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松书缘——三评西湖十景之六

标签:
旅游文化历史教育杂谈 |
分类: 百科 |
http://s6/mw690/003YknJ5zy73zTNmI7P55&690
万松书缘
明时的万松书院,在创建初期规模较大,主体建筑布局仍沿用官学“左庙右学”的制式,孔子殿在左边近山处,系原报恩寺的主体建筑,大三开间,修葺后面貌焕然一新,是书院举行的祭祀场所。
清西湖十八景之十二的凤岭松涛,,泛指、万松岭成片松林景观。清雍正《西湖志》卷四:“万松岭在凤凰山上,夹道栽松。南宋时密迩宫禁,红墙碧瓦,高下鳞次,上有门曰‘万松坊’。州城既改,平为大涂,而松亦无几。”《湖山便览》卷十:“在凤凰山北,旧夹道栽松……,许浑舟次武林,亦有‘十里万株松’句。又岭下旧多腊梅,苏子瞻‘万松岭下黄千叶,玉蕊檀心两奇绝,是也……,州城既改,荡为空山,松亦无几。赵希远尝绘有〈万松金阙图〉,其岭分里外二重……。国朝雍正八年,议者以岭为会城来脉,且属南北上下通衢,宜培荫木,当事补植万松,以还旧观,增修十八景目曰‘凤岭松涛”’。
http://s12/mw690/003YknJ5zy73zU8m3ntcb&690
http://s16/mw690/003YknJ5zy73zUdATXp2f&690
http://s11/mw690/003YknJ5zy73zUug9qG3a&690
http://s16/mw690/003YknJ5zy73zUwx6eHdf&690
本文摄影:扬眉
万松书缘
扬眉
万松书苑云海端, 相欣相爱已三年,
本应良缘成双对, 世事难料遭摧残;
人间多少真情在, 无奈化蝶舞翩跹,
若是能得一夕欢, 也胜清冷伴月寒。
简介:
万松书院位于凤凰山以北的万松岭上
,书院始建于唐朝贞元年间,原是香烟缭绕的报恩寺,明朝弘治十一年(1498),由浙江右参政周木,改辟为万松书院、广招名士,教授有士子。是明清时杭州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影响最广的文人汇集之地,与太和书院、敷文书院齐名,成为浙江省的最高学府。
明代理学家王阳明曾在此主课讲学,当年著名的思想家、学者和才子,如王守仁、齐召南、秦瀛、袁枚等,也同书院结下了不解之缘;并有着梁山伯和祝英台,同榻就于读万松书院万的传说,因而也被称作“粱祝书院”。西湖新十景评选时,大家孕情含意地叫它“万松书缘”。
《虞美人 · 万松书缘》
扬眉
层峦迭翠万松岭 ,
岭上盘山径。
竹林深处细飞泉,
溪谷彩蝶依恋舞翩跹。
十八相送传千古,
同榻双栖宿。
青山净水好读书,
可叹一别竟聚在青庐。
编写:扬眉
一、万松书苑云海端
万松书院初创于明朝弘治年间,取白居易《夜归》,“万株松树青山上,十里沙堤明月中”的诗句万松两字,称“万松书院”。
明代理学家大家王阳明,清代《水道提纲》著者齐召南,内阁中书秦瀛等大学者曾在此常年讲学过,乾隆三大家之一的袁枚,早年也曾在此就秉烛夜读过。
《夜归》
白居易
半醉闲行湖岸东,马鞭敲镫辔珑骢。
万株松树青山上,十里沙堤明月中。
楼角渐移当路影,潮头欲过满江风。
归来未放笙歌散,画戟门开蜡烛红。
清康熙帝为书院题写过“浙水敷文”的匾额,书院遂按诣旨改为敷文书院;乾隆两帝南巡时,赐匾额“湖山萃秀”。现今尚存有‘万世师表’四字的石牌坊一座,依稀可见“至圣先师孔子像”的石碑遗物等。
《南屏》
王守仁
溪风漠漠南屏路,春服初成病眼开,
花竹日新僧已老,湖山如旧我重来;
层楼雨急青林逈,古殿云晴碧嶂回,
独有幽禽解相信,双飞时下读书台。
明代著名思想家王守仁的“独有幽禽解相信,双飞时下读书台”这两句诗,既写出了西子湖畔、万松岭上人与自然的融洽,又透析出了房间书舍梁祝之间那温馨、惬意的美好情缘。
