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堤春晓 —— 西湖十景之一

标签:
杂谈旅游历史文化教育 |
分类: 百科 |
扬眉
一树翠柳一树桃,
燕子剪出绿丝绦,
造福人间留后世,
三月春风苏堤晓。
简介:
苏堤春晓俗称苏公堤,为西湖十景之首。是一条贯穿西湖南北风景区的林荫大堤,苏堤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栖霞岭下,全长近三公里,堤宽平均36米。宋朝苏轼任杭州知府时,疏浚西湖,取湖泥葑草堆筑而成。后人为了纪念其治理西湖的功绩,将它命名为“苏堤”。苏堤沿堤栽植杨柳、碧桃等观赏树木以及大批花草,还建有六座单孔石拱桥,分别为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六桥,古朴美观。南宋时,苏堤春晓被列为西湖十景之首,元代又称之为“六桥烟柳”而列入钱塘十景,足见它自古就深受人们喜爱。
《南乡子 · 苏堤春晓》
扬眉
三月好阳光,
春意苏堤细柳黄,
红映桃花垂发鬓,
留香、来鉴西子潋滟光。
漫步六桥长,
沐浴熏风淡淡凉,
遥望南屏托宝塔
佛祥、照我心中日月长。
http://s3/mw690/003YknJ5zy73aD6lesqf2&690——
苏堤春晓
编写:扬眉
一、一树翠柳一树桃
苏堤春晓俗称苏公堤,为西湖十景之首。是一条贯穿西湖南北风景区的林荫大堤,苏堤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栖霞岭下,整条堤纵跨西湖南北两岸的长堤,堤身用疏浚挖出的葑草和湖泥堆筑而成。堤体为南北走向,南起南屏山北麓、北至北山,纵贯湖面,距湖西岸约500米,距湖东岸约2300米,把湖面分为西小东大的两部分(面积比约为1:5)。堤有6桥相接,现长2797米,堤宽30-40米,高出湖面0.4米。是跨湖连通南北两岸的唯一通道,穿越了整个西湖水域,为观赏全湖景观的最佳地带。
宋朝苏轼任杭州知府时,疏浚西湖,取湖泥葑草堆筑而成。后人为了纪念其治理西湖的功绩,将它命名为“苏堤”。苏堤旁栽有垂柳、碧桃、海棠、芙蓉、紫藤等四十多个品种之花木。每当寒冬已过,春风吹拂,堤岸柳丝飘舞,桃花含羞而笑,湖波如镜,桥影照水,鸟语啁啾,六桥起伏,故称之为“苏堤春晓”。最动人心的,莫过于晨曦初露,月沉西山之时,漫步堤上,柳丝舒卷飘忽,桃花笑脸相迎,湖光胜景如诗如画,万种风情勾魂销魂,动人意境任人领略。因而明· 杨周有诗云:“柳暗花明春正好,重湖雾散分林鸟,何处黄鹂破暝烟,一声啼过苏堤晓。”点出了景致的精髓。
http://s14/mw690/003YknJ5zy73aDaOWCh5d&690——
二、燕子剪出绿丝绦
苏堤长堤延伸,六桥起伏,自南向北依名为映波桥、锁澜桥、望山桥、压堤桥、东浦桥、跨虹桥。始建于北宋(960-1127年)的单孔半圆石拱桥,每座桥的净跨约3-8米。桥体为条石砌筑,桥栏雕花,形态小巧、工艺精致。桥头所见,各领风骚。杭州人将这六座桥俗称为“六吊桥”,民间有“西湖景致六吊桥,一株杨柳一株桃”的歌谣。映波桥与花港公园相邻,垂杨带雨,烟波摇漾;锁澜桥近看小瀛洲,远望保叔塔,近实远虚;望山桥上西望,丁家山岚翠可挹,双峰插云巍然入目,桥南面的御碑亭里立有康熙题写的“苏堤春晓”碑刻;压堤桥约居苏堤南北的黄金分割位,旧时又是湖船东来西去的水道通行口;东浦桥是湖上观日出佳点之一;跨虹桥看雨后长空,彩虹飞架,湖山沐晖,如入仙境。解放后六桥重新加固并拓宽,桥栏杆全部采用青田雕刻民族形式图案,保持古桥原有风貌。
1、映波桥
