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海:各类咽喉病的中医治疗
(2024-05-31 16:05:22)
王东海
总述
咽喉痒痛,是很常见的一种病情;严重的出现咽喉红肿,妨碍甚至堵塞饮食与呼吸;又或者出现溃烂腐白的症状,这就险恶异常了。
自明清以来,不少中医名家著述医书,专论咽喉病的治疗,畅述前人未畅的旨意。其中影响较大、能为后世效仿的大致有《重楼玉匙》、《重楼玉匙续篇》、《喉科指掌》、《喉舌备要秘旨》、《白喉条辩》、《喉痧正的》、《喉科秘诀》等。
前贤之述备矣!然而各著中常常强调己见,驳斥异议,让读者不知道如何取舍。今特摘录圣贤妙义中简而可行的治疗思路,附以己见,汇为一篇。盼望能给学者、患者示一明灯。精求喉科的学者,由此篇再深入研究前贤专著,应能起到帮助理解的作用。
古贤讲:“喉通于天以纳气,咽通于地以纳食。”
喉位于颈脖的前部,是呼吸的通道;咽位于喉的后面,是饮食的通道。咽喉一旦有恙,关系到呼吸和饮食二件大事,不能不详细察看症状的虚实寒热,斟酌药味去处方。
咽喉病有的缘于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有的缘于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
六淫中风寒火燥皆易致咽喉病,暑与湿也能致人出现咽喉肿胀疼痛、痰涎多而粘的情况;
内伤诸种不同情况,临症时详细询问病人的生活嗜好、起居习惯,不难了解到有用的信息,详见后面各条。
实际上,大多数疾病的发作,都是外因(环境因素)与内因(人的身体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大概来说:咽喉疼痛忽然而起,疼痛难忍,是寒症的可能性较大;咽喉之痛悠缓而起的是热症。
《内经》说:“骤起非火,缓起非寒”。咽喉痛伴头痛不止者属外感,需要先服发散药一二剂再酌情清热;乍痛乍止者属内伤,宜用药补虚。
内伤又有二者之不同:一是阴虚火上炎致咽喉疼痛,一是阳虚不潜降,飞腾于上致咽喉疼痛。
头痛也有分别:偏头痛在左者,是风邪与血虚为患;在右者,是痰热与气虚为患。 咽喉症治条辨
1、《内经》言:“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
一阴指手少阴心经(君火),一阳指手少阳三焦经(相火)。火的性质自然炎上,上冲于狭隘的关口——咽喉。
古贤以生甘草、桔梗为方主治之。这是治疗咽喉的通用方,药力平和,对火邪清之散之,既遵从了《内经》“结者开之,火郁发之”之旨,又避免了早用寒凉冰伏泥滞邪气之弊病(黄连、黄芩、生地、元参、阿胶等若过早使用,有此弊端)。
酌情佐以荆芥、防风、薄荷祛初起之风;牛蒡、紫荆皮、夏枯球利咽消肿。
2 、辨症之阴阳
症属于阳者:面色红、眼内红、口唇色红浓、咽喉肿处有红丝线、呼吸气热、潮热、气急而臭、舌强硬、痰涎壅甚、言语雄壮、声带怒色、胸紧、大便坚、小便涩数等,宜用清心(栀子、黄连、麦冬、犀角等)平肝(柴胡、白芍、龙胆草、青黛等)泻脾(白芍、栀子、生石膏、生甘草等)的寒凉药。
症属于阴者:面色多带青、白、黄,气凉、痰涎少、声温和、舌软卷缩、胸宽、大小便自利等,慎不可多用寒凉之药,必须用凉药时,宜重用元参去代替。若确实是阳虚阴寒之症,必须用干姜、附子、人参等,见后面第12条。
3、辨邪之性质、邪由哪一脏器发出来的
