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姑苏城

(2016-05-07 21:30:32)
标签:

教育

历史

旅游

文化

娱乐

分类: 百科
  
  网络和友人图片,致谢!
 

    姑 苏 城

     编写:扬眉

  姑苏,正名:苏州,古称吴,简称苏,又称姑苏、平江等,位于长江以南,太湖东岸的长江三角洲中部地区,是江苏省省会,华东地区特大城市之一。
  姑苏是吴文化的发祥地,历史悠久,长期是江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姑苏城始建于公元前514年,吴王夫差的父亲阖闾命楚国伍子胥建阖闾城,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春秋时期,这里是吴国的都城,至今还保留着许多有关西施、伍子胥等的古迹。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始称“苏州”并沿用至今;而唐朝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诗中“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使得“姑苏”的名字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因而,苏州(姑苏)位列中国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中。
  姑苏方言至今仍然保留着相当多的古音,吴侬软语的方言千年不改,这才是地道的人间的烟火,是姑苏的神韵。姑苏既有园林之美,又有山水之胜,自然、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加之历代文人墨客题咏吟唱,使姑苏成为名副其实的“人间天堂”。

  《姑苏城》

  扬眉

  人间烟火姑苏城,满池芙蕖弦琶铮;
  栀子香艳平江路,桐油伞过笑语盈。
  芊芊女子最多情,绣出红妆君郎赠;
  吴门才子天下墨,岁月静好枕河生。


一、姑苏由来
  姑苏以其独特的园林景观被誉为的“中国园林之城”,在中国四大名园中,拙政园、留园就占有两席;而虎丘更是有“吴中第一名胜”之称;城市内水渠纵横,水网密布,素有“东方威尼斯”的美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姑苏自古有两个简称,吴国的“吴”和姑苏的“苏”,别称有吴都、吴会、吴门、东吴、吴中、吴下、姑苏、长洲、茂苑等
  1、吴的来历:商代末年,周国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和幼子季历。亶父喜欢季历,但是按照制度,必须传位于嫡长子。泰伯、仲雍为尊重父意,避让君位而到当时古越人聚居的江东,并随乡入俗。当时的江东人有个习俗,就是喜欢边跑边呼喊,泰伯造了一个“吴”字代表他们。泰伯被拥立为君长,国号为“勾吴”。“勾”是当时古越语的拟声词,无义。
  2、苏的来历:在夏代有一位很有名望的谋臣叫胥。胥不仅有才学,而且精通天文地理,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深受舜王敬重,封他为大臣,并把江东册封给胥。从此,江东便有了“姑胥”之称。“姑”是当时土著吴越人的古越语的拟声词,无义。今苏州仍有胥江、胥门、姑胥桥等地名。周朝以仁政治理天下,“胥”义为狱卒,不祥。《诗经》“山有扶苏”的“蘇”由草、鱼、禾组成,象征鱼米之乡,且与“胥”发音相近。吴王故将"姑胥城"改为"姑苏城"。姑苏城西边的灵岩山就成了姑苏山。后来阖闾城(今天的苏州城)筑毕,姑苏城逐渐被荒弃。但是“姑苏”的名字在吴地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到了隋代,废“郡”设“州”,当时苏州所在的“吴郡”本来应该更名为“吴州”,但“吴州”当时已被绍兴用了,所以就改用“苏州”了。
  3、姑苏:唐代诗人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一诗,更是把姑苏的名字流传了千载,是带着人间烟火的最雅致的称谓。