映波桥:苏堤上的六桥由南而北,“映波”是第一桥,站在桥头可见湖面上映有花港观鱼内的亭台楼阁、长廊水榭的倒影。民国九年桥面改石级为斜坡。现桥栏上装饰有跃狮、蝴蝶、回纹图案。映波桥名为吴朝冕书。紧靠南山路一边可见新建的雷峰塔,一边则是另一处西湖十景“花港观鱼”。一路走过路边的丛竹,行至桥头又可见从堤横入花港的小桥,那头那是有名的蒋庄,曰“兰陔别墅”。映波桥长17米,净宽7米,单孔净跨7.40米,半圆石拱桥。始建于北宋,民国九年桥面改石级为斜坡,旧时港通赤山教场。
2、锁澜桥
苏堤的第二桥,在桥上可观不远湖对面处的汪庄,桥长16.9米,净宽6.4米,单孔净跨6.2米,是一座半圆石拱桥,始建于北宋,民国九年至十一年改石级为斜坡,一九五四年拱桥改为青石桥栏,旧时通赤山麦岭路。
3、望山桥
苏堤的第三桥,不远处既是花港观鱼公园,另一侧观望则可见三潭印月岛。桥长16.9米,净宽7米,单孔净跨4.7米,半圆石拱桥,始建于北宋,民国九年至十一年桥面改石级为斜坡,旧时通花家山港。
4、压堤桥
苏堤的第四桥,桥长16.9米,净宽4.0米,单孔净跨6.3米,是一座半圆石拱桥。是眺望全湖的最佳处之一,故名“压堤”,旧时通茅家埠港。据说桥下之水特别深,则去灵隐天竺,舟行必取道于此,桥旁曾经有石台灯笼以照夜船行走,桥边湖中以前还产西湖莼菜。
5、东浦桥
苏堤的第五桥,名为“东浦桥”,但也有称“束浦桥”的。桥始建于北宋,桥通曲院港,与西岸流金桥斜对。整桥长16.8米,净宽4.3米,单孔净跨5.9米,是一座半圆石拱桥,民国九年至十一年桥面改石级为斜坡。
6、跨虹桥
从北山路的香格里拉饭店门口的正对面就可远远见到常宅边的苏堤第六桥,“跨虹桥”。旧时通耿家埠港。不远处就是北山路,东望孤山,西见曲院风荷。桥长21.1米,净宽4.3米,单孔净跨8.1米,是半圆石拱桥。始建于北宋,明代桥址略有移动,是苏堤六桥中唯一移动过桥址,长度最长,单孔跨度大的一座,民国9年后,桥面由石级改斜坡。
http://s12/mw690/003YknJ5zy73858c4Z5db&690——
三、造福人间留后世
宋朝元祐四年,也就是1089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执掌杭州知府。当时的西湖由于长期没有疏浚,淤塞过半,已经“崶台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凋疏”,湖水逐渐干涸,湖中长满野草,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苏轼来杭州的第二年力排众议,坚持率民众疏浚西湖,动用民工20余万,开除葑田,恢复旧观,并在湖水最深处建立座石塔,今三潭映月作为标志。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来,修筑一条纵贯西湖南北的长堤,堤中有6坐孔桥相接,以便行人,后人名之曰“苏公堤”,简称“苏堤”。苏堤在春天的清晨,烟柳笼纱,波光树影,鸟鸣莺啼,以后逐步演变成了著名的西湖十景之首的“苏堤春晓”。
“东坡处处筑苏堤”,苏轼一生筑过三条长堤。苏轼被贬颍州(今安徽阜阳)时,对颍州西湖也进行了疏浚,并筑堤。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贬为远宁军节度副使,惠州(今广东惠阳)安置。年近6旬的苏轼,日夜奔驰,千里迢迢赴贬所,受到了岭南百姓热情的欢迎。苏轼把皇帝赏赐的黄金拿出来,捐助疏浚西湖,并修了一条长堤。为此,“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三日饮不散,杀尽村西鸡”,人们欢庆不已。如今,这条苏堤在惠州西湖入口处,像一条绿带,横穿湖心,把湖一分为二,右边是平湖,左边是丰湖。