由书成缘,因缘成书。梁祝的故事,早已深入百姓的心中,以至今日的万松书院,四季假日,游人如织,已演绎成为人们寻觅良缘的佳所。在这文风浩荡的万松岭间,一个个由月姥牵成的红线,成就了人间众多的美好姻缘,由此成为现代西湖逸事里,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佳话。
二、相欣相爱已三年
孔子殿前设有颜乐亭,两旁高处建留月台、掬湖台。殿的右边,万松门后有五开间的明道堂,宽敞绰约,是先生们讲经明义的课堂,西廊的两侧各有五间斋室,是学生们自习的场所。
万松书院先期只招收童生、监生、举人这三类生徒,恭聘博学的鸿儒为山长、道德兼优的贤士为教授,建立了初步的学规和章程。书院经过不断地摸索和实践,逐渐成为江浙一带颇具影响力的著名书院。
正德十六年(1521),在巡抚唐凤仪主政下,万松书院进行了重大修葺,新建两座石坊,加固原有建筑结构,扩大了学生斋舍。重修后的书院成为了当时杭州最大的书院。
到了嘉靖四年,在侍御潘景哲的支持下,书院扩建了36楹的楼堂斋舍,添置了若干祭田,完备了祭祀礼器,招百余名优秀的莘莘学子。嘉靖九年,浙江左布政使顾璘等人,集资开山辟路,兴建了振衣等三亭,使石林成为书院别致的一景。其后,万松书院收归官办,并受王阳明“心学”的连累,遭到了统治者的沉重打击,日渐荒废。
王守仁(1472-1529),汉族,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子,人称阳明先生,因而又称王阳明。是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心学的大成者,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封“先儒”,奉祀孔庙东庑第58位。
元及明初以来,流行的程朱理学强调“格物以穷理”,王阳明则继承宋代陆九渊的主张,并发扬光大,他以讲会的形式传播到民间,而衣钵的泰州学派(左派王学),将王阳明的说法推向了一个极端,认为:由于理存在于心中,因此“人人可以成尧舜”,即使不是读书人的平民百姓、也可以成为圣人。
《四句教》
王阳明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心学,又称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大儒王阳明在儒家理学基础上发展的“心即是理”,即最高的道理不需要外求,而是从自己心里即可得到。一切的学问、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心里的良知去行动。
王学这种“心即理”思想潮流,影响了明朝晚期官宦和士大夫对于欲念的主张和看法。由于心即理,那么人欲与天理,就不再是朱熹所说的那样对立,人们可以放下负担,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和贪欲,这种主张的代表人物就是李贽。
李贽以传统儒学的“异端”而自居,对男尊女卑、假道学大加批判;对社会腐败、贪官污吏大加痛斥,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因此,心学的学说,被当朝统治者所摒弃。
当时,讲学之风在各地书院中十分盛行,《明史》记叙,在正德、嘉靖年间,学者们“聚讲会,立书院,相望于远近”。
