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谦翔老师与“绿色作文”教学
(2015-06-01 21:30:48)
标签:
教育 |
一、绿色作文内涵的阐释
赵谦翔在一系列的论著中对自己的“绿色作文”教学的全新内涵进行了精辟论述。“绿色”本是个环保概念,其要点有二:一是纯天然的,二是可持续发展的。作为语文的“纯天然性”,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可持续发展性”就是不仅“为高考”学语文,更要“为人生”学语文。“绿色作文”教学改革实验,是赵谦翔老师绿色语文教学体系中最先取得突破、最先成功建构的部分。它的绿色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让语文走进生活,让语文服务生活;在育人上激发情感,进行文化熏陶,培养健全人格,发展思维能力。
所谓“绿色作文”,是指学生不受世俗的影响和某种固定思维的束缚,根据自己观察世界、感悟生活的实际收获,记实事,写真人,抒真情,发实感,自主地写出体现自身个性特点的作文。“绿色作文”是一种植根于学生现实生活,充分尊重学生内心世界,注重学生作文表达个性化、多元化、自主化,追求作文可持续和谐发展的全新的作文训练理念和操作模式。
赵谦翔“绿色作文”教学,是指在作文教学中,使学生在写作中追求情感的真诚、思想的真实、个性的真切,使作文和做人协调发展的作文教学方法。“绿色作文”教学的研究目的是:革除传统作文教学的弊端,改革封闭、落后的作文教学模式,追求情感的真诚、思想的真实、个性的真切,是学生愿意作文、乐于作文,使作文为做人而写,伴人生而在。做人促进作文,作文升华做人。绿色代表着清新鲜活的生机和真正的生活、真诚的自我,“绿色作文”教学代表着作文和做人的协调发展。
二、绿色作文的特征
(一)以人为本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我们的教育不是培养会玩耍的猴子,不是培养会学舌的鹦鹉,更不是培养见风使舵的两面派,而是要培养独立思考的人。”作文教学怎么能文中无“人”呢?作文教学必须返璞归真,以人为本。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部分中鲜明地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即要坚持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教学中应当培养学生通过作文来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展示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让他们的个性得到最自然最健康的张扬;在教学中应当鼓励学生大胆书写自己的感悟,表达自己的观点。
“绿色作文”教学以人为本,作文与做人融为一体,从根本上变革了作文目的,双赢于应试和做人之统一。“绿色作文”教学使学生情动于中而文发于外,泼墨于纸而铸魂于心,进行一次次心动、笔动、行动的“绿色作文”训练,写出健心润笔的绿色文章,追求真正做到做人与作文融合的完美绿色境界。
“绿色作文”教学对学生的人文性的关注,能使学生在开放性、自由性、创造性的作文活动中所获得成功的乐趣远远超过一般的成就感,他们的参与性强,写作兴趣浓厚,写作思维活跃,个性得到健康发展。学生写作主体意识增强,消极被动的作文观念,得到有效的遏制与校正。
当代作家余秋雨曾就作文对中学生说:“好文章一定要从我们的生命出发,青春生命是一去不复返的,你要逮住它的诱人魅力,你的苦恼、你的彷徨、你的激动,这样都是非常非常珍贵的,在这点上,你的老师都会羡慕你们,你的评委都会羡慕你们。你们有的时候会去学一种写作方法,语言结构组织方式,但这毕竟不是生命的主干。生命的状态有时会很混乱,但写作以后,梳理以后,你的生命比以前更漂亮了,更美丽了。要用自己的眼光用自己的感情用自己的感受去写作,不要过多地进入文章结构游离状态。”
让作文过程成为锻炼思想、陶冶情操,从而不断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过程,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达到作文教学的根本目的。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多次强调作文要紧的在乎做人,他反复强调作文与做人的统一。
(二)以生活为源
学生作文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作文无事可写、无话可说、无情可表、言之无物,读来无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写不出优美的作文,勉强写出的作文有缺乏真情实感,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缺乏生活积累,缺乏生活体验。离开生活的作文空洞无物、无病呻吟的。只有丰富学生的生活,才能积累大量的作文素材,才能在写作文时有感而发,有话可写。