杭州有西湖,颍上亦有西湖,皆为名胜,而东坡连守二郡。其初得颍,颍人曰:“内翰只消游湖中,便可以了公事。”秦太虚因作一绝云:“十里荷花菡萏初,我公身至有西湖。欲将公事湖中了,见说:官闲事亦无”。后东坡到颍,有谢执政启云:“入参两禁,每玷北扉之荣;出典二帮,迭为西湖之长”。故其在杭,请浚西湖,聚葑泥,筑长堤,自南之北,横截湖中,遂名苏公堤。夹植桃柳,中为六桥。南渡之后,鼓吹楼船,颇极华丽。后以湖水漱啮,堤渐凌夷。入明,成化以前,里湖尽为民业,六桥水流如线。正德三年,郡守杨孟瑛辟之,西抵北新堤为界,增益苏堤,高二丈,阔五丈三尺,增建里湖六桥,列种万柳,顿复旧观。久之,柳败而稀,堤亦就圮。
嘉靖十二年,县令王釴令犯罪轻者种桃柳为赎,红紫灿烂,错杂如锦。后以兵火,砍伐殆尽。万历二年,盐运使朱炳如复植杨柳,又复灿然。迨至崇真初年,堤上树皆合抱。太守刘梦谦与士夫陈生甫辈时至。二月,作胜会于苏堤。城中括羊角灯、纱灯几万盏,遍挂桃柳树上,下以红毡铺地,冶童名妓,纵饮高歌。夜来万蜡齐烧,光明如昼。湖中遥望堤上万蜡,湖影倍之。萧管笙歌,沉沉昧旦。传之京师,太守镌级。
因想东坡守杭之日,春时每遇休暇,必约客湖上,早食于山水佳处。饭毕,每客一舟,令队长一人,各领数妓,任其所之。晡后鸣锣集之,复会望湖亭或竹阁,极欢而罢。至一、二鼓,夜市犹未散,列烛以归。城中士女夹道云集而观之。此真旷古风流,熙世乐事,不可复追也已。
这在张京元《苏堤小记》:苏堤度六桥,堤两旁尽种桃柳,萧萧摇落。想二三月,柳叶桃花,游人阗塞,不若此时之为清胜。而李流芳《题两峰罢雾图》:三桥龙王堂,望西湖诸山,颇尽其胜。烟林雾障,映带层叠;淡描浓抹,顷刻百态。非董、巨妙笔,不足以发其气韵。余在小筑时,呼小舟桨至堤上,纵步看山,领略最多。然动笔便不似甚矣,气韵之难言也。予友程孟旸《湖上题画》诗云:“风堤露塔欲分明,阁雨萦阴两未成。我试画君团扇上,船窗含墨信风行。”此景此诗,此人此画,俱属可想。癸丑八月清晖阁题。
http://s1/mw690/003YknJ5zy7385at7wIa0&690——
四、三月春风苏堤晓
清朝时,西湖苏堤御碑亭内石碑上有乾隆皇帝的题写的“苏隄春晓”四字,大家可能会误以为这是乾隆皇帝帝王个性,唯我独尊的表现。但事实上,“堤”与“隄”是同一个汉字的两种不同写法。在汉代许慎编写的《说文解字》里可以查到“堤,唐(塘)也”。
题刻“苏隄春晓”景名的御碑是该景观的重要历史物证之一,位于苏堤压堤桥以南21米的堤体西缘,是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帝巡游西湖、品题“西湖十景”、御书“苏隄春晓”景名所立。(现“西湖十景”碑中,只有“苏隄春晓”和“曲院风荷”为康熙帝当年御题真迹,为市级文保单位)碑为太湖石所制,通高2.56米,宽1.05米,厚0.22米;碑额正反面浮雕海水和云龙图案;碑身正面刻康熙帝1699年御题行书“苏堤春晓”四字,背面刻乾隆帝1751年御题七言绝句,侧面刻乾隆帝1757年、1762年两次为该景观御题的两首叠韵诗;碑座方形。雍正八年改亭为建岑楼,清未则为小屋,“文革”时碑断数块,至后补整树立。御碑的保护性建筑御碑亭为清代风格的四角攒尖顶木构亭,座西朝东,面积为12.2平方米,通高4.8米。
通守钱塘祀大苏,
取之无尽适逢吾。
长堤万古传名姓,
宵让夷光擅此湖。
这里有个疑问,贵为帝王的乾隆为何要来到杭州“祀大苏”——祭祀苏东坡呢?对照碑文,原来是个“记”字。首句“通守钱塘”,出自苏东坡的《别天竺观音诗》序:“余昔通守钱塘,移莅胶西。”通守,职位次于太守,佐理郡务,亦称通判。苏东坡曾在杭州当过通判,故乾隆皇帝来到苏堤,提起杭州的父母官就记起了苏东坡。