此时的万松书院,也因深受访问学者王守仁“心学”理论的影响。在办学道路上,注重“讲明义理”,主张学术性争辩和交流,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在施教方式上,重视培养学子的自学水平,提倡独立研讨,独立的治学;在德行道业上,提倡互相帮助,互相推引共同进步。
书院在课程设置上很简约,学子可以自由选选择科目,“以充所善,养其所长”,发挥特长、培养兴趣;反对以追求功名利禄为目的埋头苦学,提倡“探性理之要,询治道之源”的求真务实学风。
王守仁发展了陆九渊学说,改造了程朱理学,提出“致良知”,强调“知行合一”和“知行并进”的思想体系。他的学说波及日本,在日本改造落后愚昧的社会风气,确立了国民皆学的治国方针,打破了传统的幕府等级制度,传播启蒙思想的热潮“求知识于世界”的开放政策,掀起明治维新的运动,产生了很大的思想影响。
阳明先生一生所培养的弟子无数,创办数十所书院,对促进明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和学术繁荣有着卓越的贡献。他晚年在浙江各地讲学,万松书院是他劳顿中休憩的地方,使得书院深受“心学”恩泽。明嘉靖四年,阳明受提学佥事万信汝的邀请,为万松书院撰写了重修书院碑记。
明代统治者对于书院的教育政策起伏变化,致使书院时兴时废。从嘉靖年起,朝廷竟有五次废毁书院的举动。在嘉靖三十三年,杭州贤达的知府孙孟,在荒草凄凄的废墟中再建万松书院,修复明伦堂、增建居仁、由义两斋。
到了明万历初年,统治者为稳固本阶级的利益,禁锢学术发展思潮,又重提程朱“居敬穷理”的思想理论,将王守仁的理论斥为“伪学盗名”。为迎合朝廷的旨意,巡盐御史马应梦增建继道堂和穷理、居敬二斋。
至明末,书院渐被朝廷掌控,培养科举制度的人才,学习目的也只是为了参加科举考试,挣个官位来光宗耀祖罢了。
同期,孔子殿增祀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五子像,祭祀活动也改由西安博士署派来的一名执事官主持。
明万历年间,阁臣张居正走火入魔,大肆拆毁天下书院,幸而在大学士徐阶的支持下,浙江巡抚谢师启、提学佥事乔因以“万松书院祀先圣,不当概毁”为由,上表再三乞请,而使万松书院逃过一劫,并为此改称为“先贤祠”,虽名亡、而实存没有了学子来此读书。
至崇祯元年的百年中,万松书院更是随着变幻莫测的政治风云,跌宕起伏,经历了它荣辱盛衰的剧烈变,
迁延到崇祯五年,万松书院终于在战乱中被损毁了。民国时期,林木已日见减损,经抗日战争时期杭州沦陷的砍伐,万松岭已山无林荫。1950年后,杭州市人民政府在岭上全面营造马尾松,松林又逐渐成荫。
三、本应良缘成双对
清初,新入主中原的统治者,惟恐书院的讲学活动搀杂反清复明思想和活动,全面抑制书院的发展。顺治九年上谕:“不许别立书院,群聚结党”。因此,清初的八十年中,各地书院始终处于停滞状态,万松书院在这一时间,也仅复建了孔氏祠堂。及至康熙十年,浙江巡抚范承谟为网络江南士子,为国家培养人才,重修万松书院,更名“太和书院”,重文的风尚开始复苏,进入康、雍、乾时期,清朝统治者开始提倡教育后,万松书院才得以迅速发展,进入了繁荣时期。
江南是全国人才荟萃之地,清中期,朝廷对太和书院在财力方面的支持也是空前的。书院经康熙三十一年(1692)、康熙五十五年(1716),及雍正四年(1726)的三次重修后,建筑规模进一步扩大,又经嘉庆、道光两次完善后,更具恢弘学府的风采。
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圣祖玄烨御书“浙水敷文”匾额,赐典籍《古文渊鉴》、《渊鉴类函》,《周易折中》、《朱子全书》等予太和书院,浙江巡抚徐元梦特建存诚阁收藏,太和书院也由“浙水敷文”的御笔,更名为“敷文书院”。