漫肿而痰多者,风邪为患,宜荆芥、防风、天花粉、竹沥,僵蚕、瓜蒌等;唇舌淡白而牙紧者,风寒为患,宜防风、羌活为主,或服麻杏甘石汤一二剂;咽喉红肿而脉浮,风火为患,宜薄荷、连翘,牛蒡子、金银花等;咽喉紫色不肿而烂者,是有伏寒,宜桂枝、半夏、细辛、甘草等。
症状显现在咽喉,邪气的根会联系到内在脏腑,邪气沿着系脏腑的经络循行发于咽喉。
毒气盛而攻心则见言语狂乱,或心经邪热上攻表现出口烂舌干舌生疮,酌选黄连、麦冬、元参、犀角、竹叶心等;
平时嗜食肥甘辛辣煎炸炒食物者,患咽喉疼痛表现出口咽干燥欲多饮水,此为胃经实热,宜:生石膏、天花粉、芦根、石斛、知母等(若口中流涎而唇色紫,则是胃虚,宜补。);
若其人平时素多郁怒,咽喉疼痛时眼多直视而带怒色,宜大量白芍佐少量茵陈、柴胡等。
咽喉病若兼见口唇焦干红肿、或上腭肿如紫色李子、或颈上浮肿结核,这都是脾热引起的,宜生地、白芍、栀子、生石膏、生甘草等;4 、辨寒热
热症:有白点在小舌旁边,点呈现干的状态,白点之外皆现深红色,或起红丝,多为热症;
热症肿痛剧烈无止息,痛微者病轻,痛甚者病重;热症易渴,喜喝水,喝水时咽喉不甚痛;喜温水者病轻,喜冷水者病重;需水较少病轻,需水较多病重;热症不思食,口不知味;咽饭则痛甚;有痰涎;实热小便必赤热短数,小便赤而不热且量多尿长,是假热;大便干燥,或腹有坚满感,是实热;夏秋多热症,住平阳之地多热,好酒者多热;热症舌苔黄黑而且有燥粗感。
寒症:有白点在小舌内,点呈现润的状态,白点之外皆是淡红色,或起红丝,多为寒症;
寒症多不肿,咽喉内反而有大而空的感觉,偶尔也有见到虚肿者,其形必润;咽喉不甚痛,或时痛时止;寒症不渴,或虽渴而不欲喝水不多喝水,喜温水病轻,喜热烫之水病重;喝水痛咽饭不甚痛;能吃饭进食但也不甚思食;无痰涎,若风寒相兼则有痰涎;寒症小便清长,或大便稀溏,宜用温热药,若大便滑泄,宜用温补药,滑泄久必须用堵塞药;春冬寒症多,住深山冷湿之地多寒症,好色者多寒(阴阳皆虚);寒症舌苔多白滑白润,偶也有见黑黄色的,为重症。
5、六气太过(邪气盛实)与不及(此虚彼实,所不胜实,如风木之气不及,燥金之气盛实)皆能使人生病。
六气致人生病,诸邪气常常有二三种相互兼杂为患的情况。
如冬有三气:风、寒、火;春有四气:风、寒、湿、火;夏有五气:风、寒、暑、湿、火;秋有四气:风、寒、燥、火。
若风火致人咽喉肿痛,畏寒壮热,牙关强闭,耳前后肿或头面亦肿,酌情选用:当归尾、黄芩、黄连、僵蚕、赤芍、桔梗、甘草、天花粉、金银花、菊花、生石膏、枳壳、山豆根、龙胆草、荆芥、防风、丹皮、赤芍、桑叶、生地、紫地丁、栀子、大黄、芒硝、白矾等。
若染病稍久,风火之邪上攻咽喉,致满喉发细红点,根带淡白,宜黄芩、栀子、元参、天花粉等。
若初起有寒邪在表,畏寒发热后再现咽喉不适(畏寒较明显,畏寒发热类伤寒而略轻,内热亦较轻),宜用羌活、防风、荆芥、麻黄(伍以生石膏,寒披于外,束内有热或内郁有热)一二剂,慎不可用桂枝,桂枝不同于麻黄,麻黄伍以生石膏,有表里两解之妙,而桂枝绝对不可用于上焦有热之咽喉症。
若咽喉病以燥邪为主,或兼有燥邪,或病人素有阴液亏虚,咽喉处易起白腐之膜,必重用:元参、生地、麦冬、石斛、梨汁等加虫蜕,不可误用辛温表散的药如荆芥、防风、羌活等。
6、《内经》明言六气(客气)致人咽喉病
寅申之岁,如2010年庚寅、2016年丙申等,少阳相火司天,使得大多数这样的年份(特别是入夏到仲夏)相火之气盛隆,民易病喉痹,主以仲圣《伤寒论》甘草桔梗汤,参考第1条。
辰戍之岁,如2012年壬辰、2018年戊戌等,太阴湿土在泉,使得大多数这样的年份(特别是冬季)湿土之气盛隆,民易病嗌肿喉痹,主以《活人书》半夏桂枝甘草汤。
