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云栖梵径——(清)西湖十八景之十六

(2016-09-04 22:39:21)
标签:

旅游

情感

文化

娱乐

杂谈

分类: 百科
  云栖梵径

简 介:
  云栖梵径与现在的云栖竹径在指代的地域上是一致的,但侧重点是不一样的,梵径着重于佛国的梵音曲径,而竹径就单指这里的茂密竹林了。当年杭州是东南佛国,相传全城寺庙五百。云栖在五云山麓,五云山上旧有真迹寺,云栖寺等寺庙。游人至此,每每能听到梵钟响起,在竹林之间,倍感清雅。
  《西湖新志》卷二:“莲池《寺记》云栖坞,五云山有五色云,已而飞集山西坞中,经久不散,因以名坞。沿坞竹树茂列,游人品为湖山第一岙区,增修景目‘云栖梵径’”。清雍正《西湖志》卷四:“行久渐闻钟磬声,则云栖寺在焉……。每至中宵,梵呗之声不绝,朝鱼暮鼓,与天籁相应答,游人至此,豁然心开,万虑顿释”。
  现在五云山山顶仍然有真迹寺的遗址,而在云栖的竹林之中,还有高僧莲花大师的埋骨。旧时的梵音雅韵,早已不在游人的耳畔作响,幸而还有成片的修竹茂林,固守着古时高僧们的高风亮节。

  《水调歌头 · 云栖梵径》

  扬眉
  
       五色绘云彩,梵呗响江堤
      锒铛十里山麓 ,迷雾两边依。
       暮鼓朝鱼攒动,晨课昏堂敬颂,夜半不着席。
       万虑顿开释,枫树暖香袭。

       正遍智、正真道、上菩提
       逃离尘世、方外听雨落淅淅。
       古道修竹滴翠,梵径清音陶醉,涧水晚流急。
       觉悟三竺路,路路汇云栖。

  云栖梵径

  编写:扬眉

  云栖梵径位于西湖之西南,钱塘江北岸,五云山云栖坞里。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五云山上的五彩祥云,常飞集坞中栖留,并经久不散,称“云栖”。 此地距杭州区约20公里,远离市井,山深林神秘密,竹林满坡,修篁绕径,素以竹景的“绿、清、凉、静”四胜而著称于世。云栖寺旧址现为杭州市总工会工人休养院。
  吴越国王于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在这里建云栖古寺,距离西湖12公里,竹林深处可闻钟磬声,初名“云栖梵径”。寺地尚存,旁有回雁峰、宝刀陇、壁观峰等,均为云栖六景之一。从云栖石牌坊进入,就可以看见石径幽窄,翠竹成荫;就可以听到泉水叮咚,溪流淙淙的乐曲。漫步在竹的世界里,仰头日光,若即若离,别有情趣。
  这里因竹多叶密、含水生云;云栖雾留、又长翠竹。漫山遍岭终成浩淼竹海,每当气压低沉的时,绵绵的云雾栖息在茫茫的竹丛中,落下细细的雨丝,这雨丝仿佛是翠竹青叶融化的竹沥,从弯曲的竹梢上滚落下来,溻湿了蜿蜒的青石路径而故名。
  《云栖梵径》

  扬眉

  五云山上五云祥,云栖坞里云栖凉。
  云栖古寺钟磬响,清音雅韵梵径长;
  朝鱼暮鼓早晚课,修身养性走琅珰。
  云栖竹径生天雨,天雨淅沥落云栖。

  云栖梵径位于西湖之西南,钱塘江北岸,五云山云栖坞里。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五云山上的五彩祥云,常飞集坞中栖留,并经久不散,称“云栖”。这里的“梵”原意是是古印度魔咒曼荼罗、祭祀仪式和唱诗僧侣,引申为自祭祀仪式所得的魔力;人如作出供奉,端正歌曲,就有“梵生”;再引申为宇宙的精力,天地运行和人类生命,都有赖于梵。梵,即芃之俗体。这里借喻为“佛”。实际上,但就“云栖梵径”与新西湖十景之一的“云栖竹径”来比较,虽然说的是一个地界上的景物,但寓意是截然不同的,“梵”字强调的是云水禅心的佛家境界,而“竹”字强调的是诗情画意的尘世雅玩习俗。似乎是不改贴更切于这方外的天地,我以为。