  
二、姑苏的方言
  姑苏古属吴地,公元前496年即位的越王允常之子姒勾践,曾大败于吴国而臣事吴王,后被放归卧薪尝胆,重用范蠡、文种使国力渐复,并施美人计送西施与吴王,“吴王嬖之,日事游乐而废朝政,亲佞幸而远贤良,终至国破身亡”。国虽亡了,但儒雅的吴语却流传下来,而所谓的吴侬软语中的侬,是作人解的,意思是吴人说的话软糯,它流行在整个的太湖片,是汉语各方言语系中形成最早的几大方言之一,
  古吴语融合了当时的中原语系,并结合江南水乡的神韵构成了现代糯糯的苏州方言。瞎七搭八地举几个例子,吴人说黄,则要修饰成正月里腊梅花萼片一样颜色的“蜡蜡黄”;说红,还要比喻早晨旭日东升的宏光“旭旭红”;说绿,却要加深绿的意境,使色泽富有蠕动的“碧碧绿”;说白,竟要人们加深印象一听不忘的“雪雪白”;说青,偏要体现出生涩感的“生生青”;说黑,更要把它说成黑的不能再黑的“墨墨黑”,简简单单的色彩名词,在姑苏人的口中偏要给人家动化修饰,具有了诗情画意,但北方人听的却是筋筋拉拉的拧牵牵,这时苏州人一急就给你弄上洋经浜的方言,更是眼头木屑拎勿清喽。
  姑苏方言至今仍然保留着相当多的古音,听着它,仿佛一下子就能把人拉回到千年,特别是清秀的、地道的姑苏女孩子对你讲起来她家乡的语句,婉转的如黄莺在你耳畔呢喃。苏州方言最大的特点在于即保留了古语全部的浊音声母,也保留了古语的全部入声,故苏州方言具有八种声调,其中的平上、去入各分阴阳,是为最正朔的平仄音。确切的说,一种方言好听与否,主要取决于语调、语速、节奏、发音以及词汇的富集量等方面因素。苏州方言的语调平和而不失扬抑,语速适中而不失挫顿,给人的感觉总是在浅吟低唱,乡音浓浓。

  
三、姑苏的评弹
  苏州评弹是用苏州方言讲故事的口语体表现形式,吴侬软语在这里表现得最为充分,弹词用的是吴音,由两个人来说唱,上手的持三弦,下手的抱琵琶,一般是男女搭配,
  大珠小珠落玉盘间但听得弦琶琮铮。那词曲轻清柔缓、抑扬顿挫;那人儿自弹自唱、娓娓动听。评弹曲目的构成是由第一人称,即说书人的语言和第三人称,即故事中人物的语言两部分组成,以前者为主,后者为辅,这就和戏剧中自言自语的表现形式有质的区别。更确切地说,评弹是在讲故事,而不是演故事,这里,第一人称的语言称表,第三人称的语言为白,表和白以看似松散而实质步步紧扣的口体文为主,有时也念诵一小部分的韵文,包括引子、韵白、挂口和赋赞等来增强场面的风雅。引子是点题或书情的介绍,韵白是铺叙或总结前段书情,挂口是人物的自我介绍,赋赞是描景、状物和渲染人物的心理状态,它们之间时常是混杂使用,妙趣横生。
  演出中的评弹,每每穿插一些雅俗皆赏的笑料。苏州评弹很是注重“噱”的应用,老底子里就有“噱乃书中之宝”的说法。人物的性格、故事的情节在矛盾展开中产生的喜剧效果,叫“肉里噱”;用作比方、衬托、借喻和解释性的穿插科目,则叫“外插花”。演唱者运用拿捏得稳准,抓住了观众的心态,更抓住了观众心灵深处的惬意。—— 这才是姑苏的人间烟火。

  
四、姑苏的昆曲
  昆曲,原名“昆腔”,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是中国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兰花”。
  昆曲生于元朝末期苏州昆山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的清曲、小唱。其流布区域,开始只限于苏州一带,到了万历年间,便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万历末年还流入北京。这样昆山腔便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
  昆曲的表演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在语言上,该剧种原先分南曲和北曲:南昆以苏州白话为主,北昆以大都韵白和京白为主。唱腔华丽婉转、念白儒雅、表演细腻、舞蹈飘逸,加上完美的舞台置景。昆剧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漫悠远见长。在演唱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顿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讲究,场面伴奏乐曲齐全。它的基础深厚,遗产丰富,在戏曲表演的各个方面都达到了最高境界。
  昆曲中的许多剧本,如《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都是古代戏曲文学中的不朽之作。昆曲曲文秉承了唐诗、宋词、元曲的文学传统,曲牌则有许多与宋词元曲相同。这为昆曲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础,同时也造就了一大批昆曲作家和音乐家,这其中梁辰鱼、汤显祖、洪升、孔尚任、李玉、李渔、叶崖等都是中国戏曲和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正因如此,许多地方剧种,如晋剧、蒲剧、湘剧、川剧、赣剧、桂剧、越剧、闽剧等,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面哺育和滋养。
  18世纪之前的四百年,是昆曲逐渐成熟并日趋鼎盛的时期。后期,地方戏开始兴起,它们的出现打破了长期以来形成的演出格局,戏曲的发展也由贵族化向大众化过渡,昆曲至此开始走下坡路。20世纪中叶,昆曲败落之势更显,许多昆曲艺人转行演出流行的京剧。
  新中国成立,大力扶持和振兴中国传统的戏曲事业,昆曲才有幸得以重获新生。1956年,浙江昆剧团改编演出的《十五贯》在全国产生广泛的影响,周总理曾感慨地说:“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之后,全国许多地方相继恢复了昆曲剧团。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其中包括中国的昆曲艺术,中国成为首次获此殊荣的19个国家之一。