宋代理学家朱熹读书有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绿色作文的活水来自包罗万象的大千世界,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是绿色作文教学扎根的肥沃土壤。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学生只有熟悉生活和了解生活,才能深刻地理解生活、感悟生活,也才能更好地反映生活、表现生活。生活是作文之源,要想写好作文,就必须立足于学习生活实践,开拓、捕捉、深挖能感发于心的作文情境;立足于课内外阅读材料,精心采撷,泼墨抒情。
赵谦翔“绿色作文”教学开创了《东方时空》感悟课。让学生从电视节目中找题材,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书写个人感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为“绿色作文”教学引来常流常新的活水,解决了“绿色作文”教学“无米之炊”的最大难题,杜绝了无病呻吟的滥调。《东方时空》感悟课让每个学生的眼界和心胸开阔了,每个同学都自编了《东方时空》观后感文集,而且多人多次在报刊发表作文或在各级各类作文大赛中获奖。
赵谦翔“绿色作文”教学开创了班会感悟课。这是一种将主题班会和作文训练嫁接起来的新课型。每次班会的主题,都从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需要来安排;每次班会的教材,都有老师有针对性地编选;每次班会的心得,都写成抒发班会感悟的作文。教师的演讲与学生领悟、学生的作文与教师讲评是听、悟、写三种能力的综合训练,把他们的思想修养和文化品位逐步提升到新的境界。
赵谦翔“绿色作文”教学开创了文学精品审美课、古典诗歌鉴赏课等创造性阅读课。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获得了审美愉悦,激活自己的灵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而写出一篇篇独抒己见的“绿色作文”来。美国文艺复兴的领袖和杰出的散文家爱默生说:“把自己的生活当作正文,把书籍当作注解;以一颗活跃的灵魂,为获得灵感而读书。”
多种课型体现了生活教育和语文教育的和谐统一,做到了听说读写的有机结合。千姿百态的现实生活是“无字书”,赵谦翔“绿色作文”教学把大千世界、百态人生引入作文教学,实现了作文题材的生活化。创造性地引导学生、唤醒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和自省意识,写出真正的“绿色作文”。
“绿色作文”教学不局限于课本和课堂,从大语文观出发,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三者结合。“绿色作文”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深入到社会生活,通过大量的信息刺激,让学生触摸到时代发展的脉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和作文水平。“绿色作文”教学教育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热情地投入生活,唯有热爱生活,学生才能写出好作文。“绿色作文”教学促使学生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健全的个性与人格。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始终强调“生活即教育”,学生必须参与到生活中去来。魏书生等一些语文教育改革者也把引导学生丰富生活、创造生活作为语文改革的基础。
“绿色作文”教学不仅要注重生活体验,更想方设法激活学生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去感受。感受越细腻越深切,写出来的作文就越有分量,越能表达丰富的内心世界。刘勰《文心雕龙》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学生带着浓浓的情感去体验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时候,思想感情的变化对写作、对人生都会有新的影响。
(三)以真为纲
“灰色作文”特产假、大、空、废“四话”,其中尤以“假话”最为要害;“绿色作文”针锋相对,自然以倡导“真话”为其纲领。“绿色”其要点有二:一是“纯天然的”,二是“可持续发展的”。赵谦翔“绿色作文”教学的关键在“真”。言为心声。“绿色作文”以真情为纲。思考真实的生活,运用真正的语言,表达真实的思想,写出真实的自我,抒发真实的情感,培养健全真实的人格。“绿色”是针对“灰色”提出的。在作文教学领域,一种灰色污染正日甚一日地侵蚀着学子的心灵。灰色污染即是“一凑,二抄,三套”的作文诀窍;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写作模式;“开头至关重要,结尾马虎不得,中间无所谓”的应试对策。在灰色污染笼罩下写出来的只能是假大空废“四话”泛滥的灰色文章。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关于作文的“课程目标”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而在“基本理念”中又明确指出:“语文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持体验。”赵老师开设的“班会感悟课”,将主题班会和作文课有机结合起来的新课型。班会的主题,从学生生活实际中提取;班会的教材,由老师根据主题自编;班会的心得,则体现在学生真诚的班会感悟中。