一、五云山上五云祥,云栖坞里云栖凉
  吴越国时,这里曾建云栖古寺,是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吴越国王创建,竹林深处可闻钟磬声,初名“云栖梵径”。后来毁于山洪暴发,明隆(庆)万(历)年间,净士宗高僧莲池大师重振山门,云栖寺复兴为湖上一大道场,古刹展新容,寺周围漫山遍坡的翠竹也蔚为大观。
      五云山去城南二十里,冈阜深秀,林峦蔚起,高千丈,周回十五里。沿江自徐村进路,绕山盘曲而上,凡六里,有七十二湾,石磴千级。山中有伏虎亭,梯以石墄,以便往来。至顶半,冈名月轮山,上有天井,大旱不竭。东为大湾,北为马鞍,西为云坞,南为高丽,又东为排山。五峰森列,驾轶云霞,俯视南北两峰,若锥朋立。长江带绕,西湖镜开,江上帆樯,小若鸥凫,出没烟波,真奇观也。
      宋时每岁腊前,僧必捧雪表进,黎明入城中,霰犹未集,盖其地高寒,见雪独早也。山顶有真际寺,供五福神,贸易者必到神前借本,持其所挂楮镪去,获利则加倍还之。借乞甚多,楮镪恒缺。即尊神放债,亦未免穷愁。为之掀髯一笑。

       袁宏道《御教场小记》:余始慕五云之胜,刻期欲登,将以次登南高峰。及一观御教场,游心顿尽。石篑尝以余不登保俶塔为笑。余谓西湖之景,愈下愈冶,高则树薄山瘦,草髡石秃,千顷湖光,缩为杯子。北高峰、御教场是其例也。虽眼界稍阔,然此躯长不逾六尺,穷目不见十里,安用许大地方为哉!石篑无以难。
     《西湖新志》卷二:“莲池《寺记》云栖坞,五云山有五色云,已而飞集山西坞中,经久不散,因以名坞。沿坞竹树茂列,游人品为湖...云栖梵径’”。
       清雍正《西湖志》卷四:“行久渐闻钟磬声,则云栖寺在焉……。每至中宵,梵呗之声不绝,朝鱼暮鼓,与天籁相应答,游人至此,豁然心开,....”。

  清初康熙帝几番来游后,“云栖梵径”以明显的优势入选西湖十八景,以后虽屡经兴衰,终因其悠久的渊源和独到的景致而备受青睐。 寺地尚存,旁有回雁峰、宝刀陇、壁观峰,均为云栖六景之一,今改建为杭州工人疗养院。 古诗有“万千竿竹浓荫密,流水青山如画图”,道出了云栖的特色。

二、云栖古寺钟磬响,清音雅韵梵径长
    莲池大师(1535年—1615年),明代高僧,中国净土宗第八代祖师。俗姓沈,名祩宏,字佛慧,别号莲池,因久居杭州云栖寺,又称云栖大师。与紫柏真可、憨山德清、藕益智旭并称为明代四大高僧。融合禅净二宗,定十约,僧徒奉为科律。清雍正中赐号净妙真修禅师。
  大师杭州仁和人氏,明朝嘉靖十四年生于望族世家。父名德监,号明斋先生,母周氏。初习儒业,十七岁补诸生,以学识与孝行著称于乡里。居俗家时,邻家有一老妪,日课佛号数千,大师问其所以,老妪答言:“先夫持佛名,临终时无疾而逝,自在往生,故知念佛功德不可思议。”大师宿根深厚,闻语深为感动,信佛法之不可思议,遂寄心净土。
  师曾书“生死事大”四字于案头以自警策。后来因为父母相继去世,悲痛无比,由此对于佛家生死无常之理体会更深。于是与妻子汤氏诀别,决志出家修行,言之曰:“恩爱不常,生死莫代,吾往矣,汝自为计!”并作七笔勾词,表示世间名闻利养、儿女私情等等,一一舍去勾消,以明出家志向,其词分为七节故名之,遂于明朝嘉靖四十五年投西山无门寺性天和尚落发,在昭庆寺无尘玉律师处得受三坛具足大戒,此后便杖策游方,遍参四处贤善知识。北游五台,感文殊放光,入京师参访笑岩德宝禅师,亦有所省悟,在向东昌的归途上,忽闻樵楼之鼓声而大悟,并作偈曰:“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焚香掷戟浑如梦,魔佛空争是与非。”
  隆庆五年(1571年),入杭州云栖山,见山水清幽,易于安居修行,逐往山中结茅舍居之,常去山脚村落乞食以资养命。山中时有虎患,村民深受其苦,大师慈悲为作施食佛事,不久虎患便绝。时岁又逢亢旱,村民恳请大师祈雨以解灾情,大师手击木鱼,率众绕田埂念佛,一时顷,所及之处,雨下如注。村中民众欢喜踊跃,对佛法生大诚信,并自发组织力量,为大师建造禅院。自此之后,师于道场中大弘教法,普度群萌。四方佛子闻风而至,海众云集,共修净业,逐渐成为一大丛林。