  
五、姑苏的园林
  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期吴王的园囿,私家园林最早见于记载的是东晋的辟疆园,历代造园兴盛,名园繁多。明清时期,苏州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地区,私家园林遍布古城内外。十六至十八世纪全盛时期,苏州有园林二百余处,保存尚好的有数十处,并因此使苏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
  苏州园林吸收了江南地区汉族古典园林建筑艺术之精华,是汉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理所当然被联合国列为人类与自然文化遗产。苏州园林善于把有限空间巧妙地组成变幻多端的景致,结构上以小巧玲珑取胜。狮子林、沧浪亭、拙政园、留园统称“苏州四大名园”,素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誉。苏州园林代表了中国古典私家园林的风格和艺术水平,是不可多得的旅游圣地。
  苏州古典园林,一向被称为“文人园林”。白居易在《草堂记》中说:“覆篑土为台,聚拳石为山,环斗水为池”,这是文人园林的范式。苏州园林充分体现了“自然美”的主旨,在设计构筑中,采用因地制宜,借景、对景、分景、隔景等种种手法来组织空间,造成园林中曲曲折多变、小中见大、虚实相间的景观艺术效果。通过叠山理水,栽植花木,配置园林建筑,形成充满诗情画意的文人写意山水园林,在都市内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山林”。它善于把有限空间巧妙地组成变幻多端的景致,结构上以小巧玲珑取胜。网师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统称“苏州四大名园”,素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誉。苏州园林是时间的艺术、历史的艺术。园林中大量的匾额、楹联、书画、雕刻、碑石、家具陈设、各式摆件等等,无一不是点缀园林的精美艺术品,无不蕴含着中国古代哲理观念、文化意识和苏州园林景色优美,从而吸引了很多文人骚客纷纷留下墨宝。如杜荀鹤的“君到姑苏间,人家皆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文徵明提拙政园若墅堂的“怜人境无车马,信有山林在市城。”等,为苏州园林增加了文化性和艺术性。
  苏州四大名园是指,分别代表着宋(公元948——1264年)、元(公元1271——1368年)、明(公元1369——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四个朝代的艺术风格,被称为“苏州四大名园”。

  1、留园
  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齐名。坐落在苏州市阊(音:chāng)门外,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另一资料:留园修建于明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原为明代徐时泰的东园,清代归刘蓉峰所有,改称寒碧山庄,俗称“刘园”。清光绪二年又为盛旭人所据,始称留园。留园占地约30亩
  全园分为四个部分布局,在一个园林中能领略到山水、田园、山林、庭园四种不同景色:中部以水景见长,是全园的精华所在;东部以曲院回廊的建筑取胜,园的东部有著名的佳晴雨快鱼之厅、林泉耆砍之馆、还我读书处、冠云台、冠云楼等十数处斋、轩,院内池后立有三座石峰,居中者为名石冠云峰,两旁为瑞云,岫云两峰;北部具农村风光,并有新辟盆景园;西区则是全园最高处,有野趣,以假山为奇,土石相间,堆砌自然。池南涵碧山房与明瑟楼为留园的主要观景建筑。