雍正十一年(1733),敷文书院被敕赐为浙江省城书院,每年拨银一千两“以资膏火”;乾隆十六年(1751)三月,高宗弘历初次巡临敷文书院,赐“湖山萃秀”匾额,增帑金一千两白银,并赐英武殿所刊《十三经》、《二十二史》各一部,当时享有这一恩典的,仅有江宁的钟山书院、苏州的紫阳书院。此后,弘历五次下江南,五次巡临敷文书院,可见对书院的重视程度。
这期间,敷文书院先哲的祭祀活动愈加重视,恭请孔氏嫡系子孙,主持每年春秋两季的大祭。书院内的学子们,每月的朔、望两日也要拜谒先圣贤哲的牌位。书院发展了,乡绅捐置的祭田祭器也增多,经费也更充裕了,书院的藏书在这一时期亦逾万册。
书院除沿用建院初期的教学宗旨和学规外,又增设了《孝廉月课章程》、《计开条议章程》,使章程更加完备。并设立的考监制度,额定官课、馆课的正取、次取及附取名额,以激励学子上进,至清末,按成绩优劣又分超等、特等、一等,按不同的等级给予相应的奖励。
书院内部的管理也更趋完善,由官府委派或士绅公推德高望重的学者担任山长,如齐召南、金甡、潘德园等;聘请进士出身品德望重的名仕担任教授,如杨绳武、赵石函等;还聘请贤达学者来书院访问讲学,如岳麓书院山长万年茂,以及金志章、阮芝生、厉鹗、戴熙等。由此,书院名声远播,各地学子慕名而来“讲席造士甚众”,培养了大批诸如袁枚、祝德麟这样优秀的才子。
清统治者,对书院教育的态度的转变,纳书院于官学的轨道,将最初的自由讲学改成骈文(八股文)训练,成为科举的附庸,是为了笼络江南学士,把他们转变为清政府统治国家机器的需要,已完全改变了书院传经讲学的风尚。
四、世事难料遭摧残
时间进入公元两千年,由当时杭州市副市长马时雍先生提议,及在热心文化遗产保护的各界人士的呼吁下,杭州市政府决定:根据史料记载,依据留存的遗迹,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在
荒废的遗址上,按明朝旧式重建万松书院。
经过杭州市园林文物部门三年的整修和建设,占地约六万平方米,于2002年10月建成,正式向游人开放。至此,沉寂了一个多世纪、几近荒废的江南最高学府,又重现五百年前“万松书院”的风采。重建后的万松书院,是西湖周围惟一以书院文化为主体的旅游胜地。
书院的主体建筑风格,是按照乾隆《南巡胜迹图》中的《敷文书院》图画为蓝本,利用自然山体、林木、古藤、奇石,采用中轴对称、院落纵深第进的形式,仿明建筑风格,以粉墙、粟柱、黛瓦的素朴色彩,突兀“求之于心而无假以雕饰”的意境,使书院处散发淡雅的书卷气息。
院内有建筑一千六百平方米,主体建筑,品字型牌坊、仰圣门、毓粹门、明道堂、大成殿、“万世师表”等都压镇在中轴线上,而学斋、御碑亭等附属建筑分列两侧;其它的楼阁、亭台则依据山势星罗点缀。内置佳花茂树、修篁奇石烘托气息,书院围苍松掩映、溪涧飞泻,近可听松涛阵阵、泉流虫鸣;远可眺雷峰夕照、宝石流霞。周围尚有于子三墓、小九华山石刻等古迹,文化底蕴深厚、氛围浓郁。
为再现万松书院具有的藏书、祭祀、讲学三大功能,让后人对古代书院的教育体制有直观的认识,2004年,市政府又投资增建讲堂---正谊堂,完善服务配套设施。
五、人间多少真情在
在重建万松书院时,策划者就意识到梁祝传说与书院文化的结合,有着不可估量的商业价值,但若把握不准尺度,会使两者相互侵扰,造成景区建设中定位的失误。因此规划中,“如何使梁祝故事不着痕迹地融入到景区建设中去”被列为研究的首要课题。经过多次论证决定:复建的万松书院,即要体现古代教育的历史及文化内涵,又要充分利用梁祝这一文化遗产,有主有次、就虚夯实。书院为主,要做实做足;“梁祝”为虚,虚化淡化,使两者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在启动万松书院复建工程时,特辟有“梁祝书房”,展现梁祝当年同榻而卧、促膝并肩苦读书的场景。梁祝的传说,使肃穆的书院有了人间的温情,使虚无的故事有了真实的背景。
