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松林,1981年生于河北大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和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研究生班,师从著名书法家王家新先生,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协理事,曾在展览中多次获奖。
问梅消息
——梅松林书艺漫谈
杨中良/文
从认识家新先生那天起,我就知道晏园有个“书童”叫小梅。我私下里猜测,他一定会是一个梳着发髻、身着禅服、素白打扮、典雅清秀的美人。但在见到小梅之后,彻底颠覆了我对“小梅”这个名字的臆想。说他五大三粗也似乎有些过分,但绝对是个浓眉大眼、身强力壮的大小伙子。更出奇的是这家伙竟以一手漂亮的小楷著称于书坛,反差之巨大,令人匪夷所思。
后来我常去晏园,与小梅多有接触,席间谈笑投机便视为挚友。我发现他从艺用心,为人敦厚,懂得分寸,进退有度。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晏园里人来人往,其中不乏名士鸿儒,再加上他常伴家新先生左右,耳濡目染,自有心得。小梅有今天之修为也实在情理之中了。
小楷溯源自汉末,成于两晋,盛在隋唐,流传千百年至今,一直与文人士大夫相伴,长久以来既被视为书法的基本功,亦是平日书信、抄录公文的工具。欧阳修说“善为书者,以真楷为难,而真楷以小楷为最难”,时光流转,古人体会到的难处依旧需要我们来面对,新时期的问题仍然需要我们来破解,小楷还在处处考验着年轻一代书家的能力。正所谓困难越大机遇就越大,如何像钟繇、“二王”、赵孟頫、文征明、黄道周那些先贤大师们一样延续经典,在新时代的博弈中获胜,梅松林用小楷表达着自己的思考。
书法是极重视传统的。如今的网络时代,任何信息无论真假好坏,一处发声便尽人皆知。面对不断出现的各类书法素材,有些书家紧跟最新动态,却无视其良莠不齐,不辨善恶真伪,最终堕入野道。而对梅松林而言,较之同辈则显得幸运有加,因有其恩师王家新先生的精心点拨,言传身教,眼界自然大开,他能对传统经典择优习之,广收博取,自当是勇猛精进。小楷总绕不过一个“精”字,字虽小,却要见真功。所谓笔法比的是功力,结字看的是才情。品味小梅的作品,见他笔性温润,点画精妙,层次分明,虚实有度,转折顿挫干净利落,应规入矩,意味绵长,久久捧读不忍释手。
小楷作品一般字数不会太少,易被抄写感所囿,乏味堆积,观者疲劳,书者麻木。当代许多作品在字外形式上费尽心思,我们常在展厅里看到小楷书于五色的纸上,或大大小小各种形状的拼贴,更有的干脆密密麻麻来个巨幅的以为震撼。手工、美术可以辅助,但不能本末倒置,无论形式多么花哨,书法的根本还是在字上。小梅深谙此道,他不在作品形式上做过多修饰,而用心体味小楷的性灵。他在结字上因势变化,行间清疏,奇正相生,字字分离而意态呼应。他较专注通篇效果,或字阵组合,或参差错落,却又无跳宕支离之感,是为正道。这便成就了小梅的小楷面目因情而异、因文而异、因境而异:有的直追魏晋的清逸浑朴,有的保留隋唐的笔法精妙,有的掺入写经的率真自由,有的浸润碑版的稚拙烂漫。但不论何种,一份悠游自然的气息总会充盈其间,可以想见他书写时当是心定通禅,物我相忘的。如此的书写状态,无论古今,真当使人心向往之。
现在若久不去晏园,便会想起园中的小梅。有时与师傅王文通话,末了总不会忘记问上一句:小梅在否?
加载中,请稍候......