  2、拙政园
  位于苏州市娄门内东北街178号,是江南园林的代表,也是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现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特色拙政园位于古城苏州东北隅,占地5.2公顷。全园以水为中心,山水萦绕,厅榭精美,花木繁茂,具有浓郁的江南汉族水乡特色。花园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东花园开阔疏朗,中花园是全园精华所在有“香洲”、“雪香云蔚亭”、“海棠春坞”等建筑,西花园建筑精美,各具特色,其中有“与谁同坐轩”轩亭非常别致,修成折扇状。因苏东坡有词“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而故名。轩依水而建,平面形状为扇形,屋面、轩门、窗洞、石桌、石凳及轩顶、灯罩、墙上匾额、半栏均成扇面状,故又称作“扇亭”。园南为住宅区,体现典型江南地区汉族民居多进的格局。园南还建有苏州园林博物馆,是国内唯一的园林专题博物馆。
  此地初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元朝时为大弘(宏)寺。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明代弘治进士、明嘉靖年间御史王献臣仕途失意归隐苏州后将其买下,聘著名画家、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征明参与设计蓝图,历时16年建成,也是中华四大名园之一。

  布局中部是拙政园的主景区,为精华所在。面积约18.5亩。其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亭台楼榭皆临水而建,有的亭榭则直出水中,具有江南水乡的特色。池水面积占全园面积的3/5(另一资料:1/3)。池广树茂,景色自然,临水布置了形体不一、高低错落的建筑,主次分明。总的格局仍保持明代园林浑厚、质朴、疏朗的艺术风格。以荷香喻人品的“远香堂”为中部拙政园主景区的主体建筑,位于水池南岸,隔池与东西两山岛相望,池水清澈广阔,遍植荷花,山岛上林荫匝地,水岸藤萝粉披,两山溪谷间架有小桥,山岛上各建一亭,西为“雪香云蔚亭”,东为“待霜亭”,四季景色因时而异。远香堂之西的“倚玉轩”与其西船舫形的“香洲” (“香洲”名取以香草喻性情高傲之意)遥遥相对,两者与其北面的“荷风四面亭”成三足鼎立之势,都可随势赏荷。倚玉轩之西有一曲水湾深入南部居宅,这里有三间水阁“小沧浪”,它以北面的廊桥“小飞虹”分隔空间,构成一个幽静的水院。从拙政园中园的建筑物名来看,大都与荷花有关。王献臣之所以要如此大力宣扬荷花,主要是为了表达他孤高不群的清高品格。中部景区还有微观楼、玉兰堂、见山楼等建筑以及精巧的园中之园——枇杷园。

  《相思花雨 》

  扬眉

  姑苏细雨勤,平江古巷阴,
  花格望双塔,子规飞檐吟;
  相思花雨泪,泪泪粘衣襟,
  弹抚去不掉,溻我一片心。

  姑苏细雨频,老井青苔新,
  凭栏望香洲,子规柳梢吟;
  相思花雨情,淡淡如墨浸,
  涂抹去不掉,暗我一片心。

  海棠春坞荫,听雨轩阁粼,
  满城落花雨,花雨蹙眉颦;
  与谁能同坐,浪迹天涯君,
  明月清风你,怎知花雨心。

  3、沧浪亭
  在江苏吴县城内郡学之南,钱氏广陵王元璙别圃,宋苏舜钦得之,筑亭曰沧浪,因作沧浪亭记,积水弥数十亩,旁有小山,高下曲折,与水相萦带,舜钦死,屡易主,南宋绍兴时曾归韩世忠家,俗名韩王园,由元迤明,废为僧居,旧有飞虹桥、濯缨亭、清香馆、翠玲珑、瑶华境界诸胜,明归有光、清宋荦皆有记,至今为吴中胜境。
  布局从北门渡石桥入园,两翼修廊委蛇,中央山丘石土相间,林木森郁。沿西廊南行,至西南小院,有枫杨数株大可合抱,巨干撑天,枝繁叶茂,院墙表面嵌有多幅雕砖,刻画历史人物故事。东侧为清香馆和五百名贤祠,祠建于道光七年,内壁嵌砌本地历代名人线刻肖像及小传数百方。再南有厅屋翠玲珑和看山楼,环境清幽。由此折东,为明道堂一组庭院,此堂为园中最大建筑,格局严整。堂北山巅,绿荫丛中,有石柱方亭名沧浪亭。下山有复廊景通内外,复廊外侧临水。还有小亭观鱼处和厅屋面水轩,可俯览园外水景。
  全园布局,自然和谐,堪称构思巧妙、手法得宜的佳作。与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列为苏州宋、元、明、清四大园林。