主要的建筑群体:
1、万松书院主入口浮雕:
大型石板浮雕的正面展现梁祝同窗三载的场景,左边“拜师”体现了中国传统尊师重教的美德,右边“日课”是教授诲人不倦、士子孜孜以求场面的生动再现。
2、品字型石牌楼
万松书院、太和书院、敷文书院,分别是书院的三个发展时期。中间石牌坊正面书“万松书院”,背面书“太和元气”;左牌坊正面书“敷文书院”,背面书“道冠古今”;右牌坊正面书“太和书院”,背面书“德侔天地”。而三座石牌坊呈“品”字排列,意为:做人要有人品,为官要有官品。
牌楼上祥云环绕,正面镂空雕刻着双龙戏珠和梅兰竹菊,背面雕刻福禄寿图案,演绎了中国传统石雕技艺的传神之美。
3、一进仰圣门:
仰圣门是万松书院的主体建筑,出自《诗经•小雅•车辖》,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意。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郑玄注解:“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他把“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是人们行动的准则。朱熹解释:“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
仰圣门是提醒游人,步入书院必须衣冠整齐、心怀崇敬。
毓粹门是中轴线上的第二道门。毓粹,意为培养有学问、有道德的人士。
4、二进明道堂:
它是万松书院的主要建筑。过去书院承担着讲学、祭祀、藏书三大功能。明道堂即为讲堂,陈设有《中国科举大观》的工艺巨著。两侧厢房分别为居仁和由义两学斋,是学生自习和住宿的场所,取意于孟子的“居仁由义,体用己全”,意为:“
一个人具有了仁义的品德后,就可自己掌握身体的行动”。
5、三进大成殿:
大成殿为祭祀孔子处。“大成”是孟子对孔子的评价,取意“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
孔子之谓集大成。
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
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
孟子是在赞颂孔子达到了集古代圣先贤之大成的境界。
大成殿以颂扬孔子的伟大思想与渊博知识为的主题,设有“孔子行教图”壁画,展示孔子像及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亚圣孟子的四配享,两侧墙面用壁画形式展示孔子杏坛设教、读《易》有感、舞雩从游、泰山问政、子贡辞行、忠信济水、侍席鲁君、礼堕三都的行教图,设青铜祭器。
殿前设曾唯和颜乐二碑亭,分立乾隆、康熙御题手迹的复拓碑。
六、无奈化蝶舞翩跹
“梁祝”故事,最早出现在南朝梁元帝萧绎所著的《金镂子》中,之后初唐梁载言的《十道四蕃志》、晚唐的张读的《宣室志》、宋朝李茂诚的《义忠王庙记》、明朝冯梦龙的《古今小说李秀卿义结黄贞女》、清代吴景樯的《祝英台小传》等都有记述,但具体细节或有出入。