     古文献记载:云栖,宋熙宁间有僧志逢者居此,能伏虎,世称伏虎禅师。天僖中,赐真济院额。明弘治间为洪水所圮。隆庆五年,莲池大师名袾宏,字佛慧,仁和沈氏子,为博士弟子,试必高等,性好清净,出入二氏。子殇妇殁。一日阅《慧灯集》,失手碎茶瓯,有省,乃视妻子为鹘臭布衫,于世相一笔尽勾。作歌寄意,弃而专事佛,虽学使者屠公力挽之,不回也。从蜀师剃度受具,游方至伏牛,坐炼呓语,忽现旧习,而所谓一笔勾者,更隐隐现。去经东昌府谢居士家,乃更释然,作偈曰:“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焚香执戟浑如梦,魔佛空争是与非。”当是时,似已惑破心空,然终不自以为悟。
  归得古云栖寺旧址,结茅默坐,悬铛煮糜,日仅一食。胸挂铁牌,题曰:“铁若开花,方与人说。”久之,檀越争为构室,渐成丛林,弟子日进。其说主南山戒律,东林净土,先行《戒疏发隐》,后行《弥陀疏钞》。一时江左诸儒皆来就正。
  王侍郎宗沐问:“夜来老鼠唧唧,说尽一部《华严经》?”师云:“猫儿突出时如何?”自代云:“走却法师,留下讲案。”又书颂云:“老鼠唧唧,《华严》历历。奇哉王侍郎,却被畜生惑。 猫儿突出画堂前,床头说法无消息。大方广佛《华严经》,世主妙严品第一。”其持论严正,诂解精微。监司守相下车就语,侃侃略无屈。海内名贤,望而心折。孝定皇太后绘像宫中礼焉,赐蟒袈裟,不敢服,被衲敝帏,终身无改。斋惟蓏菜。有至寺者,高官舆从,一概平等,几无加豆。仁和樊令问:“心杂乱,何时得静?”师曰:“置之一处,无事不办。”坐中一士人曰:“专格一物,是置之一处,办得何事?”师曰:“论格物,只当依朱子豁然贯通去,何事不办得?”或问:“何不贵前知?” 师曰:“譬如两人观《琵琶记》,一人不曾见,一人见而预道之,毕竟同看终场,能增减一出否耶?”甬东屠隆于净慈寺迎师观所著《昙花传奇》,虞淳熙以师梵行素严阻之。师竟偕诸绅衿临场谛观讫,无所忤。寺必设戒,绝钗钏声,而时抚琴弄箫,以乐其脾神。
  晚著《禅关策进》。其所述,峭似高峰、冷似冰者,庶几似之矣。喜乐天之达,选行其诗。平居笑谈谐谑,洒脱委蛇,有永公清散之风。未尝一味槁木死灰,若宋旭所议担板汉,真不可思议人也。出家五十年,种种具嘱语中。万历乙卯六月晦日,书辞诸友,还山设斋,分表施衬,若将远行者。七月三日,卒仆不语,次日复醒。弟子辈问后事,举嘱语对。四日之午,命移面西向,循首开目,同无疾时,哆哪念佛,趺坐而逝。往吴有神李昙降毗山,谓师是古佛。而杨靖安万春尝见师现佛身,施食吴中。一信士窥空室,四鬼持灯至,忽列三莲座,师坐其一,佛像也。乩仙之灵者云,张果听师说《心赋》于永明。李屯部妇素不信佛,偏受师戒,逾年屈三指化,云身是梵僧阿那吉多。而僧俗将坐脱时,多请说戒、说法。然师自名凡夫,诸事恐呵责,不敢以闻。化前一日,漏语见一大莲华盖,不复能秘其往生之奇云。

