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文化(十四) 商丘戏曲文化

标签:
老家文化 |
http://s3/mw690/003YkFBLty6HY8HkigWf2&690商丘戏曲文化" TITLE="老家文化(十四)
商丘的戏曲文化
家乡商丘的戏曲文化也是十分独特的。在家乡戏曲文化方面占统治地位的是豫剧(河南梆子)。如果在家乡城镇的大街小巷行走,不管走到哪里,在耳边回响的始终是那大腔大调的河南梆子腔。家乡人听起河南梆子来,是那样的如醉如痴、物我两忘。所以,有人说,河南梆子就像 “ 海洛因 ” 一样,已融化在了商丘人的血液中。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了河南梆子,家乡人的日子会怎么过。
据说早在北宋时期,商丘城南五里的汴河边便出现了河市乐和 " 撂地 " 演出的艺人。宋元佑六年( 1091 年),此地重建了大型演出场所 “ 照碧堂 ” ,日夜都有戏曲演出。
清乾隆年间,梆子戏传入家乡商丘。由于受民风民俗、语言及乡土艺术的影响,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 " 河南东路梆子 "—— 豫剧豫东调。豫剧豫东调曲调高亢、激越。女声唱腔明快、花俏,男声唱腔粗犷、大气、豪放,集中体现了商丘人坦荡、直率的性格。
除豫剧外,在家乡商丘这快土地上广泛流行并大行其道的还有二夹弦、曲剧、四平调曲子戏、落子戏、琴书、坠子、大鼓等。
四平调是在商丘诞生、商丘所独有也只有在商丘才能听到的地方戏,是家乡商丘文化和戏曲 “ 特产 ” 。四平调根据花鼓男女艺人多用本嗓演唱,曲调四平八稳的特点及花鼓中原有的 " 平板调式 " ,借四平八稳之意,依 " 平调 " 之称,各取一字定名为 " 四平调 " ,其代表作有《小包公》和《陈三两爬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