元代白仁甫以“梁祝”的故事此为题材,创作了杂剧,后来国内的多数剧种都移植演出了,成为各剧种的保留节目。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陈钢将《梁祝》谱写成小提琴协奏曲,使《梁祝》赋予新的文化形式,走上了国际舞台。1954年,周恩来总理在参加日内瓦会议时,把《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彩色戏曲艺术片介绍给广大的友人,被各国记者称之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争相报道,从此《梁祝》故事,就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传播,成为影响了最大的中国民间故事。
《梁祝》
作词:黄沾
作曲:何占豪 陈钢
无言到面前 ,与君分杯水,
清中有浓意 ,流出心底醉。
不论冤或缘, 莫说蝴蝶梦,
还你此生此世,今世前世,
双双飞过万世千生去。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四大民间爱情故事之一,说的是浙江上虞县,祝员外的女儿祝英台,女扮男装到钱塘去读书,途中遇见会稽县的书生梁山伯,两人一见如故义结金兰,结伴去万松书院就读。
求学期间,两人在学业上同窗苦读、互相帮助,在生活上同榻相卧、相互照应,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山伯生性憨厚,始终没有觉察到英台是女儿身,而英台却早已芳心暗许。三年后一日,祝父催英台回家来有事商量,英台既以随身佩带紫玉蝴蝶的扇坠,作为定情信物,暗托师母给她做媒。
在“十八相送”途中,英台一次又一次地借景喻情,向山伯示意自己为女子,但懵懂的山伯始终不解风情,英台无奈,只能怅然地在钱塘江边的海潮寺渡口登船而去。山伯返回书院后,经师母说破才恍然大悟。年底,学业结束,山伯手拿扇坠,兴冲冲赶往祝家求婚,但祝父已将英台许配给了上虞太守之子马文才了,催英台回家就是要完婚的。
无奈的山伯,在凄呛和悲愤中与英台“楼台相会”,满腔的热情化作乌有,回家不久便郁闷而逝了,英台听说后悲愤不已。
结婚之日,英台向夫家提出:花轿要先绕道山伯的墓前拜祭,一了当年的情缘,否则宁死不入洞房,众人无奈,只得应允。当英台在山伯墓前悲切地哭祭时,忽然周围天昏地暗、电闪雷鸣,在狂风暴雨中,山伯的坟墓豁然开裂了一道大的缝隙,英台纵身跃入,那缝隙便马上合拢一起。那天空顿时风息雨停,在明媚的阳光中,山伯英台化作一对彩蝶翩然飞出,获得了自由和再生。
创作于明末清初的《同窗记》,是最早将“梁祝”故事与万松书院结上关系的,那是寓居在杭州的剧作家李渔所创作的。在他的作品中,李渔鲜明地把杭州景物和故事结合起来,如,梁祝分别从家乡来的时候,在渡钱江渡口,海潮寺下的草桥门偶遇而义结金兰;又结伴一同去万松书院,同窗共读;同榻相卧三年时光,分别时,沿着的凤凰山古道送别。
李渔把杭州的书院、山川、草桥、长亭等都编织在这凄美的爱情情节里面,增添了故事的可信力和渲染力,以致近、现代许多的电影、电视都是根据这个版本进行改编的。
七、若是能得一夕欢
重建后的万松书院,在建筑结构上设置了一明一暗的表现形式,中轴线上的重心部位,以明时书院的布局为实景,而在右侧园林中,又按照自然地势,巧妙点缀进去与“梁祝”有关的景致,如观音堂、草桥亭、独木桥等。
在文化内容上设置了一实一虚表现方式,明为“明清知名学府”,具有藏书、祭祀、讲学三大功能,使游人对古代书院的教育体制能有个透彻的了解,而暗却着意体现出这里是梁祝的爱情之地。
梁祝书房,是当年梁山伯和祝英台苦读书的地方,也叫“毓秀阁”,
是典型江南民居风格的围合小院,上厅为接侍室,下堂是书房,厅内有梁山伯和祝英台研读诗书、穿着明代服饰的塑像,案几摆放着文房四宝。墙面绘制有梁祝草桥相会、柳荫结拜、三年同窗、十八相送等场景的壁画,梁栋间播放着越剧〈梁祝〉演唱片断,使来到这里游人,能充分感受到“同窗共读整三载,促膝并肩两无猜”的美好氛围。