古人云:“举一纲而万目张”。目是网眼,纲是网绳。只有网绳高举,才能网眼尽开。古语又云:“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欲理裘皮大衣,惟提领振动,方可毛顺衣展;若提襟挈袖,势必颠倒反乱。写真话,才是“提纲挈领”,抓住了“绿色作文”的牛鼻子。或许有人问:写真话,说错话怎么办?抒真情,悖常理怎么办?讲己见,出偏见怎么办?其实,对教师来说,这些非但不是坏事,反而正是机遇。恰恰是这些障碍之处,才是教师尽展疏导才能的用武之地。
(四)以导为脉
“绿色作文”人人能写,但又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写好的。这里的关键因素在于教师要发挥能动的“疏导”作用:当学生沉迷于“灰色作文”不能自拔时,要苦口婆心,积极“开导”;当学生徘徊于十字路口进退两难时,要审时度势,及时“引导”;当学生尝试“绿色作文”取得进步时,要热情鼓励,因势利导;当学生在绿色作文途中想走回头路时,要用“绿色作文”,耐心诱导;而大量的工作则是,面对面地给予学生深入浅出的具体“指导”。总之,“导”就像人体的脉络一样贯穿“绿色作文”训练的全过程。
“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这种“诗外”学诗的主张,实在是一种“过来人”的最有见地的创作论。 “绿色作文”便是基于这种创作论进行的 “文外”学文的尝试。 “绿色作文”就是要通过日常大量的“心动”、 “笔动”、“行动” 的训练,使学生练就这“文外”功夫, 积淀丰厚的人文修养,从而恢复作文本来应有的“纯天然”本色, 实现“作文”与“做人”的同步“可持续发展”。这是教师教学“绿色作文”时万万不可偏离的大方向。“绿色作文”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主张让学生主动去体验生活,引导学生去感受生活。感受越细腻越深切,写出来的作文就越真切,越能表达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刘勰《文心雕龙》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学生带着浓浓的情感去体验自然、社会和人生,让他们会有更多自己的感触,能激发他们写作的强烈兴趣和写作的欲望,从思想上,让学生真正做到了自主作文。“绿色作文”教学还非常注重培养学生个性和创新意识,赵谦翔认为:“关键在引导学生去“悟”。“悟”字是由“心”字加“吾”字构成,从左往右看,其意乃“思之吾”,亦即“思考的我”;若从右往左看,其意乃“吾之思”,亦即“我的思考”。做“思之吾”,创“吾之思”,亦即思考与创造的统一。”
赵谦翔的“绿色作文”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让学生自己去感悟生活,从生活中获得感触。他在作文教学时,以培养学生“感悟”能力为线索,引导学生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每一位同学的作文,不管是评论艺术,还是探索人生,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深刻思考和精彩表达。而每一位同学的点评,也是抓住了关键问题,这就是为文的根本还在于为人,充满了灵性。赵谦翔认为:“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必须目中有人:既要教学生读有字之书(书本),又要教学生读无字之书(社会与人生);既要教学生学会作文,又要教学生学会做人。”
三、绿色作文的启示
“绿色作文”教学的成功经验,对中学作文教学实践很有指导意义。值得我们去认真研究和分析,并灵活地借鉴和创新。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作文教学观念
作文教学中什么最重要,我们认为应该是观念。“绿色”是针对“灰色”提出的。在作文教学领域,灰色污染即是“一凑,二抄,三套”的作文诀窍;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写作模式;“开头至关重要,结尾马虎不得,中间无所谓”的应试对策。在灰色污染笼罩下写出来的只能是假大空废“四话”泛滥的灰色文章。“绿色作文”教学以人为本,作文与做人融为一体,从根本上变革了作文目的,双赢于应试和做人之统一。“绿色作文”教学使学生情动于中而文发于外,泼墨于纸而铸魂于心,进行一次次心动、笔动、行动的“绿色作文”训练,写出健心润笔的绿色文章,追求真正做到做人与作文融合的完美绿色境界。
“绿色作文”教学对学生的人文性的关注,能使学生在开放性、自由性、创造性的作文活动中所获得成功的乐趣远远超过一般的成就感,他们的参与性强,写作兴趣浓厚,写作思维活跃,个性得到健康发展。学生写作主体意识增强,消极被动的作文观念,得到有效的遏制与校正。
为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使他们具有实实在在的写作能力,作文教学不要走什么“终南捷径”和“速成作文”之路,要按照作文教学规律进行教学,逐步培养起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要更新作文教学观念,从陈腐、落后、求稳妥的作文教学思想中解脱出来,放开手脚,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写出具有真情实感,千篇千样,个性鲜明,有血有肉,文情并茂的佳作。