丑未之岁,如2015年乙未、2021年辛丑等,太阳寒水之气在泉,使得大多数这样的年份(特别是冬季)寒水之气盛隆,民易病咽痛颌肿。
严重的情况会伤肾,出现蒂中(又名小舌)肿的现象,应该效仿《伤寒论》,初起用辛温表散的方法,药宜:荆芥、防风、麻黄、葱白等,严重的情况下宜温里扶阳,仲圣的理中汤、四逆汤、八味地黄丸,倚仗的药主要是:干姜、附子、人参、肉桂等。
卯酉之岁,如2011年辛卯、2017年丁酉等,阳明之气司天,使得大多数这样的年份(特别是初夏仲夏)燥金之气盛隆,民易病咽干喉痛,或能见到咽喉出现白膜、鼻孔流血的情况,必须用喻嘉言的清燥救肺汤加减:麦冬、天冬、生地、阿胶、白芍、生石膏、竹茹、牡蛎等。
假若肤表受有凉燥、温之气,病人有畏寒发热的表现,也当慎用发表的药,辛温的防风、羌活必不可用,辛凉的薄荷、连翘也大可不必,因为辛凉的药能增添已经盛隆燥金之气,助纣为虐。
注:这其中应该还受大司天之气的制约:
若是在寒湿的大司天中,遇辰戍、丑未之年,前面所言的情况(寒邪湿邪咽喉病)更容易出现;
如当前处于风木司天相火在泉的大司天,遇寅申之年易出现上述情况(火邪咽喉病),遇卯酉之年也会出现上述情况(燥邪咽喉病)。
并且,六淫伤人,阳邪伤阳胜之体(阴虚阳旺之人)发病迅速、发病剧烈。
如2016年的夏天,阳胜之人容易患火热之病,不单单是咽喉热痛。阴邪伤阴性之体(阳虚阴盛之人)发病较快、症状剧烈。
如2015年的冬天,阴胜之人容易患寒性疾病,不单单是咽喉疾病。
这其中实际上是形成合力(诸因素合力致病)的缘故。咽喉病若兼见声音嘶哑咳嗽气响,此有肺热,宜黄芩、桑白皮、天花粉等;
若见声音沉缓而哑,则是肾阴虚而伤邪热,宜元参、生地等。
总述
咽喉痒痛,是很常见的一种病情;严重的出现咽喉红肿,妨碍甚至堵塞饮食与呼吸;又或者出现溃烂腐白的症状,这就险恶异常了。
自明清以来,不少中医名家著述医书,专论咽喉病的治疗,畅述前人未畅的旨意。其中影响较大、能为后世效仿的大致有《重楼玉匙》、《重楼玉匙续篇》、《喉科指掌》、《喉舌备要秘旨》、《白喉条辩》、《喉痧正的》、《喉科秘诀》等。
前贤之述备矣!然而各著中常常强调己见,驳斥异议,让读者不知道如何取舍。今特摘录圣贤妙义中简而可行的治疗思路,附以己见,汇为一篇。盼望能给学者、患者示一明灯。精求喉科的学者,由此篇再深入研究前贤专著,应能起到帮助理解的作用。
古贤讲:“喉通于天以纳气,咽通于地以纳食。”
喉位于颈脖的前部,是呼吸的通道;咽位于喉的后面,是饮食的通道。咽喉一旦有恙,关系到呼吸和饮食二件大事,不能不详细察看症状的虚实寒热,斟酌药味去处方。
咽喉病有的缘于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有的缘于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
六淫中风寒火燥皆易致咽喉病,暑与湿也能致人出现咽喉肿胀疼痛、痰涎多而粘的情况;
内伤诸种不同情况,临症时详细询问病人的生活嗜好、起居习惯,不难了解到有用的信息,详见后面各条。
实际上,大多数疾病的发作,都是外因(环境因素)与内因(人的身体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大概来说:咽喉疼痛忽然而起,疼痛难忍,是寒症的可能性较大;咽喉之痛悠缓而起的是热症。