  袁宏道《云栖小记》:
  云栖在五云山下,篮舆行竹树中,七八里始到,奥僻非常,莲池和尚栖止处也。莲池戒律精严,于道虽不大彻,然不为无所见者。至于单提念佛一门,则尤为直捷简要,六个字中,旋天转地,何劳捏目更趋狂解,然则虽谓莲池一无所悟可也。一无所悟,是真阿弥,请急着眼。

  李流芳《云栖春雪图跋》:
  余春夏秋常在西湖,但未见寒山而归。甲辰,同二王参云栖。时已二月,大雪盈尺。出赤山步,一路琼枝玉干,披拂照曜。望江南诸山,皑皑云端,尤可爱也。庚戌秋,与白民看雪两堤。余既归,白民独留,迟雪至腊尽。是岁竟无雪,怏怏而返。世间事各有缘,固不可以意求也。癸丑阳月题。

  又《题雪山图》:
  甲子嘉平月九日大雪,泊舟阊门,作此图。忆往岁在西湖遇雪,雪后两山出云,上下一白,不辩其为云为雪也。余画时目中有雪,而意中有云,观者指为云山图,不知乃画雪山耳。放笔一笑。

  张岱《赠莲池大师柱对》:
  说法平台,生公一语石一语。
  栖真斗室,老僧半间云半间。

三、朝鱼暮鼓早晚课,修身养性走琅珰
  坐车到云栖竹径站下车,在马路东侧有座“十里锒铛”的石牌坊,沿着牌坊而上,郎当岭,又名琅珰岭,古名扪壁岭。原指天竺山东,龙井村西,梅家坞村东北的山岭。习惯上把南起五云山,北至天竺一带山岗通称“郎当岭”。因山岗蜿蜒约数公里,又有“十里郎当”之称,即“十里琅珰”。郎当岭景区地质地貌以石灰岩为主,自然形成了峰峦叠秀,千姿百态的山林景观,是西湖群山中最高、最长的山岭,平均海拔在200米以上,视野开阔,澄静明秀。是深受杭州市民游客喜爱的西湖山林旅游胜地之一。现古道仍保持着原有路径走向和传统的地面铺装。可从梅家坞走到云栖,一路景色如画。
       云栖竹径,四季皆含画意。春天,破土竹笋、枝梢新芽,一片盎然生机;夏日,老竹新篁,丝丝凉意;秋天,黄叶绕地,古木含情;冬日,林寂鸣静,飞鸟啄雪。 蝉鸣声声的炎夏暑期,是云栖竹径一年中最佳时节。行走在“一径万竿绿参天,几曲山溪咽细泉”的幽幽山道上,犹如潜泳在竹海碧波之中;这里有树龄千年以上的枫香树,树干三人合抱高近40米,是西湖著名古树。霜降后满树红叶如映日彩霞。
  这里是杭州“新西湖十景”中难得的一处以万千茂竹、叮咚溪泉、生态天然的幽静景点。历史上,云栖周围有回耀峰、宝刀陇、青龙泉、圣义泉、金液泉、壁观峰等山水林泉自然景色,合称“云栖六景”。盛夏到此旅游,更能领略其绿郁、清凉、寂静、幽雅之感。
  实际上扬眉认为:“云栖竹径”的最精华之笔在于一个“栖”字上,古人用字之精妙,只有雨中在竹林里行游才可能体会的到,而不是五彩祥云常栖留在兜云庭附近的缘故。五云山这里因竹多叶密、含水生云;云栖雾留、又长翠竹。漫山遍岭终成浩淼竹海,每当气压低沉的时,绵绵的云雾栖息在茫茫的竹丛中,落下细细的雨丝,这雨丝仿佛是翠竹青叶融化的竹沥,从弯曲的竹梢上滚落下来,溻湿了蜿蜒的青石路径,故名为“云栖竹径”。一个“栖”字,名词动化,静中含动。只有古意禅心之人方可领悟其中的深邃含义。