  4、狮子林
  狮子林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至今已有650多年的历史,为元代园林的代表。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城区东北角的园林路23号,平面成东西稍宽的长方形,占地1.1公顷,开放面积0.88公顷。园内假山遍布,长廊环绕,楼台隐现,曲径通幽,有迷阵一般的感觉。长廊的墙壁中嵌有宋代四大名家苏轼、米芾、黄庭坚、蔡襄的书法碑及南宋文天祥《梅花诗》的碑刻作品。
  布局东南多山,西北多水,四周高墙深宅,曲廊环抱。以中部水池为中心,叠山造屋,移花栽木,架桥设亭,使得全园布局紧凑,富有“咫足山林”意境。狮子林既有苏州古典园林亭、台、楼、阁、厅、堂、轩、廊之人文景观,更以湖山奇石,洞壑深邃而盛名于世,素有“假山王国”之美誉。狮子林的湖石假山既多且精美,湖石玲珑,洞壑宛转,曲折盘旋,如入迷阵,有“桃源十八景”之称。洞顶奇峰怪石林立,均似狮子起舞之状。有含晖、吐月、玄玉、昂霞等名峰,而以狮子峰为诸峰之首。园内建筑以燕誉堂为主,堂后为小方厅,有立雪堂。向西可到指柏轩,为二层阁楼,四周有庑,高爽玲珑。指柏轩之西是古五松园。西南角为见山楼。由见山楼往西,可到荷花厅。厅西北傍池建真趣亭,亭内藻饰精美,人物花卉栩栩如生。亭旁有两层石舫。石舫备岸为暗香疏影楼,由此循走廊转弯向南可达飞瀑亭,是为全园最高处。园西景物中心是问梅阁,阁前为双仙香馆。双香仙馆南行折东,西南角有扇子亭,亭后辟有小院,清新雅致。
  苏州园林代表了中国私家园林的风格和艺术水平,是不可多得的旅游圣地,它吸收了江南园林建筑艺术的精华,是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被联合国列为人类与自然文化遗产之一。


六、夜半钟声寒山寺
  寒山寺位于苏州市姑苏区,始建于南朝萧梁代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寒山寺占地面积约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三千四百余平方米。寒山寺属于禅宗中的临济宗。唐代贞观年间,当时的名僧寒山、希迁两位高僧创建寒山寺。1000多年内寒山寺先后5次遭到火毁,最后一次重建是清代光绪年间。历史上寒山寺曾是中国十大名寺之一,寺内古迹甚多,有张继诗的石刻碑文,寒山、拾得的石刻像,文徵明、唐寅所书碑文残片等。
  钟楼位于藏经楼南侧,有一座六角形重檐亭阁。寒山寺的“天下第一佛钟”为仿唐式的古铜钟,总重量为108吨,钟高8.588米,钟底裙边最大直径5.188米,钟面主体铭文《大乘妙法莲华经》共69800字,钟面上总共有铭文70094个字。大钟裙边上铸有九幅精美的飞天图及六铣口裙边在江南古刹寒山寺的碑廊里,有一块石碑上面镌着唐代大诗人张继那首脍炙人口的《枫桥夜泊》诗: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块由清末著名学者俞樾书写的诗碑,已成为寒山寺中的一绝。寒山寺诗碑高约3.5米,宽约1米。
  寒山寺供奉的佛像中有寒山、拾得,由他俩首倡的“和合”思想已在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传说拾得后来还远渡重洋,来到“一衣带水”的东邻日本传道,在日本建立了“拾得寺”。两人的问答名句在佛教界和民间广为流传,影响甚广:“寒山问拾得世间有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曰: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敬他,不要理他,过十年后,你且看他!”