《内经》说:“骤起非火,缓起非寒”。咽喉痛伴头痛不止者属外感,需要先服发散药一二剂再酌情清热;乍痛乍止者属内伤,宜用药补虚。
内伤又有二者之不同:一是阴虚火上炎致咽喉疼痛,一是阳虚不潜降,飞腾于上致咽喉疼痛。
头痛也有分别:偏头痛在左者,是风邪与血虚为患;在右者,是痰热与气虚为患。
1、《内经》言:“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
一阴指手少阴心经(君火),一阳指手少阳三焦经(相火)。火的性质自然炎上,上冲于狭隘的关口——咽喉。
古贤以生甘草、桔梗为方主治之。这是治疗咽喉的通用方,药力平和,对火邪清之散之,既遵从了《内经》“结者开之,火郁发之”之旨,又避免了早用寒凉冰伏泥滞邪气之弊病(黄连、黄芩、生地、元参、阿胶等若过早使用,有此弊端)。
酌情佐以荆芥、防风、薄荷祛初起之风;牛蒡、紫荆皮、夏枯球利咽消肿。
2 、辨症之阴阳
症属于阳者:面色红、眼内红、口唇色红浓、咽喉肿处有红丝线、呼吸气热、潮热、气急而臭、舌强硬、痰涎壅甚、言语雄壮、声带怒色、胸紧、大便坚、小便涩数等,宜用清心(栀子、黄连、麦冬、犀角等)平肝(柴胡、白芍、龙胆草、青黛等)泻脾(白芍、栀子、生石膏、生甘草等)的寒凉药。
症属于阴者:面色多带青、白、黄,气凉、痰涎少、声温和、舌软卷缩、胸宽、大小便自利等,慎不可多用寒凉之药,必须用凉药时,宜重用元参去代替。若确实是阳虚阴寒之症,必须用干姜、附子、人参等,见后面第12条。
3、辨邪之性质、邪由哪一脏器发出来的
漫肿而痰多者,风邪为患,宜荆芥、防风、天花粉、竹沥,僵蚕、瓜蒌等;唇舌淡白而牙紧者,风寒为患,宜防风、羌活为主,或服麻杏甘石汤一二剂;咽喉红肿而脉浮,风火为患,宜薄荷、连翘,牛蒡子、金银花等;咽喉紫色不肿而烂者,是有伏寒,宜桂枝、半夏、细辛、甘草等。
症状显现在咽喉,邪气的根会联系到内在脏腑,邪气沿着系脏腑的经络循行发于咽喉。
毒气盛而攻心则见言语狂乱,或心经邪热上攻表现出口烂舌干舌生疮,酌选黄连、麦冬、元参、犀角、竹叶心等;
平时嗜食肥甘辛辣煎炸炒食物者,患咽喉疼痛表现出口咽干燥欲多饮水,此为胃经实热,宜:生石膏、天花粉、芦根、石斛、知母等(若口中流涎而唇色紫,则是胃虚,宜补。);
若其人平时素多郁怒,咽喉疼痛时眼多直视而带怒色,宜大量白芍佐少量茵陈、柴胡等。
咽喉病若兼见口唇焦干红肿、或上腭肿如紫色李子、或颈上浮肿结核,这都是脾热引起的,宜生地、白芍、栀子、生石膏、生甘草等;4 、辨寒热
热症:有白点在小舌旁边,点呈现干的状态,白点之外皆现深红色,或起红丝,多为热症;
热症肿痛剧烈无止息,痛微者病轻,痛甚者病重;热症易渴,喜喝水,喝水时咽喉不甚痛;喜温水者病轻,喜冷水者病重;需水较少病轻,需水较多病重;热症不思食,口不知味;咽饭则痛甚;有痰涎;实热小便必赤热短数,小便赤而不热且量多尿长,是假热;大便干燥,或腹有坚满感,是实热;夏秋多热症,住平阳之地多热,好酒者多热;热症舌苔黄黑而且有燥粗感。
寒症:有白点在小舌内,点呈现润的状态,白点之外皆是淡红色,或起红丝,多为寒症;
寒症多不肿,咽喉内反而有大而空的感觉,偶尔也有见到虚肿者,其形必润;咽喉不甚痛,或时痛时止;寒症不渴,或虽渴而不欲喝水不多喝水,喜温水病轻,喜热烫之水病重;喝水痛咽饭不甚痛;能吃饭进食但也不甚思食;无痰涎,若风寒相兼则有痰涎;寒症小便清长,或大便稀溏,宜用温热药,若大便滑泄,宜用温补药,滑泄久必须用堵塞药;春冬寒症多,住深山冷湿之地多寒症,好色者多寒(阴阳皆虚);寒症舌苔多白滑白润,偶也有见黑黄色的,为重症。