当年梁祝同窗读书时,山伯看见英台有耳洞,就嬉笑说:“只有女孩子才穿耳洞,你一个男人怎么会有呢?”英台搪塞说:“这是小时候淘气,扮观音时穿的”;在读书的过程中,山伯与英台耳鬓撕磨,英台却把自己的女儿身隐藏的很好,晚上同榻相卧时,英台就在中间放上一碗水,说兄台在睡觉时若不老实,打把势欺负到“她”,就回把这碗水碰翻了,她马上就不读书回上虞老家了。
见湖亭是书院的最高处,站在这里,能眺望到钱塘江,把西湖的三岛和雷峰塔尽收眼底,而它前面就是观音堂了。十八相送时,祝英台在这里看见送子观音,不禁动了女儿心,暗示山伯说:“家里有个九妹,长得和她一样,不知你是否愿意娶她为妻,若是愿意的话,我给你们做媒?”,憨厚的山伯马上答应了,却没有思量,此时的“男孩子”的祝英台,怎么会和自己的妹妹长的一样。
浣云池上架着独木桥,在送别的路上,英台为了让山伯拉住她的手,故意说这里的水太深、不敢过桥。山伯却大咧咧地拉住她衣袖过桥,英台在桥上故意不走了,指着两只池里的大白鹅说是鸳鸯,山伯笑她:“明明是大白鹅,你怎么说是鸳鸯呢?”英台又说:“那公鹅在前拉,雌鹅在后跟”,山伯回道“兄弟不是务农之人,如何辨的出雌雄呢?”英台见山伯这么不解风情,很是生气,骂梁山伯就象水池里呆鹅。
英台非常想让山伯明白自己是个女儿身,但又不好名说,在路过到可汲亭边的水井时,就带山伯到井边,将自己的发髻打开,秀发披肩,并让山伯和自己一起对着井里水面相看,说道:“山伯,你看水里有二个人影,一男一女笑盈盈”。
看着梁山伯不解样子,英台又作诗道:
古井平如镜,双双照人影,
楼台来相会,天合地配成。
只可惜呀,木讷的山伯对女孩子的一往情深毫无领悟,英台只能怅然地在钱塘江边、海潮寺的渡口登船而去。
八、也胜清冷伴月寒
美丽的传说,为肃穆的书院增添了温馨的人文情怀,同时也让动人的故事,在现实里有了真实的场景可以寻找。
为了使书院的思想在新世纪得到弘扬,从2002年起,万松书院发挥社会各界的力量,努力做好“成人”、“成家”这两个主题的文章。
所谓“成人”,即号召人们,以书院为研读场所,努力学好积极向上的儒学文化思想,从先贤的经典著作中领会做人的准则,开辟学者讲读的“万松讲堂”,
教授们表示,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来授课,是学者的义务,能在阳明先生的课堂讲课,是学者的最高荣耀。
所谓“成家”,即是从“梁祝”爱情故事中,派生出找志同道合的意中人,与时俱进,常态化地开展“万松书院相亲会”。
自2005年,万松书院与温馨家庭服务社,共同开办“万松书院相亲会”以来,书院以红娘的姿态,每周六的上午,为相亲者提供平台,解决现代社会里,适龄男女之间缺乏交流、熟悉的场所,受到众多的人关注和参与,书院名声也由此大振。
九、《西湖恋歌》之:
《万松书缘》
扬眉
路是一步一步的高,
横斜的万松岭路呦,
把人们引进了烟雾稀薄的山岭中;
山是一岭一岭的俊,
巍峨的凤凰山岭呦,
把游人领进了书香墨芳的院舍里。
山风袭来滚起阵阵松涛,
青烟飘来撇开座座孤岛。
西看去:
秀丽的西子湖波光熠熠,
如沉睡的美人,
依偎在青山峻岭的怀抱;
又如一方翠绿的松花石砚,
承载着幽绿的墨汁,
散发着悠远的历史烟云。
东望去:
奔腾的钱塘江浪涛阵阵,
如涌动的军马,
奔驰在沟谷山涧的平川;
又如一只悠长的湖州笔豪,
舔噬着浩瀚的海水,
书写着悠久的朝代史话。
南眺去:
南屏山、玉皇山、青龙山,
山叠着山、岭托着岭,
山叠岭托绵延远至云雾缭绕的南高峰;
凤凰亭上把酒临风,
寄托着心忧天下的文人豪情。
北瞧去:
解放路、平海路、庆春路,
路通着路、道连着道,
路道纵横交通发达到人影瞢动的武林街;
万松岭中品茶沐雨,
书写着治理江山的志士心愿。
