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千里江山抒情致 浓墨艳彩图真观——王希孟《千里江山图》赏析

(2014-07-30 19:43:35)
标签:

文化

分类: 书画鉴赏

千里江山抒情致 浓墨艳彩图真观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赏析

  

 

   中华民族千年历史,无数文人志士,历经风雨,造就了一条中华文化长河。其中,北宋实为一朵奇葩。统治者“重文轻武”的政策促就了北宋文化的繁荣。画派林立,佳作数出。宋徽宗更是一手建成了我国古代第一所皇家画院——翰林图画院。这一举,便如同一双巨手推动万顷波涛,淘出了无数青年才俊。王希孟便是其中一员。

   王希孟,北宋时山水画家,画史未考。少入皇家画院,得宋徽宗亲授,画技卓绝。十八岁时便绘成《千里江山图》。由于师出宫廷,故画风严谨,色彩浓丽。这在他的《千里江山图》中完全可以得到印证。

   《千里江山图》,绢本,青绿设色,成横式构图,长约110米。展卷纵览,万里山河尽收眼底。由下观之,近处山川纵横,怪石林立。王希孟以纤细劲挺的笔锋勾勒山石,中间皴点松枝。山谷之间万河奔涌,直湍入海,目光随之移至中景;此处是茫茫大海,漫无边际。纵是狂风,但起微澜而已,览之令人心潮澎湃;而沧海尽处,山川朦胧,云隐雾绕,颇有几分仙意。作者通过雄劲的笔墨和浓丽的色彩描绘了北宋的大好河山,将读者的思绪引入了万古山河。整幅画卷,雄浑壮阔,高端大方,尽显皇家之气。倘以荆浩之“六法”视之,“气”“韵”“思”“景”“笔”“墨”皆可得其一二。山下平原,依稀可见点点小屋,作米状散在山川各处;岸边泊有几尾小舟,依水闲游------壮丽之下,不失野趣,令人神往!所谓“可观”、“可游”便是这样吧。

   此图承青绿山水,设色浓丽,结构相当严谨,符合皇家画院的风格。王希孟以其独专的大手笔,挥就此百米长卷,本来便是一大壮举,况其色彩、笔法、经营位置皆有可观处,实为一幅佳作!他将山川、树石、河海、烟波尽集于一纸长卷之中,信守截取,皆可独成图画,正是中国散点透视的典范。

   中国画强调“诗书画印合一”,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亦难异出。在图卷右首上侧,蔡京题诗一首,盖“千里江山望无垠,元气淋漓运以神......”,右侧钤一方大印,如此一来,意境全出。虽非王希孟本人所为,却完善了整幅画的气韵,也不失为一善行。

   众所周知,青绿山水自隋代展子虔《游春图》首创以来,历唐至宋,已臻完备,深受宫廷喜爱。然王希孟之《千里江山图》设色过于浓艳,且绿少蓝多,未免阿谀之意太浓,较李氏父子之青绿山水,失了几分韵味。但瑕不掩瑜,其佳处已经足以令后人品摩。

   中国画史上,王希孟《千里江山图》承上启下,以巅峰之势推动了中国山水画在后世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对如今的中国书画研究,也发挥着巨大作用。就像一颗明珠,照耀古今。

  纵览此卷,令我心生“卧游”之意,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从那一笔一墨、一山一水当中,我深刻的感受到了北宋国力之强盛山河之壮阔;也体会到了王希孟作为一名北宋人心中的自豪与骄傲。中国传统历来讲求“天人合一”,这在画上,便是“情画合一”。元代倪瓒倡导绘画应抒发“胸中逸气”,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便做到了这一点。纵有其失笔之处,但在此盛景下,我们又能说什么呢?http://s8/mw690/003Yjy3lzy6KR9KCQPt17&690浓墨艳彩图真观——王希孟《千里江山图》赏析" TITLE="千里江山抒情致 浓墨艳彩图真观——王希孟《千里江山图》赏析"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