5、六气太过(邪气盛实)与不及(此虚彼实,所不胜实,如风木之气不及,燥金之气盛实)皆能使人生病。
六气致人生病,诸邪气常常有二三种相互兼杂为患的情况。
如冬有三气:风、寒、火;春有四气:风、寒、湿、火;夏有五气:风、寒、暑、湿、火;秋有四气:风、寒、燥、火。
若风火致人咽喉肿痛,畏寒壮热,牙关强闭,耳前后肿或头面亦肿,酌情选用:当归尾、黄芩、黄连、僵蚕、赤芍、桔梗、甘草、天花粉、金银花、菊花、生石膏、枳壳、山豆根、龙胆草、荆芥、防风、丹皮、赤芍、桑叶、生地、紫地丁、栀子、大黄、芒硝、白矾等。
若染病稍久,风火之邪上攻咽喉,致满喉发细红点,根带淡白,宜黄芩、栀子、元参、天花粉等。
若初起有寒邪在表,畏寒发热后再现咽喉不适(畏寒较明显,畏寒发热类伤寒而略轻,内热亦较轻),宜用羌活、防风、荆芥、麻黄(伍以生石膏,寒披于外,束内有热或内郁有热)一二剂,慎不可用桂枝,桂枝不同于麻黄,麻黄伍以生石膏,有表里两解之妙,而桂枝绝对不可用于上焦有热之咽喉症。
若咽喉病以燥邪为主,或兼有燥邪,或病人素有阴液亏虚,咽喉处易起白腐之膜,必重用:元参、生地、麦冬、石斛、梨汁等加虫蜕,不可误用辛温表散的药如荆芥、防风、羌活等。
6、《内经》明言六气(客气)致人咽喉病
寅申之岁,如2010年庚寅、2016年丙申等,少阳相火司天,使得大多数这样的年份(特别是入夏到仲夏)相火之气盛隆,民易病喉痹,主以仲圣《伤寒论》甘草桔梗汤,参考第1条。
辰戍之岁,如2012年壬辰、2018年戊戌等,太阴湿土在泉,使得大多数这样的年份(特别是冬季)湿土之气盛隆,民易病嗌肿喉痹,主以《活人书》半夏桂枝甘草汤。
丑未之岁,如2015年乙未、2021年辛丑等,太阳寒水之气在泉,使得大多数这样的年份(特别是冬季)寒水之气盛隆,民易病咽痛颌肿。
严重的情况会伤肾,出现蒂中(又名小舌)肿的现象,应该效仿《伤寒论》,初起用辛温表散的方法,药宜:荆芥、防风、麻黄、葱白等,严重的情况下宜温里扶阳,仲圣的理中汤、四逆汤、八味地黄丸,倚仗的药主要是:干姜、附子、人参、肉桂等。
卯酉之岁,如2011年辛卯、2017年丁酉等,阳明之气司天,使得大多数这样的年份(特别是初夏仲夏)燥金之气盛隆,民易病咽干喉痛,或能见到咽喉出现白膜、鼻孔流血的情况,必须用喻嘉言的清燥救肺汤加减:麦冬、天冬、生地、阿胶、白芍、生石膏、竹茹、牡蛎等。
假若肤表受有凉燥、温之气,病人有畏寒发热的表现,也当慎用发表的药,辛温的防风、羌活必不可用,辛凉的薄荷、连翘也大可不必,因为辛凉的药能增添已经盛隆燥金之气,助纣为虐。
注:这其中应该还受大司天之气的制约:
若是在寒湿的大司天中,遇辰戍、丑未之年,前面所言的情况(寒邪湿邪咽喉病)更容易出现;
如当前处于风木司天相火在泉的大司天,遇寅申之年易出现上述情况(火邪咽喉病),遇卯酉之年也会出现上述情况(燥邪咽喉病)。
并且,六淫伤人,阳邪伤阳胜之体(阴虚阳旺之人)发病迅速、发病剧烈。
如2016年的夏天,阳胜之人容易患火热之病,不单单是咽喉热痛。阴邪伤阴性之体(阳虚阴盛之人)发病较快、症状剧烈。
如2015年的冬天,阴胜之人容易患寒性疾病,不单单是咽喉疾病。
这其中实际上是形成合力(诸因素合力致病)的缘故。咽喉病若兼见声音嘶哑咳嗽气响,此有肺热,宜黄芩、桑白皮、天花粉等;
若见声音沉缓而哑,则是肾阴虚而伤邪热,宜元参、生地等。
前一篇:学习《金刚经》心得
后一篇:各类咳嗽的中医治疗王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