每到阳春三月,柳丝轻扬,翠浪翻空,碧桃吐艳,红霞满地,十里长堤,弥漫着绿烟彩雾,馨香馥郁,令人陶醉。明代王瀛《苏公堤》中“荫浓烟柳藏莺语,香散风花逐马蹄”的诗句。诗句集中描写了苏堤醉人的景色。“西湖风景六条桥,一株杨柳一株桃。”明代张宁《苏堤春晓》诗道:“杨柳满长堤,花明路不迷。画船人未起,侧枕听莺啼。”南宋吴唯信《苏堤清明即事》诗云:“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陆游也有 “花满苏堤柳满烟”的诗句。可见,写苏堤都离不开烟柳、红桃、歌莺。
六桥横截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
忽惊二十五万丈,老葑席卷苍烟空。
昔日珠楼拥翠钿,女墙犹在草芊芊。
东风第六桥边柳,不见黄鹂见杜鹃。
惠勤、惠思皆居孤山。苏子倅郡,以腊日访之,作诗云:
天欲雪时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
水清石出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
腊月不归对妻孥,名寻道人实自娱。
道人之居在何许,宝云山前路盘纡。
孤山孤绝谁肯庐,道人有道山不孤。
纸窗竹屋深自暖,拥褐坐睡依团蒲。
天寒路远愁仆夫,整驾催归及未晡。
出山回望云水合,但见野鹤盘浮屠。
兹游淡泊欢有余,到家恍如梦蘧蘧。
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
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http://s11/mw690/003YknJ5zy7385dLbkK6a&690——
五、《西湖恋歌》之:
扬眉
一笔浓浓的墨,
画出天下最长的墨痕,
在西子湖的柔波间;
一碗醇厚的酒,
泼出天下最涟的香潭,
在南屏山的净寺前。
暮冬时光,
星残的腊梅还挂在孤山枝头,
斑驳的冰晶尚留在花港水岸,
鹅黄的柳梢就已轻拂西子的秀眉;
早春三月,
轻柔的暖风搓擦着西泠水面,
弈弈的青玉就泛出平湖涟漪,
粉红的桃枝便已吻醉西子的眼帘。
苏堤横亘,
似在花雕的铜樽中掷上一箸,
溅起酒气芬芳的雾霭;
春风徘徊,
似在女孩的青丝间插上一簪,
留下花枝招展的笑脸。
那跨虹的拱桥连着曲苑,
羞红着葛岭的容颜;
那东浦的波光映着孤山,
揉碎着细长的舢板;
那压堤的翠珩缀着两湖,
滚动着一川的烟岚;
那望山的眸光瞧着丁家,
打量着紫藤的庭院;
那锁谰的手臂揽着三潭,
牵挂着印月的心田;
那映波的怀抱拥着太子,
凝视着夕照的塔尖。
遒劲的桃枝,
泛出大宋古钱的锈迹,
舔舐着盛唐的朱砂,
嫣红了千年苇帛的纸笺,
在清冷的春风中颤栗,
诉说着那场暴雪肆虐的冬天;
娇巧的燕子,
早已打着旋在柳梢间,
裁剪着摇曳的丝绦,
穿梭于熙熙攘攘的人群,
在钱塘山水间的长堤,
呢喃着春风细雨中的江南,
江南山水间的西子湖。
http://s3/mw690/003YknJ5zy7385j6nOG82&690——
http://s1/mw690/003YknJ5zy7385pYWbe30&690——
http://s1/mw690/003YknJ5zy7385qaV32d0&690——
http://s6/mw690/003YknJ5zy7385xILvne5&690——
http://s1/mw690/003YknJ5zy7385xROQUe0&690——
http://s11/mw690/003YknJ5zy7385JsbPA7a&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