  
七、姑苏的饮食
  苏州是东部饮食文化中心,是京式、苏式、广式三大饮食文化之一的苏式饮食文化的发扬地。
  苏州小吃是中国南京夫子庙小吃、上海城隍庙小吃、苏州玄妙观小吃和湖南长沙火宫殿小吃的四大小吃之一。“松鹤楼”是老字号的苏式餐馆;“老苏州茶酒楼”以传统苏帮菜而闻名;
  “朱鸿兴面馆”和“绿扬馄饨”等物美价廉,比较适合大众消费。遍布苏州的面店,表明浇头品种很多、讲究汤水的苏式面条是广受欢迎的小吃。
  美食街:太监弄、十全街、学士街、李公堤、凤凰街等,碧凤坊、李公堤为中国餐饮文化名街。
  苏式招牌菜:松鼠桂鱼、响油鳝糊、蟹粉蹄筋、清溜虾仁、氽糟、母油整鸡、太湖莼菜汤、雪花蟹斗、樱桃肉、酱汁肉、薰鱼、(鱼巴)肺汤、三件子、密汁火方、暖锅、枣泥拉糕等。
  苏式糖果:轻糖松子、粽子糖、浇切片、三色松子软糖、脆松糖、松子南枣糖等。
  苏式蜜饯:苏州制作蜜饯的历史可上溯到三国时代,清代是苏式蜜饯的鼎盛时期,其中以“张祥丰”最为著名,历来是“宫廷食品”。苏式蜜饯现有160多个品种,以金丝蜜枣、奶油话梅、金丝金桔、白糖杨梅、九制陈皮最为著名。

  
八、姑苏的吴门画派
  吴地绘画历史源远流长。从五六千年良渚文化的玉、物上刻画和描绘的装饰图案开始,到明代以吴门命名的“吴门画派”,无不散发着艺术的光辉,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苏州是吴地文化的主体。
  吴地绘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南朝已取得很大的成就,出现了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曹不兴等书画大家,唐代最为突出的画家有张璪、朱景玄、朱审。两宋时期,苏州一带花鸟画家的成绩比较显著,山水画也达到了新的高度。到了元代,苏州画家们响应了赵孟頫的“文人画”思想,用写字的笔来绘画山水、花鸟和人物,借以抒发性情。此时的黄公望“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巨作《富春山居图》是世界美术史中不多见的杰作。受文人画的发展,元代的花鸟画也开始向水墨方向发展。
  明代的苏州绘画形成了文化修养和风雅生活相结合的绘画艺术风气,强调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等要素,作品多为即兴抒情之作,提倡清新素雅而趋于平淡天真的艺术风格。这些近乎职业化的文人画家又积极地推动了文人画风气的蔓延,到了正德、嘉靖时期,由于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的努力,最终形成了有着广泛影响的“吴门画派”,成为明代绘画的主流形态,吴门画派引领画坛至今,六百年间从未中断,人才辈出。

  
九、姑苏的特产
  苏绣
  苏绣的历史可追溯到26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苏绣与湖南的湘绣、四川的蜀绣、广东的粤绣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绣”。并为四大名绣之首。。苏绣的题材以人物、山水、花鸟、动物为主,有绣片、册面、屏条、屏风等。新中国成立后,苏州艺人成功地创造了双面绣,其代表作是“双面猫”。
  丝绸
  苏州是丝绸的故乡,太湖流域留存有新、旧石器时代的遗址,见证着丝绸历史的悠久。园区唯亭镇草鞋山出土了六千年前的纺织品实物残片;吴兴钱山漾出土了四千七百年前的丝织品实物;吴江梅堰又出土了四千年前的大批纺轮和骨针,以及带有丝绞纹和蚕纹的陶,这都说明了苏州古代先辈很早就掌握了养蚕纺丝的技术。
  桃花坞木板年画
  桃花坞木板年画是中国江南主要的民间木板年画。桃花坞位于江苏省苏州市以北。(桃花坞位于江苏苏州阊门内北城下)桃花坞年画源于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艺,由绣像图演变而来,到明代发展成为民间艺术流派,清代雍正、乾隆年间为鼎盛时期,每年出产的桃花坞木版年画达百万张以上。
  宋锦
  “锦”是一种高级丝织品,苏州出产的宋锦与南京的云锦、四川的蜀锦并称为“中国三大名锦”。其织造工艺考究,经丝有面经和底经两重,故又称“重锦”。
  碧螺春
  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属于绿茶。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太湖洞庭山,太湖水面,水气升腾,雾气悠悠,空气湿润,土壤呈微酸性或酸性,质地疏松,极宜于茶树生长,由于茶树与果树间种,所以碧螺春茶叶具有特殊的花朵香味。据记载,碧螺春茶叶早在隋唐时期即负盛名,有千余历史。碧螺春属于绿茶类。又称“洞庭碧螺春”。洞庭碧螺春茶是产于洞庭东、西山的碧螺春茶,芽多、嫩香、汤清、味醇,是中国的十大名茶之一。
  苏州婚纱
  苏州虎丘婚纱位于苏州城北,是苏州专业从事婚纱制造、批发的生产基地,为中国二大婚纱大型生产基地之一。