天大物博悠悠钱塘腹地,
三千年来文兴武熄归学者倡导;
地迥禾丰泱泱中华山峦,
五千年载理通政达仰名士提携。
寒窗苦读,
就是想把一腔的热血书写在锦绣的中华大地,
在历史的图卷中留下光彩的一笔;
悬梁刺骨,
就是要把毕生的抱负实现在悠久的华夏山峦,
在文明的进程里垫下坚实的一石。
紫竹林幽,
通向曲折的涧水溪边,
溪上搭建着简陋的草桥,
进出了无数为江山折腰的寒士,
也含着一位乔装拜学的女子;
草庐低矮,
挑着粗壮的古木藤条,
桂下摆布着苍旧的木桌,
起坐许多为社稷尽瘁的志士,
也夹着一对同榻共枕的学子。
油灯昏暗昏暗的油灯照着耳鬓丝磨的少年,
诵读着《四书》的中庸,
朗朗的书声送入了吴山的天风;
书墨浓香浓香的书墨沁着情深意海的青年,
书写着《五经》的风雅,
仄仄的墨汁流进了西湖的水波。
兰草含露生长在涧谷的崖上,
散发着悠雅的香韵,
陶醉双双踏青的脚步,
言语间寄托着女儿暗许的情愿;
桃花绽颜置根于溪流的岸边,
羞红着青涩的枝桠,
游玩依依赏春的目光,
花丛中飞舞着眷恋彩蝶的翅膀。
柔柔的情啊,
如那桑树上春蚕吐着的洁白细丝,
绵绵不绝包裹住了两颗至诚的心房;
切切的意呀,
如那石崖间泉水滴着的晶莹银线,
缕缕不断滴穿透了一滩坚硬的卵石。
漫长的南山路呀,
在十八相送中也不再漫长,
杨柳依依在苦涩的分别时更加柔情;
凄楚的古楼台呀,
在踉跄别离里竟更加凄楚,
松柏青青在寒冷的凋零时更加苍翠。
今生不能在一起举案齐眉,
饮澧歌赋形影相随;
死后也要在一起合龛同穴,
比翅翩飞灵魂化蝶。
青青的山岭啊裸露着片片的石头,
石面沧桑龟裂,
那是历史的竹简镌刻上了文化的篇章;
幽幽的溪流啊滚动着清清的浪花,
浪里晶莹剔透,
那是史籍的书册雕琢上了情爱的典话。
书成缘,
缘成书,
书缘写成千古爱;
松生山,
山生松,
松山产生万世情。
http://s3/mw690/003YknJ5zy73zUMNfVgd2&690
http://s8/mw690/003YknJ5zy73zUPgogn47&690
http://s6/mw690/003YknJ5zy73zURibT785&690
http://s2/mw690/003YknJ5zy73zURWPrr31&690
http://s5/mw690/003YknJ5zy73zUUkT4w14&690
http://s14/mw690/003YknJ5zy73zUVJbLT2d&690
http://s12/mw690/003YknJ5zy73zV04NbJ9b&690
http://s4/mw690/003YknJ5zy73zVcZHur03&690
http://s3/mw690/003YknJ5zy73zVboQO602&690
http://s8/mw690/003YknJ5zy73zUPgogn47&690
http://s6/mw690/003YknJ5zy73zURibT785&690
http://s2/mw690/003YknJ5zy73zURWPrr31&690
http://s5/mw690/003YknJ5zy73zUUkT4w14&690
http://s14/mw690/003YknJ5zy73zUVJbLT2d&690
http://s12/mw690/003YknJ5zy73zV04NbJ9b&690
http://s4/mw690/003YknJ5zy73zVcZHur03&690
http://s3/mw690/003YknJ5zy73zVboQO602&690
前一篇:钱祠表忠——三评西湖十景之五
后一篇:杨堤景行 —— 三评西湖十景之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