(二)提高教师自身写作能力
针对作文教学低效的状况,很多人都进行过反思,找出了多种原因,最后往往都归结到两个方面:学生的学法和教师的教法。前者诸如学生的阅读量不足、生活面狭小、对写作普遍缺乏兴趣等等;后者诸如教师给学生过多的限制(毫无新意的题目、所谓的“高”利益、僵化的结构套路等)、指导不当(写作训练的手段单调、写实的少而写想像的多、没有培植写作的发表意识和读者意识等)、批改存在问题等等。还有些人提到了作文教学的教材问题。但在反思目前作文教学现状时,有一个问题似乎还没有引起大家充分的关注,那就是语文教师自身的写作问题。在赵谦翔老师的“绿色作文”教学历程中,无一刻不在用自己的笔耕不辍与学生交流。赵老师为教育教学而作的诗已达一百多首。这些诗情真意切、精美性灵,为他“绿色作文”教学的成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教师具有渊博的学识,特别是对本学科的精深了解,能引起学生的仰慕。言语是教师思想智慧的表达形式,也是人格魅力显示的重要载体。教师的言语美是一项最最重要的基本功。
赵谦翔老师特别重视自身写作对学生的作文兴趣与习惯的积极影响。他曾说:“美食家的职能固然在于对美味的品尝,然而,倘若他能亲手烹调出几样色香味俱佳的菜肴,那么他对美食的品味,势必能够更上档次。”
对于语文教师写作的直接经验,叶圣陶先生早就有过阐述: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经常写下水作文,“无论取材布局,遣词造句,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而且非常熟练,具有敏感,几乎不假思索,而自然能左右逢源。这样的时候,随时给学生引导一下,指点几句,全是最有益的启发,最切用的体验。”语文教师惟有自己常写作、多写作,才能不断积累写作的直接经验,才可能在作文教学中讲出自己的真知灼见。
李镇西老师说:“多年来,每次给学生布置作文,我都要写一篇同题作文,并让学生们评判。”这样老师就能真正了解学生的作文情况,触动学生的心灵,同时又能引导学生如何作文。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当文学教师时,曾经写过一千多篇小作文,对此他是这样说的:“不是为了发表,而是为了教会我的学生使用语言。”许多理论研究表明,教师的写作能力影响着作文教学的效果。写作能力是写出来的。写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活动,教师必须具有实践经验,这跟“一个音乐教师应会演奏乐器、会唱歌曲,画家应会画画这样天经地义”。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生不会写作文最简单的原因,就是教师不会写作文。”因此,必须提高教师自身的写作能力,大力提倡语文教师主动地去写作。
语文教师会写、善写应该是分内之事。一个语文教师要是自己不能写。又怎么可能去指导好学生作文?要是自己都构思不出一篇文章,又怎么能让学生去琢磨文章的写法?新课程标准要求老师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教学当中去,以便培养他们的语感和兴趣。但由于语文教师对语文的冷漠和不擅长,往往充当了“说文”而不是“作文”、“是批评家而不是作家”的角色。正因为教师的外行,空洞理论多,具体方法少。致使在评点学生作文时往往流于空洞说教,笼统抽象多,针对意见少。或隔靴搔痒,或优劣颠倒,把学生作文中许多精彩之处作为“劣质品”处理掉,可悲可叹!在美国中小学作文教学中普遍提倡的“五个要素法”中的一个就是:“让学生感觉老师就是作家。”意思很明白,老师不一定是作家,但老师应当去扮演好作家这个角色。这句话,事实上强调的就是语文教师在写作上的榜样作用。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语文教师自身经常写作能给学生的写作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反之,如果语文教师都不爱写作(或是害怕写作),学生不愿意写作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总之,“绿色作文”教学的提出,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即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起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氛围,倡导自主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愿写,乐于写,善于写,把写作不是当作一项任务,而是当作一种成功的享受。当然,“绿色作文”并不是脱离实际的空谈理论,也不仅仅是立足应试的实践,它是将以人为本的理念与中学作文教学的有机结合,是对作文教学实践的精辟总结与理性升华,它不仅对中学作文教学的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为中学作文教学竖起一面鲜明的人本旗帜,让中学作文教学研究呈现出清新和明亮的色彩。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