰,气概爽朗洒脱,性灵开朗豁达;忘我追求草书的最高境界,已由来已久;从长江到五岭之间,名声大著。过去吏部侍郎韦公陟看到怀素的草书作品,勉励他并说他的书法一定会有成就;现今礼部侍郎张公谓,赏识怀素的狂放洒脱,引荐他并与他交往。再加上爱好书法的诗人名人写诗赞美他,这些诗作常常写满卷轴。
以上为颜真卿序文的第一层,是说明他写此序文的缘由。
草书这种书体,起源于汉代。杜度、崔瑗,草书才开始时以美妙而闻名;到了后汉的张芝(张芝字伯英,他是草书发展史上的的代表人物),他的书法实践,使草书在众多的书体脱颖而出,独擅其美。后来又有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继承了草书的传统,到唐代虞世南、陆柬之继续传承,不仅口授,还亲手执笔传授草书写法。一直延续到吴郡长史张旭,他虽纵情任性、颠狂放逸,超绝古今,而他的书法作品足可作楷模,其用笔之法也极为详备;确实是书法之集大成者。
以上为颜真卿序文的第二层,是简要介绍草书这种书体的发展历史,并引出颜真卿的老师张旭;而进入下面的第三层。
我(颜真卿)年青时候常常拜见老师张旭并从师学习,经常受到老师帮助激励,他也教我用笔之法;但(遗憾的是)由于我禀性欠佳,天资不好,又被诸多俗事羁绊,不能认真潜心学习书法,至今还没有取得什么成就。今天追思老师的教诲,还想得到老师指教,但哪里还有这种机会呢。
以上为颜真卿序文的第三层,是怀念老师张旭对自己的教诲,也表达了至今成就不大的遗憾之情;并由老师张旭引出下面对怀素的评价。
忽然看到怀素创作草书作品(“师”即可以理解为“老师”,也可以理解为“佛门弟子”,犹之乎“禅师”之“师”。有译文将此“师”译为张旭,但我以为宜译为“怀素”),其笔势纵横张扬,不同凡响,其运笔迅疾刚劲,令人吃惊。如果仍然能像过去那样,怀素能够得到(我的老师张旭)的指点,让你接纳一定的法度规范,那么,在书法上登堂入室的人,除了(你怀素)谁还更合适呢。只是感叹还不足表达我的感受,于是暂且写下这样的话,以放置在篇首。”
以上为颜真卿序文的第四层,是赞扬怀素的书法艺术造诣,同时也委婉的指出怀素的不足,同时更表达了希望怀素继续努力,在草书创作上达到新的高度的希望。
这三个问题是:
1.这段文字有个引号,引号中的文字是谁写的?(这个问题好像不大,大家都说是颜真卿写的,但有的译文在语气上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引号中的话,全部应该用颜真卿的语气翻译)
2.颜真卿的这段文字有几层意思?它们分别是什么?
3.“忽见师作”中的“师”指的是颜真卿的老师张旭,还是指的“怀素”?
其中赞美书法字形的,有张礼部的诗句:“(怀素的笔画)好像曲折长蛇在草上飞驰,又好像旋风骤雨突然来到堂上,满屋满是雨声风声。”卢员外赞叹说:“(观赏怀素写字),有时觉得像朦胧轻烟在古松间缭绕,有时觉得是仰望高峻的悬崖峭壁。”王邕写下这样的诗句:“那笔画有时像寒猿饮水攀援的枯籐,有时像壮士拔山伸劲铁。”(“壮士拔山伸劲铁”不好直译,此诗句意思较为朦胧,形容怀素草书笔画笔势刚劲有力,像力大无比的壮士,与“力拔山兮气盖世”意思相仿佛,“伸劲铁”也形容笔画刚劲。)朱遥写下这样的诗句:“(怀素书写草书的时候,只看到他)笔下雷霆闪电,字写成以后,仿佛是条条蟠龙,令人生畏。”
评价概括我的性格和书法风格的,有以下诗文。御史李舟说:“过去张旭写草书,当时的人称他为‘张颠’;看今日怀素作草书,我实在要称他为‘狂僧’了。用“狂”来继承“颠”,谁说不可以呢!”张公又说:“稽山贺老〈即贺知章〉只是略知名,吴郡张颠曾北面称臣。”御史许瑶说:“志趣新奇书写就没有固定不变的准则,古瘦的字体,似水势流尽,好像笔上无墨。醉来随手书写两三行,醒后再照原样写,却写不出醉中的神韵。”戴御史叔伦说:“手以心为师,笔势转新奇,奇形怪状反而合宜。人人想探问此中奥妙,怀素自己也说不知道。”
评价赞扬我书写速度的,有如下诗文。御史窦冀诗句说:“(如果我书写的)兴致来了,便在长廊数十面白壁上,挥毫宣泄(草书)创作的强烈冲动。片刻功夫,听他大叫几声,只见纵横白壁上满布千万个字。”戴公又说:“(怀素)挥毫行墨,下笔如奔腾的骏马,满座的人惊叫,眼睛却跟不上迅疾的运笔。”
把(我)看作愚昧倔强顽劣的(不能简单的把“愚”译为“愚蠢”,“劣”译为“拙劣”,因为作者是怀素的叔父,说得就比其他人重,而且这段话是话中有话,含义甚多:既有对他的担心,也有对他的提醒,更有对他的赞扬和鼓励),就有叔父司勋员外郎吴兴钱起的诗:“(怀素是)远飞的孤鹤,没有同行的伴侣。(你)是一片孤单漂浮的云朵,把自己托付给浩渺的天空。(你)‘狂’起来时,整个世界(你)都不放在眼里,可以说‘狂’到极致;但是,当你在酒醉之中,却可以探寻领悟到常人难以获得的真知灼见。”
(上面所引的)诗文,都蕴含着热情的鼓励和深奥的道理,(这些美好的评价和鼓励)固然不是我这种人能够承当的(“虚”与“实”相对,“荡”指放纵,缺乏约束。这段文字可理解为怀素结束全文前的自谦语句),只增加了我的惭愧与畏惧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