十、历史老街平江路
  平江路是苏州的一条历史老街,是一条沿河的小路,其河名为平江河。平江路历史街区是苏州古城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整的一个区域,堪称古城缩影。对照南宋《平江图》及明末《苏州府城内水道总图》,平江路基本延续了唐宋以来的城坊格局,并至今保持着活力。
  平江路南起干将东路,北越白塔东路和东北街相接,古名叫做"十泉里",较早出现了1834年的《吴门表隐》中,说道:"平江路古名十泉里,有古井十口,华阳桥南一,奚家桥南一,苑桥北一",很详尽。平江路是沿河的路,这条路我去走的时候,看看地图,全长是1606米,也就是三里路长,两侧的横街窄巷就多了,比如狮子寺巷、传芳巷、东花桥巷、曹胡徐巷、大新桥巷、卫道观前、中张家巷、大儒巷、丁香巷、胡厢使巷、萧家巷、钮家巷、悬桥巷等等。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作者通过对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的描写,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也有人把这些意象解读为反映当时黑暗的社会的缩影,或者是在革命中失败的人和朦胧的、时有时无的希望。

  《雨巷》

  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的,
  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十一、姑苏好风光

  《苏州好风光》

  朱虹

  上有呀天堂下呀有苏杭
  城里有园林城外有水乡

  哎呀苏州好风光好呀好风光哎呀哎呀

  春季里杏花开雨中采茶忙
  夏日里荷花塘琵琶丁冬响
  摇起小船轻弹柔唱桥洞里面看月亮
  桥洞里面看月亮哎呀哎呀
  秋天里桂花香庭院书声朗
  冬季里腊梅放太湖连长江

  推开门窗青山绿水巧手绣出新天堂
  巧手绣出新天堂哎呀哎呀
  上有呀天堂下呀有苏杭
  古韵今风天下美名扬哎呀

  说不尽苏州好呀好风光
  哎呀哎呀
  哎哎呀说不尽苏州好呀好风光
  哎呀哎呀说不尽苏州好呀好风光
  

十二、人间烟火姑苏城

  《人间烟火姑苏城》

  扬眉

  人间烟火吖——、姑苏城,轩窗临水弦琶铮,
  栀子香艳平江路,桐油伞过笑语盈。

  山有扶苏吖——、水有荭,草鱼禾成苏州城,
  舜王册封江东胥,千年古邑鱼米丰。

  人间烟火姑苏城,吴侬软语透画屏,
  浅吟低唱中州韵,软糯细腻百媚生。

  粉墙黛瓦吖——、马头横,渔家阿哥橹有声,
  欸乃一声花萼里,沧浪亭前灯火明。

  芊芊女子最多情,绣出红妆君郎赠,
  吴门才子天下墨,小桥流水老街横。

  人间烟火吖——、姑苏城,疏朗淡雅乡土情。
  人间烟火吖——、姑苏城,满池芙蕖薄雾朦,
  玉兰香染七狸塘,花格伞下笑语轻。

  山有扶苏吖——、水有荭,吴王大筑阖闾城,
  干将莫邪雌雄剑,吴兵甚锐不争锋。

  人间烟火姑苏城,小家碧玉绣画屏,
  一绒一丝用线细,能将狸猫双面篷。

  粉墙黛瓦吖——、马头横,楚辞宋韵吟五更,
  夜泊枫桥寒山寺,一轮朗月万古明。

  纤纤女子最多情,碧螺春香雀舌鸣,
  现世安稳天下客,岁月静好枕河生。

  人间烟火吖——、姑苏城,风俗不改乡土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吉林市八景
后一篇:太湖湿地公园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