四、云栖竹径生天雨,天雨淅沥落云栖

  从云栖石牌坊进入,就可以看见石径幽窄,翠竹成荫,泉水叮咚的自然景色。漫步在竹的世界里,仰头不见日光。若即若离,别有情趣。西湖自古多竹景,云栖竹径,堪称西湖竹景之冠。 云栖竹径位于西湖风景区西南隅五云山下的云栖坞,相传古时有五色彩云飞集坞中。从它与西湖的距离看,在诸胜景中最为僻远,然正因了它的远离尘嚣,躲避世态炎凉才更有它清幽的韵味。

  竹径入口有碑亭一座,上有陈云同志题写的“云栖竹径”四字。从亭边的碑文看,此亭最早建于明代,亭柱上的有清人陈灿“客到洗心亭子坐,顿教尘虑一时湔”、“万竿绿竹影参天,几曲山溪咽细泉”的诗句。云栖竹径,向以清凉幽静著称,盛夏到此旅游,更能领略其绿郁、清凉、寂静、幽雅之感。这里有树龄千年以上的枫香树,树干三人合抱,高近40米,是西湖著名古树。霜降后,满树红叶如映日彩霞。石板路两旁翠竹成林,漫步竹径衣衫俱绿,路边有一池,名“洗心池”,池水清凉透明。清晨曙光升起,透过竹叶洒在路上,金色斑斑,几声鸟语,更显山色清幽,竹径尽头古树成行,有亭可憩,有茶室可小坐品茗。这里远离闹市,风景优美,环境清静,确实是个疗养休息的好地方。有古诗曰“万千竿竹浓荫密,流水青山如画图”,道出了云栖的特色。
  蝉鸣声声的炎夏暑期,是云栖竹径一年中最佳时节。行走在“一径万竿绿参天,几曲山溪咽细泉”的幽幽山道上,犹如潜泳在竹海碧波之中。绿荫连着绿荫,清凉裹着清凉,山风起处,偶尔有阳光从枝叶梢头的空隙处洒落,光点跳动,映得游人衣袂尽绿,烦热全消。云栖不但修篁蔽天,而且古木成荫,西湖树龄、体量名列前茅的古树,多半集中在这里。比如有一株寿逾千年的枫香,主干高达三十八米,粗壮可容三人合抱,站在树干仰视,只见它势干云表,高不可攀,仿佛湖光山色几千年的历史行迹,全都凝注于它那躯干之中了。竹径中央的青石板与两旁的卵石之间用黑砖相隔,相传清代康熙,乾隆二帝都曾来过云栖,当时以中央为御道,专供康熙,乾隆行走。竹径旁有洗心,三聚,回龙,悦性,皇竹,遇雨等亭。 走完竹径,有一处云栖古寺,系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吴越王国创建,净土宗第八祖师,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宏法师曾在此居住过,这些随这岁月的流逝而成为过去。
  今日云栖竹径,始于三聚亭,由亭边穿过石坊,移步行去,高大挺拔直指云天的毛竹,像盛情的老友列队迎客。老竹苍碧,新竹青翠,一眼望去,密密层层不知其所终。云栖竹径向以清凉幽静著称,盛夏到此旅游,更能领略其绿郁、清凉、寂静、幽雅之感。蝉鸣声声的炎夏暑期,是云栖竹径一年中最佳时节 。行走在茂竹幽幽山道上,犹如潜泳在竹海碧波之中。绿荫连着绿荫,清凉裹着清凉,山风起处,偶尔有阳光从枝叶梢头的空隙处洒落,光点跳动,映得游人衣袂尽绿烦热全消。
       竹子,风雅、高风亮节、不事俗物,甚至是遁世的意象符号,出现在文人的诗篇书画中,成就了竹林七贤的佳话,见证了侠客的剑锋对决,摇曳在绛珠仙子的潇湘馆内,也深深植根于每一个具有大淡雅情愫人的心中。这一片山坳中的竹海,恢弘大气,是尘世当中没有污垢的一块清净土地,人们走在石子铺就的御道上,不想大声说话,生怕吐字的气息玷污了这块神仙才能居住的地方。静听风吹竹林的涛声,静享竹子和竹子的细语。若是雨后晚在这里漫步,还能听见竹笋丝丝拔节的声音。这里有树龄千年以上的枫香树,树干三人合抱,高近四十米,是西湖著名古树。霜降后,满树红叶如映日彩霞。石板路两旁翠竹成林,漫步竹径衣衫俱绿,路边有一池,名“洗心池”,池水清凉透明。清晨曙光升起,透过竹叶洒在路上,金色斑斑,几声鸟语,更显山色清幽。

  竹径尽头古树成行,有亭可憩,有茶室可小坐品茗。云栖古寺,清康熙帝曾多次来此,并写了不少诗篇。云栖寺前有大竹,康熙赐名为“皇竹”寺内原有不少碑文,壁间明代书法家董其昌书之金刚经石刻,可惜已毁。这里远离闹市,风景优美,环境清静,确实是个疗养休息的好地方。云栖盛产茶叶,为杭州四大名品之一,附近有茶叶研究所,对茶叶的栽培、生产起了积极的指导作用。云栖、梅家坞一带因土质好,适宜种茶,因此是杭州的主要茶叶生产基地,每年出口量很大,誉满中外。

五、《西湖恋歌》之:
  《云栖竹径》
 
     扬眉

  一条蜿蜒的石板路径通向茂密的山林,
  把人们带到了竹乡林海的圣地;
  一条清亮的溪流从五云山中流淌下来,
  把游客引进了梵音磬国的仙境。

  重叠的山峦荡起清幽的波澜,
  一浪推着一浪泻入钱塘江的江湾;
  青灰的古寺飘起浓郁的佛香,
  一缕缠着一缕飘入六和塔的窗棂。

  回雁峰的峰峦飘忽祥和的彩云,
  云中飞翔着矫健的苍鹭;
  壁观峰的峭壁悬挂粗壮的藤条,
  藤上垂挂着紫色的烟萝;
  宝刀陇的溪流涤荡赭石的岩壁,
  壁下溅起了清冽的水花。

  青龙泉的泉水散发着清凉的寒气,
  守护着一方清凉的幽居;
  圣义泉的泉池荡漾着清澈的微波。
  托举着一樽清冽的竹汁;
  金液泉的泉眼涌动着汩汩的乳液,
  倾诉着一腔浓浓的深情。

  洗心亭的山风洗濯着炙热的胸怀,
  撩开了人们的衣襟;
  回龙亭的景色留住了探寻的脚步,
  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御碑亭的青石镌刻着深邃的历史,
  引起了人们的沉思;
  遇雨亭的瓦檐滴淌着淡淡的香液,
  沁入了人们的心脾;
  斧钺池的幽潭沉淀着远古的硝烟,
  带来了宁和的气息。

  广袤的竹林似无际的海洋,
  游动的人群似翩飞的鸥鹭,
  飘忽在翻滚的波涛中时隐时现。
  清冽的泉水汇集在山脚,
  淙淙流淌成明亮的小溪,
  陪伴着漫长的木道曲径通幽。

  零零落落的山居小舍,
  掩映在古枫香樟的怀抱中,
  飘散出诱人的山野炊香;
  此起彼伏的鸡鸣犬吠,
  从竹篱柳笆的场院中传出,
  泄露了幽静的世外桃源。

  竹林的风声似吹奏的长萧,
  飒飒的竹叶如弹拨的古筝,
  飘荡在起伏的山峦一曲千载。

  清静的竹林似凉爽的仙宫,
  丝丝寒烟如天庭的迷雾,
  飘荡在幽深的竹林一聚百代。

  竹林的绿似阳春色的翡翠,
  滴淌着托不住的丝丝竹沥,
  在饱和的水雾中漂洗的更加通透。
  竹林深处那静谧的馆舍,
  氤氲着五色的瑞气祥云,
  凝聚着佛家逍遥遁世的一片禅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